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發展全域旅遊 助推鄉村振興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守得一方好山水,換得一條富民路。赤水,生動詮釋了“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四渡赤水、千掛飛瀑、萬頃竹海、丹霞之冠、桫欏秘境、古鎮風情……地處黔北邊陲、緊鄰四川重慶的赤水市,是一個歷史文化厚重、旅遊資源富集之地。

赤水:发展全域旅游 助推乡村振兴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赤水市美景

赤水:发展全域旅游 助推乡村振兴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赤水市美景

作為革命老區和烏蒙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依託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資源財富,發展好文化旅遊產業,大力實施旅遊扶貧,成為赤水脫貧攻堅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赤水市按照“全域旅遊·全景赤水”理念,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助推鄉村振興,以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為載體,做足“旅遊+扶貧”大文章,推動工旅、農旅、文旅、城旅、康旅深度融合,佈局旅遊新老六要素消費業態,實現了旅遊業的飛速發展,成為貴州山地旅遊“井噴式”增長的一面旗幟。2017年,赤水市率先打贏脫貧攻堅仗,成為貴州省第一個通過國家第三方評估驗收脫貧退出的縣市。

“三個提升”夯實旅遊脫貧基礎

走進赤水,全市29個景區景點星羅棋佈,4A級景區就有5個。依託世界級的旅遊資源,赤水市堅持以大旅遊帶動大扶貧,著力將赤水丹霞旅遊區創建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充分發揮旅遊穩增長、惠民生、消貧困的引領作用,率先提出“全域旅遊·全景赤水”發展理念,將全域旅遊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積極探索“旅遊+扶貧”工作模式,實現了景區基礎設施、旅遊服務質量、旅遊品牌形象“三個提升”,夯實旅遊脫貧基礎。

在組織保障上,赤水市設立了以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的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建立旅遊扶貧聯席會議制度,充實旅遊扶貧工作專班。整合風景名勝區管理局、世界遺產管理局、旅遊局等6家涉旅管理機構職能,組建旅遊產業發展委員會,成立了赤水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在全省完成旅遊景區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三權分離”,實現了全市旅遊資源的統一經營、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營銷。

近年來,赤水突出規劃引領,統籌將旅遊產業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修編完善了《赤水旅遊發展總體規劃》《赤水旅遊綜合體建設規劃》《赤水市“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赤水市“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繪製了赤水旅遊發展的藍圖,確立了“丹青赤水”旅遊形象定位。

近年來,赤水市大力開展旅遊營銷和旅遊品牌創建,增強旅遊品牌的吸引力。先後在北京、廣州、上海、武漢、成都、重慶、蘭州以及港澳臺地區、韓國、法國等地進行旅遊推介,建議覆蓋所有省會城市的旅遊營銷服務中心,與法國蒙特羅市和聖梅達爾市締結友好城市。先後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際最佳休閒旅遊城市、全國文明景區、中國天然氧吧、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城市、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縣市等國家級、世界級旅遊名片60餘張,有力提升了赤水旅遊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

赤水市區全景

圍繞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赤水市著力完善旅遊基礎配套設施,改擴建旅遊環線公路160餘公里,建成赤水河谷旅遊公路,建成旅遊廁所95座,建成了兩個汽車露營基地。全市建成高星級酒店11家,各類商務酒店、鄉村客棧多達54餘家,旅遊接待床位突破3.2萬張,可以滿足不同層次遊客的需求。投入資金2億元建成西南最大的旅遊中心,投入資金8000萬元建成“雲上赤水”智慧旅遊平臺,全域旅遊基礎配套設施全面提升。

“三個融合”延長旅遊產業鏈條

近年來,赤水市著力加快旅遊與工業、農業、城市、文化和康養產業同步發展,拓展旅遊扶貧發展空間,構建“全景式打造、全季節體驗、全產業發展、全方位服務、全社會參與、全區域管理”旅遊發展新格局,推進旅遊與脫貧攻堅、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全力推動工旅融合。按照“園區景點化、工廠花園化、產品商品化”要求,打造新型工業“五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建成一批集生產加工、產品展示、購物銷售、觀光體驗、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工業旅遊企業。建成工業旅遊網點6個,帶動特色食品、工藝品加工企業(個體戶)133家,旅遊商品商標註冊368個,開發旅遊商品1500多種,實現銷售收入12.05億元,帶動3000餘人實現就業脫貧。

全力推動農旅融合。走“農旅結合、以農興旅、以旅帶農”的特色新路。建成竹、金釵石斛、烏骨雞三大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金釵石斛和竹業園區列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累計投入50億元升級打造“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實施美麗鄉村示範點201個,建成9個農旅一體化示範園區。成功創建為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國家級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範區。

地處赤水旅遊大環線上的凱旋村原本是一個貧困村。近年來,凱旋村“引企入村、引民入企、引民入會、引民入網”,大力實施旅遊扶貧,先後投入1.8億元改善路、房、水、電、訊等基礎設施,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發展鄉村旅遊、金釵石斛、生態魚等產業,建成農家客棧120家,帶動1000餘人從事旅遊服務與相關產業。2017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000元,實現了從貧困村到小康村的華麗轉變。該村先後獲評全省五好基層黨組織、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

