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一座乘飛機、坐高鐵可以迅速通達世界各地的現代化都市;泉州,也是人們悠閒漫步在古街巷屋簷下,仍能靜聽開元寺鐘聲的千年古城。有人說泉州是一座充滿活力、與時俱進,卻又固執保守、不願改變的魔幻魅力之城;我說,泉州的美,是要在西街的舊館驛客棧住下來慢慢品味的。
泉州最有名的西街,像北京的鑼鼓巷、桂林的陽朔、成都的寬窄巷、北海的北部灣老街一樣,是一條承載著千年閩南文化的老街。由於禁止機動車駛入,我們拖著行李箱走過這條步行街,這倒讓初到泉州的我把一家家商鋪、一座座古厝先看個大概。在一個差點錯過的小巷口,只見一塊小標牌上有四個經過美術設計的異形字:“美好生活”。同行的王教授介紹說,“美好生活”是青年創客們打造的一個品牌,全稱是美好生活造物社。團隊的領軍人物叫鄭達真,是位80後美女,也是廈門大學油畫專業畢業的才女。出於對家鄉、對閩南文化的熱愛,她八年前創建了泉州西街第一家民宿性質的青年客棧,沿用了八百多年前“舊館驛”的名字。搖搖晃晃走過八年,小姑娘硬是堅持下來了,真不容易!鄭達真和她的夥伴們從一家小酒館做起,向著“美好生活”的目標進發,而今已有舊館驛客棧、美好生活小酒館、美好生活公益圖書館、芥子書屋、美好生活手工坊、真水閒院茶館等八家不同業態的店鋪分佈在西街上。而達真,則有了“西街一姐”的美譽。
王教授邊說邊帶我們走進小巷子。不遠處就是“美好生活”旗下的真水閒院茶館,再往前就是我們入住的“舊館驛客棧”。
推開客棧古樸的木門,真有一種穿越感:庭院的石階是舊的,圍繞茶桌的竹椅是閩南人的家傳物,長方形的天井正灑下陽光來,照耀著小院裡鬱鬱蔥蔥的芭蕉樹、綠藤蘿。迎接客人的是一隻叫做“海盜”的牧羊犬,一聽王教授叫著“海盜,海盜”,再看那毛色黑白相間的犬容,我們都笑了:那傢伙的一隻眼睛隱藏在黑毛裡,恰似戴著一個眼罩。“海盜”懶洋洋地引我們來到二樓客房,房間不大卻舒適溫馨,陽臺上的亭閣擺放著茶具,坐在那兒品茗,即可看到建於唐代的開元寺的東塔,好不愜意。
“西街一姐”是在忙碌中迎接我們的。達真說泉州有很多老屋古厝,她有個心願,想陸陸續續挖掘整理“世家故事”,不然,這些老屋、故事,會隨著歲月流逝徹底消失的。像舊館驛客棧的屋主陳弈尚、沈瑤珍夫婦,都是泉州知名的教育家。他們海外歸來創辦華僑學校,教書育人幾十載,桃李滿天下。在培養學生的同時,家風濡染,教子有方,兒女們多為教師,陳家成為教育世家,省政府曾授匾“優秀教育世家”。客棧的“瑤珍書房”,就是陳家後人按照母親的遺願,為居住的客人留下的。達真說,泉州是古絲綢之路起點,商業氛圍濃,文風也盛,重視教育,美好生活造物社旗下就有一家公益圖書館,“咱們去看看我們的圖書館吧。”
回到舊館驛客棧,晚飯已備好,擇菜、做飯的小姑娘叫考拉,也是自願加入到“美好生活”團隊的。下榻這家小客棧幾日,發現服務員都是自願來幫忙的志願者,沒有固定工資,報酬多少並不在意。顯然,他們每天都是提前排好班的,我們先後接觸到的一水80後、90後就有攝影師蘇米、職業醫生小松、書店經理彬彬、畫家阿龍、國企員工高高、公司老闆拉圖等,他們跟著達真這個團隊“一姐”不離不棄,靠辛勤的付出,向著“美好生活”的理想邁進,也一天天創造著自己的美好生活。
這天晚上,喧囂一天的西街終於靜下來。我們在月光下散步時,撞見“芥子書屋”。這名字,顯然是取“芥子納須彌”之意吧。小書店有兩層,燈火通明。讀者在一層借閱、瀏覽圖書,輕聲交流;二樓能容納二三十人的公益圖書廳里正放映著電影,年輕人的歡聲笑語不時從窗口飄出,融入夜色中瀰漫著的桂花香氣中。今晚值班的除了經理彬彬外,給她義務幫忙的是萬偉龍。這“龍哥”可不是凡人,他是西街乃至鯉城區、泉州市都有名的“妝糕人”。“妝糕人”就類似老北京的“捏麵人”,用官方話說,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個年輕的“妝糕人”,和漆藝傳人吳東權、木偶冠帽傳人王嘯波、南音洞簫製作傳人杜志陽,曾是鄭達真策劃的“傳承四人展”的主角。身為同代人,鄭達真敬佩他們的堅守和執著,她深入挖掘,反覆與有關部門溝通,幾易策劃文案,終於把四位代表人物聚集在一起,於國慶期間舉辦了四人聯展。展覽轟動泉州城,泉州市市長也來觀展,給予年輕傳承人高度評價和支持,稱讚鄭達真和她的“美好生活”團隊為弘揚泉州古城的傳統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
達真的舊館驛客棧,也是我們的客棧,因為這裡的經營理念是賓客一家,主人、客人均被稱作“舍友”。趕上飯口,“舍友”加雙筷子,隨時可加入家裡的“大鍋飯”。滿煎糕、醋豬腳、米線糊、老鴨湯,香!
客棧畢竟只是落腳點,我們白天從這裡出發,遊覽唐朝的開元寺雙塔,拜謁弘一大師紀念館,去看飛架在洛陽河上已有近千年歷史的古橋,還到幾十公里外的永春山中訪友。在返回的車上,遠遠望見舊館驛柔和的燈光,有一種到家的錯覺。
其實不是錯覺,是真的到家的感覺。(李培禹)
閱讀更多 我說明白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