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球進階|羽毛球場地的另一視角解讀——起源發展

羽球進階|羽毛球場地的另一視角解讀——起源發展

羽球進階|羽毛球場地的另一視角解讀——起源發展

戰術|百科|球技|裝備|傷病


英文中有兩個單詞 “Badminton”“Shuttlecock”,巧的是,它們的中文翻譯都是 “羽毛球”。那麼這兩個 “羽毛球” 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羽球進階|羽毛球場地的另一視角解讀——起源發展

羽毛球場的標準規格知己知彼,百戰百勝“Badminton” 就單純的指的是,咱們常說的羽毛球運動,而 “Shuttlecock” 指的就是咱們擊打的羽毛球。那羽毛球為什麼會有 “Shuttlecock” 這個奇怪的名字呢,為什麼不叫 “Feather Ball”這個地方祭出維基百科的標準解釋


The name

shuttlecock

is frequently shortened to shuttle. The

"shuttle"

part of the name was probably derived from its back-and-forth motion during the game,

resembling the shuttle of a loom

; the

"cock"

part of the name was probably derived from

the resemblance of the feathers to those on a cockerel.


“shuttle” 的意思是紡織機上的梭子,TA 的由來大概是因為羽毛球這項運動,你打過來我打過去,非常像紡織機上來回穿梭的梭子,而 “cock” 的本意是公雞(想歪的自裁),TA 的得名大概是因為羽毛球上的毛片和公雞身上的翎羽很相似。要談到羽毛球場的演化和發展,追根溯源,那不得不提一下羽毛球本身的發展和演化。


相傳,14-15 世紀時期的日本就出現過類似羽毛球運動的遊戲。當時的球是用櫻桃核插上羽毛球製成的。

18 世紀時,在印度的普那城裡,出現了一種與羽毛球運動極為相似的遊戲。他們以絨線編織成球形,上插羽毛,人手持木拍,隔網將球在空中來回對擊。

由於球的改變,使球的速度比以前慢,有利於連續對擊,由此提高了遊戲的趣味性。 不過這兩個國家的這項運動很快就消亡了。原因是當時社會低下的生產力和令人捉急的粗糙的生產工藝。而且根據描述,大家其實都能猜到,這樣的球,因為簡陋的結構,無論是球速的控制還是飛行軌跡的穩定性都無法令人滿意。再加上羽毛獲取的難度球的高消耗這項名副其實的貴族運動無法流行和普及。


羽球進階|羽毛球場地的另一視角解讀——起源發展

羽毛球體魄與膽識,技巧與智慧的結合現代羽毛球運動誕生在英國,1873 年英國格拉斯哥郡的伯明頓的一位公爵在莊園宴請賓客,腦洞一開弄出了一項酷似現代羽毛球的運動。很快現代羽毛球運動作為一項極富趣味性的遊戲產生。隨著規則的不斷積累和演變,還有整個社會的生產能力和工藝的提高,羽毛球逐漸演變成了現在流行的時尚、極具觀賞性的競技運動。


而因為現代羽毛球運動起源於伯明頓,所以得名 “BADMINTON"

羽毛球運動出現初期初期室內場地呈葫蘆狀,兩頭寬中間窄,窄處掛網。

羽球進階|羽毛球場地的另一視角解讀——起源發展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的_(┐「ε:)_雖然不知道運動員跑起來是不是很奇怪……

任何一件事物,不管是一個小的理論還是大的國家,想要得到飛速的發展,首先都得實現自我的統一和整合。昔者,始皇帝統一中國,先制度量衡,再推小篆,再擴郡縣制,才達到了當時秦的高速發展。


羽球進階|羽毛球場地的另一視角解讀——起源發展

始皇帝千秋萬載,一統六國物理學中,為我們熟悉的,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等人:

❶牛頓在前人的基礎上建立經典力學體系,實現了天上力學和地上力學的綜合,形成了統一的力學體系。

❷18世紀,經過邁爾、焦耳、卡諾、克勞修斯等人的研究,經典熱力學和經典統計力學正式確立,從而把熱與能、熱運動的宏觀表現與微觀機制統一起來,實現了物理學史上的第二次大綜合。

羽球進階|羽毛球場地的另一視角解讀——起源發展

麥克斯韋

❸麥克斯韋發表在當時英國著名學術期刊《哲學雜誌》上的方程式, 奠定了電、磁、光朝向統一的理論框架。

❹而我們耳熟能詳的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奠定了物理學中時空統一的基礎。就是在這些統一的理論的基礎上,一座金碧輝煌的物理學大廈才巍然聳立.

羽球進階|羽毛球場地的另一視角解讀——起源發展

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至1893 年,英國羽毛球協會進一步修訂羽毛球競賽規則,實現了一項羽毛球項目的大統一。

其中一重要變化是統一了比賽的場地規格,規定了場地呈長方形,中間掛網的高度,雙方對擊的要求,但那個時候還沒有單打、雙打的區別。


場地由葫蘆形變成了長方形,這一改變產生了重要的意義:葫蘆形的場地上,運動員需要往復弧線型跑動,容易受傷,而長方形場地運動員是直線移動的,減少了受傷的概率而且促進了各種步法的發展。

而球網高度的限定和統一,制約了極具進攻性和威脅性的接發球技術,促進了擊球技術的發展,提高了運動的對抗性和趣味性。球網高度的統一促進了羽毛球運動擊球技術的發展。

1939 年,第一本國際羽毛球競賽規則正式出版。規則的發展變化開始日趨完善,它明確了羽毛球運動的各項內容。從場地規格上來講,它規定球場長13.40 米,寬6.10米;球場各線應寬4.0 釐米;球網應為黃褐色,長6.10 米,寬76 釐米;網孔應為1.9釐米見方;網的上邊須縫有7.5 釐米寬的白布(對摺);

場地設備的這一規定延續至今,使羽毛球運動技術發展的外部環境始終保持穩定。


瞭解完需要學習羽毛球場的發展歷史和具體規格後,那麼羽毛球場標準的燈光設施應該是什麼樣的呢?請關注下一期 Rhino進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