日本軍隊如果普及了火繩槍,那時來打大明,大明就會亡國?

在不少歷史文章和著作裡,都發現火繩槍對於日本歷史有著重要作用。幾乎是一提到日本戰國時期的軍隊,就必然會提及他們的火繩槍。那麼,火繩槍在日本戰國戰場上頻頻出鏡,火繩槍真的可以算當時日本戰國時代軍隊的一大特色!

日本的火繩槍,最早仿自當時西南歐洲火槍系統的前膛式火繩槍,採用彈簧壓力點火式火繩機,由於其主要的槍機結構基本沒有什麼變化,因此發射原理和步驟也和當時的歐洲火繩槍基本相同。

日本軍隊如果普及了火繩槍,那時來打大明,大明就會亡國?

日本將火繩槍稱為鐵炮

1553年,織田信長會見岳父齋藤道三時,就已經裝備了相當數量的鐵炮。《信長公記》記載:信長公的隨從有七百人左右,軍容整齊,足輕站立在前,裝備著五百條三間長的中柄朱槍,以及五百數量的鐵炮和弓箭。

隨後鐵炮也在關東的戰場上出現,1555年,甲斐大名武田信玄與越後大名上杉謙信爆發第二次川中島之戰。為了增強己方所佔的旭山城防禦,並進一步牽制上杉軍,武田信玄向旭山城內輸送了:3000士兵、800張弓和300挺鐵炮。

日本軍隊如果普及了火繩槍,那時來打大明,大明就會亡國?

絢麗的盔甲和火繩槍搭配

火繩槍只是我們的叫法,當時日本人是稱它為鐵炮的,在日本的戰爭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日本步兵戰法的發展。但由於較高的製造成本和這種武器自身缺陷問題。鐵炮直到戰國末期,都沒有成為戰爭中的普及武器。

但日本火繩槍的一大弱點就是它的發射速度,鑑於其發射原理和構造使然,發射步驟極為複雜繁瑣,射擊精度很差,故障率也很高。必須通過集群射擊和輪流發射等戰術來克服其弱點。

日本軍隊如果普及了火繩槍,那時來打大明,大明就會亡國?

遊戲中的日本鐵炮兵

從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初,日本對鐵炮的性能開始做改良,開始走輕型化的道路,並突出強化了其實用性。這時的鐵炮比以前更靈活機動、射程較遠、打擊精度高。在隨後的和大明的交鋒中,日軍的鐵炮也給對壘的明軍和朝鮮軍隊,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與日本軍隊的對抗中,明朝將領及火器專家逐漸認識到日本火槍的威力與優越性。抗倭名將戚繼光曾指出:諸器之中,鳥銃第一,火箭次之。戚繼光深刻意識到火器的重要性,因此在和日本倭寇的較量中百戰百勝。

日本軍隊如果普及了火繩槍,那時來打大明,大明就會亡國?

日本的火繩槍文化

雖然日本戰國後期就大量裝備了火繩槍,但許多人說“這個時候來打中國,中國就亡國”,這是不可能的,即使是豐臣秀吉時代,也沒有達到人手一支的地步。

而且明朝的火器也很先進,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戰鬥力也絕不比日軍的鐵炮差,那時大明還大量裝備了先進的火炮,有從歐洲購買的,也有自己仿製的。中日萬曆朝鮮戰爭,明軍在參戰人數少於日方的情況下,最終獲勝就是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