近年來,赤水市以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為載體,建成石斛原生態種植基地8.7萬畝、商品竹林100萬畝、生態水產養殖1.1萬畝,年出欄烏骨雞730萬羽。全市20萬竹農在竹產業上實現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石斛產業覆蓋貧困人口3893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烏骨雞產業覆蓋貧困人口1.4萬人,人均年收入420元以上;生態水產覆蓋貧困人口2109人,人均年收入達340元。

全力推動康旅文旅融合。以打造國際休閒旅遊目的地為目標,建成30裡河濱景觀大道,打造天鵝堡、天島湖等9個高品質山地休閒康養度假區。依託赤水河谷旅遊公路,佈局了一批特色驛站、客棧、農莊、漁莊、酒莊,構建了集健康養生、特色餐飲、文化娛樂、運動健身等於一體的“快進慢遊”服務體系。

深入挖掘紅色文化、鹽運文化、古鎮文化、美食文化、康養文化資源,健全了紅色旅遊、夜間旅遊、休閒旅遊、體驗旅遊等新業態。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建設文化旅遊創新區。投入60億元打造長江半島“中國恐龍島”文化產業園,建成黔北明珠文化城旅遊綜合體、東門“石沓沓”古城項目。文化產業增加值達7.36億元,佔GDP比重達到6.66%,在全省縣域第一方陣中列第2位,連續三年排遵義市第1位。

先後舉辦國際山地音樂節、中法國際民俗文化狂歡節、“四渡赤水”冬泳搶渡賽、穿越中國侏羅紀山地自行車賽、“奧跑中國”大眾路跑等一系列大型賽事節會豐富旅遊內涵。推出四洞溝夜遊項目、《笑動赤水》演藝劇場、低空旅遊觀光直升機、沉浸式電影院(侏羅紀公園)、四渡赤水VR戰爭體驗等旅遊體驗項目,實現了赤水旅遊從單一的景區觀光遊覽向康養旅遊度假轉變。

“三個聯結”拓寬脫貧增收渠道

在赤水,只要圍著旅遊轉,就能發旅遊財。

兩河口鎮的大榮村,2012年還是一個邊遠貧困村,農民人均收入僅有4000元左右。村黨支部書記唐永富帶領全村群眾修通旅遊產業路,依託生態資源,實施“山上栽竹、地裡種果樹、水裡養魚、山下發展農家樂”的生態農業旅遊,很快實現全村“脫貧摘帽”。

“現在我們村實現了組組通硬化公路,人均竹林面積12畝,發展了1526畝核桃、200畝獼猴桃、408畝生態冷水魚、10多家農家樂,利益聯結全村貧困戶,2017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800元,69戶群眾在城裡賣了房、54戶群眾買了私家轎車,這都得益於旅遊扶貧的好政策。”唐永富說。

在實施大扶貧戰略中,赤水市創新利益聯結、產業聯結和就業聯結等三大聯結,讓貧困群眾共享紅利。以旅遊帶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高扶貧效益,讓貧困群眾由旅遊發展的旁觀者、局外人變為參與者和受益者。

圍繞旅遊項目業態的開發建設,採取“旅遊+公司+農戶”“旅遊+合作社+農戶”“旅遊+村集體+農戶”等利益聯結模式,貧困戶以財政扶貧資金、部門幫扶資金、“特惠貸”資金、土地林地等入股旅遊項目和企業,實現入股分紅增加收入。

在大同鎮望雲峰生態觀光農業園區,40戶貧困群眾每戶以5萬元特惠貸資金入股,戶均年收益3500元。

在丙安鎮蘭溪石斛養生園,整合扶貧資金200萬元,利益聯結貧困戶67戶,戶均年增收2000餘元。

位於赤水大瀑布景區的黎明村,依託景區發展村集體經濟——“中國丹霞第一漂”旅遊體驗項目,利益聯結全村貧困戶。年經營收入達到150多萬元,貧困戶利益鏈接分紅30餘萬元,還拉動39人就業。

近年來,赤水市先後建成示範鄉村旅遊點15個,6個村列入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景區周邊的農民興辦休閒山莊、主題客棧、生態酒店、特色餐飲等,發展民俗旅遊小手工生產或特色種養殖業,農戶經營性收入不斷增加。將村集體項目、鄉村旅遊項目與扶貧工作有效聯結,給予企業和群眾資金支持,促進群眾增收脫貧。目前,全市建成鄉村旅舍200餘家、農家樂300餘家,涉及農戶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依託大景區帶動發展模式,在景區景點沿線規劃佈局土特產品、旅遊農產品、旅遊商品以及餐飲住宿服務區,開發餐飲業、住宿業、娛樂業等服務崗位,吸納1萬餘貧困群眾直接或間接從事旅遊產業,帶動300戶1000餘名貧困群眾創業。各景區景點企業開發保潔員、安保員、檢票員、護景員等崗位1000餘個。

赤水通過“旅遊+扶貧”模式,實現了“農村變公園、農家變客棧、農民變老闆”的華麗轉身,有力地助推了赤水脫貧出列,帶動了鄉村振興。2017年,全市接待遊客1634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82億元。受惠於全域旅遊,全市旅遊從業人員達7萬餘人,帶動貧困人口4000餘戶9000餘人走上了旅遊路、吃上了旅遊飯、發上了旅遊財,實現人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翁永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