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城40年3次大難,1次死哥特王、1次死匈奴王,第3次影響700年

羅馬城40年3次大難,1次死哥特王、1次死匈奴王,第3次影響700年

羅馬軍團

古代中國人特別牛叉,用“天時、地利、人和”3個詞,很好概括出改變人生的三大因素,外延到國家層面也適用。

《孟子·公孫丑下》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真的很重要,古代羅馬帝國的毀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羅馬人擁有科技發達、土地廣大、人口眾多的比較優勢,也曾藉此營造時勢,成就霸業榮光。後來,羅馬人不和了,內部各種矛盾叢生,帝國頓時暗淡。

被認為受到神庇佑,稱為“永恆之城”的羅馬城,居然40年3次淪陷,深深傷害羅馬人的精神信仰,帝國榮耀的損失已無可挽回,大局已定。

羅馬城40年3次大難,1次死哥特王、1次死匈奴王,第3次影響700年

羅馬征服者阿拉里克

回到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早已慘不忍睹:一支與蠻族僱傭兵混合的羅馬軍團,疆土一分為二組成東、西兩帝國,無數蠻族部落要越過邊境來定居……

410年,哥特人在國王阿拉里克的帶領下包圍羅馬城,羅馬人發誓要血戰到底,沒什麼卵用。因為城內的奴隸打開城門,哥特人在城內開心洗劫了3天,帶著大量的戰利品離開。

800年第一次外人打進羅馬城,阿拉里克心情喜悅啊,可惜沒有持續太久。幾個月後,他因為發熱就死翹翹了。有人說,羅馬城是受聖彼得和聖保羅庇護的城市,阿拉里克是受到懲罰。

事情還沒有結束,阿拉里剋死後,哥特人命令羅馬戰俘給他建造墳墓。他們引開布森託河水,在乾枯的河床上開建墓穴,把大批掠奪自羅馬城的珍寶放入其中。

當墳墓被石板和泥土封好之後,又恢復原本的河道。而那些造墓的戰俘們則全部被處死,通過這一方法,阿拉里克的安息之地成為歷史之謎。

羅馬城40年3次大難,1次死哥特王、1次死匈奴王,第3次影響700年

肆虐歐洲的匈奴人

羅馬城的厄運還沒有結束,它將面臨第2次大難臨頭,這次是更兇殘的匈奴人。

452年,匈奴人可怕的首領阿提拉,也就是被全歐洲人稱作“上帝之鞭”的男人,他帶領氣勢洶洶的大軍來到羅馬城外。

畏縮的羅馬軍隊早已潰不成軍,將軍們也毫無辦法來應對,而皇帝早已遷都到更安全的拉維納,驚恐萬分的人們只能寄希望城中的實際統治者——教皇。

教皇利奧一世決心拯救城市,他一個人來到塵土飛揚的匈奴軍營中。在阿提拉麵前,利奧一世除了智慧,他什麼東西都沒有。

他們究竟談了什麼,歷史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大家都看到了結局:阿提拉撤回大軍,離開意大利。

離開羅馬城不久,阿提拉很快也就死了,死於鼻腔大量出血。被衛兵發現死亡的前一晚,阿提拉剛娶了一位年輕的新娘,徹夜飲酒作樂。

匈奴人打造3層棺槨為阿提拉下葬,內層是黃金的、中間層是白銀的、最外面的是鐵。他們發出大聲的悲鳴,撕碎身上的衣服,劃破自己的面孔,為阿提拉送行。

羅馬城40年3次大難,1次死哥特王、1次死匈奴王,第3次影響700年

大獲而歸的汪達爾人

悲催的羅馬城,遭受的第3次浩劫來自北非的汪達爾人……

而事情的起因:454年羅馬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謀殺了護國公——“最後的羅馬人”埃提烏斯,455年初2個埃提烏斯的士兵在光天化日之下殺死皇帝,皇后向汪達爾人求救來平息混亂。

這是一次極其錯誤的決定,汪達爾人為能夠直接進入羅馬城而欣喜若狂,首領蓋塞裡克馬上組織大軍前來。這一次,教皇利奧一世再次出手相救……

然而,利奧一世的底氣遠遠不如上一次,汪達爾人是信仰阿里烏派的基督徒,跟教皇的教會是宿敵。果然,他們沒怎麼鳥教皇的請求,不過還是答應不傷害城中百姓的性命。

2周內,汪達爾人洗劫羅馬城裡每一樣有價值的東西,連神廟頂上鑲嵌的銅也不會放過。當這座城市再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搶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撤軍。

這次災難,除了羅馬城的財富被洗劫一空外,

汪達爾人還擄掠走大量的人口,其中就包括皇后和她的女兒,一直到700年後的12世紀,羅馬人口才再一次恢復到這個水平。

羅馬城40年3次大難,1次死哥特王、1次死匈奴王,第3次影響700年

羅馬貴婦

“落後就要捱打”,這話已經讓人聽得耳朵都長繭,卻很有道理。

羅馬帝國的文明雖然遠高於蠻族,但是綜合的國力卻反而不如蠻族,沒有“人和”的羅馬就是一盤散沙,很像近代的中國歷史,遭受屈辱無可避免。

國興才能家興,無論如何,大家請努力!只有努力才能繁榮,才能避免羞辱……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