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意大利法西斯侵入埃及,妄圖奪取蘇伊士運河,切斷英國盟軍與它的東方殖民地之間的聯繫。以英國為主的同盟軍在突尼斯、利比亞一帶與德意軍隊展開了持久戰,圖為美軍開進


1940年9月,意大利法西斯侵入埃及,妄圖奪取蘇伊士運河,切斷英國盟軍與它的東方殖民地之間的聯繫。以英國為主的同盟軍在突尼斯、利比亞一帶與德意軍隊展開了持久戰,圖為美軍開進

1942年夏天,德意軍隊攻佔了利比亞的託布魯克,盟軍被迫撤到了位於埃及北部地中海沿海的阿拉曼地區。憑藉阿拉曼易守難攻的地形,盟軍成功地阻止了軸心國繼續向東挺進。圖為被擊毀的德軍坦克

北非“阿拉曼戰役”打響。盟軍在英軍元帥蒙哥馬利將軍的指揮下,炮兵和空軍展開強大攻勢,猛烈地轟炸德意聯軍的陣地。圖為盟軍車隊

德軍司令施登姆突發心臟病,死在前沿指揮部。正在國內治病的德軍元帥隆美爾臨危受命,繼續指揮德意軍隊,但這位號稱“沙漠之狐”的一代名將最終沒能挽回軸心國軍隊的頹勢。為避免更多的傷亡,他在11月4日下令將餘部全線撤退。圖為德軍坦克遭受轟炸

這場戰役是北非戰場的一個轉折點,成為法西斯軍隊在北非覆滅的開端,也使阿拉曼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小地方從此揚名於世。圖為突進中的盟軍坦克

戰爭開始前期德軍協同意軍打得英國人數次慘敗,但是由於德國不但沒有切斷英軍補給線,反倒被英國切斷了補給線,盟軍在地中海不斷擊沉德軍的補給船隊以致於北非的補給極端匱乏。圖為英軍在清理坦克炮膛

外有人說隆美爾急功近利在自己裝備後勤不足的情況下還要強攻英軍才是失敗的根本原因。但反方則認為當時英軍無論在裝備和人數上都有較大優勢,如果坐等英軍準備好進攻那他們的的情況很不樂觀,所以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圖為士兵在集體等待寶貴的飲用水

北非的戰事一開始是被意大利挑起的,意大利突襲東非英軍結果遭到反攻受到重創,一下損失13萬人。圖為一名美軍在坦克後面的陰影處整理食品

41年2月隆美爾奉命到非洲支援意大利軍隊,之後幾次戰役多少是打出了一些威風,但是英軍在北非畢竟不是一天兩天了,只要沒受到重創就不至於失守,其實此時雙方是實力相當的。圖為漫天灰塵的北非戰場

意大利從來都是用壓倒性的兵力優勢去侵略別人,最後反被打敗,所以在阿拉曼戰役開始不久,德意聯軍中的意大利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德意聯軍直接損失4萬人,很多意大利部隊還沒開槍就主動投降,甚至軍官帶著下屬積極投降,最後俘虜太多了英軍只好分發工具讓意大利戰俘自己建戰俘營。圖為兩名士兵騎著駱駝嬉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