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青年說丨當我們在談論五四精神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西工大青年說丨當我們在談論五四精神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2017年年尾,許多媒體報刊發文感慨,最後一批90後也都已經成年了。

當時因為社團活動的關係,我接觸到一些形形色色、在各行各業的90後,他們之中有些人是快遞小哥、有些人是中央戲劇學院在讀生、有些人是當年的高考狀元而今的金融行業精英……

我企圖在他們身上找到90後的時代群體特徵,他們每個人卻呈現給我了不同的生活態度與狀態。看上去我似乎失敗了,但是後來我發現這種不同,似乎就是共同。

西工大青年說丨當我們在談論五四精神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出生在計劃生育時代的我們,往往都是獨生子女,受到父母的獨家寵愛,我們潛意識中都形成了一個或強烈或朦朧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

我們生活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代:社會氛圍開放、包容度空前提高,我們擁有了父輩不可企及的自由,這自由讓我們敢於去想、敢於去做、敢於去挑戰成規與不可能。“人不輕狂枉少年”的古語在今天得到了更好的現實詮釋。

那麼當這樣一代具有著強烈自我意識的少年遇到五四精神時,這一代人需要從中得到什麼?

五四精神被後代學者們總結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兩者往往被相捆綁,然後貼上“反傳統”的標籤。

於是許多熱血青年就會從這些敢於反抗鬥爭的先賢身上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認為對自己看到的所有不公喊“不”,就是對五四精神的繼承發揚、就是對先賢的告慰。

但是鬥爭與反抗真的是五四精神的內涵嗎?我們看到被人們稱作是“民主鬥士”的魯迅,他為好友的兒子開的書單上依然充斥著《唐詩紀事》、《唐才子傳》、《世說新語》等等“中國書”;陳獨秀“打倒孔家店”的話語也是在隱秘的私人信件中出現的,從不是他選擇向大眾宣揚的言論,反而更像是為自己壯膽的話語。

單純的反抗與全部的否定從來不是“五四精神”想要傳達的,在反抗之上,前輩們的作為有更為核心的內涵——無私奉獻的高度社會責任感與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總結起來就是,家國情懷。

西工大青年說丨當我們在談論五四精神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這才是宣揚自我的我們這一代人,需要從五四精神中找到的東西。這才是習慣囿於自己小世界的我們,需要培養的大視野、培養的大胸懷。

國家是每一個國民的依靠,每一個國民對國家的熱愛才會使得國家有力量。

梁啟超先生著名的《少年中國說》中言:“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其實反之亦然,國家強大才能給國民帶來幸福感,國家的獨立才會使得每個國民都能享有擁有獨立人格的自由。1918年,梁濟曾經問自己的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時年25歲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裡去的。”在那個戰火紛飛、國家飄搖不定的年代,梁漱溟依然對國家有著堅定地信心,那麼身處百年之後,同樣為青年的我們,是否也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信念呢?

西工大青年說丨當我們在談論五四精神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每一代青年人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前幾代人的質疑,我們宣揚五四精神、宣揚家國情懷,不是為了讓本有著獨特光彩的90一代同質化,變得如同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標準化產品,而是我們在展現自我風采的時候不應當將國家、將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忘記。

青少年之所以被視作祖國的未來,不是因為擁有勝過前輩們的能力,而是因為這份責任感讓人們安心,堅信有他們在,祖國會更好。

我們生活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代

習慣囿於自己小世界的我們

需要培養大視野大胸懷

青少年之所以被視作祖國的未來

是因為這份責任感讓人們安心

堅信有他們在

祖國會更好

學生網評員:趙冠儒

2018年 5 月 23 日

審核:楊萌 吳聞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