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調“大寶貝”張秀卿《天水關》諸葛亮的老唱片,可並肩申鳳梅大師

說張秀卿先生的《天水關》錄音。現存有張秀卿先生《天水關》錄音“他言說姜維把漢降”一段,由張秀卿飾諸葛亮,李玉華飾姜維。

從錄音看張派的諸葛亮形象別具一格,既有別於申派又更近乎京劇,已經沒有了那種神化的感覺。

張先生、戲唱的乾淨利索,顯示出諸葛對這次戰鬥的結局已經勝券在握,而且心情很是得意的。實際上這種心情也是把握的十分準確的。因為他們畢竟先前是敵對雙方,現在的姜維又已身先重圍,落入了諸葛設下的圈套之中,任由諸葛擺佈了。同時,他早已安排好一切,早已料想到當姜維與自己見面後,一旦提及歸降事後,姜維可能答對的所有託詞。另一方面,諸葛已經提前派趙雲冀城縣搬請薑母,而且不是回軍營,是直接到兩軍戰場,可見早有預見。值得說的是,天水關並非姜維的真正後路,就算馬遵懷疑他,妒忌他,就算當天回不了天水關,他可以帶家眷去長安嗎,也不至於非投蜀漢啊!諸葛亮斷其後顧,這才是抓住了姜維的軟肋。

這時候的諸葛亮在“勸將”前的心情,張先生把握的要好與申先生。張派所塑造的這個諸葛亮既是帷幄之中的蜀漢丞相又是慧眼識才的伯樂。諸葛亮是基於姜維能識破他的誘敵之計,同時又是一員好將,一名忠孝兒郎,也就是說才學廣播,武藝高強,忠孝剛強的人士,才欲策反與他的。同時,諸葛亮已近暮年,自己的事業尚乏繼承之人,可以這麼說各方面條件綜合考慮,現在遇到的這個姜維是最佳人選。《三國演義》這麼說,《三國志》也如此。京劇《天水關》也是如此塑造的諸葛亮,只是諸葛亮的戲份與越調相比不那麼重。基於此,越調改革後的劇目更名為《收姜維》。

張先生的人物表演風格可能是基於京劇,但又有越調諸葛亮獨特的一面在裡面。眾將道:“姜維降漢”,這對諸葛亮來說是早已料定的事情了。不過此時降漢的姜維,一定心內另有玄機,作為三軍統帥的他不免要囑咐囑咐眾將士。將欲下土崗,誰料想眾將士嚴陣以待,個個是弓上弦刀出鞘,這要是那個走火了那還了得,諸葛一看不好,“眾兒郎恁休把那狂箭放”這句唱的是那麼的自然,既說給眾將聽---聽令行事;又說給姜維聽---今天你是跑不了了,看看形式吧。其中“狂箭放”三個字唱的很重,顯示得出諸葛此刻對這員好將的喜愛心情。誰知魏延此刻上前欲刺殺姜維,諸葛怒斥之,“恁莫要傷壞個這忠孝郎”中“忠孝郎”三個字唱的慢而且意在突出“忠孝”二字,內涵花腔。這是讓姜維聽的---你聽聽我是怎麼的對待你的,馬遵又是怎麼的對待你的。加上剛才那句,也就是說今天開仗的目的在於收降你,你要看清形勢,早拿主張。“有山人撩衣邁步一步一步一步下土我也下土崗”顯示出諸葛亮此時此刻的穩操勝券、成竹在胸的心情,與整齣戲中諸葛亮的形象也前後貫通。此刻的姜維依舊怒坐一旁,諸葛亮看時機差不多了,決定趁機跟他嘮嘮家常,開導開導他。張先生所塑造的諸葛亮很近人,他走上前去,不顧生命是否危險,因為此刻的姜維並未正真歸,而諸葛亮很是有膽量竟然上前拉住姜維,問長問短起來,顯示出一代賢相求賢似渴的激動心情。“攙起來姜伯約個忠孝郎,聞聽將軍武藝廣,為什麼你保那曹魏王”,接下來與姜維的一問一答也是恰到好處,與申先生70年代版本錄音的效果同,與後來申鳳梅和何全志的合作有異曲同工之妙!諸葛亮解除了姜維的後顧之憂,加之苦口婆心的開導、順說,分析當時形勢的的成破厲害,姜伯約最終死心踏地保了漢中王的蜀漢江山。

正因為當日的待將之賢,才有了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命隕五丈原前,姜伯約等人舍死抗命護送靈柩回漢中,才有了姜維九伐中原,命喪軍前。

越調“大寶貝”張秀卿《天水關》諸葛亮的老唱片,可並肩申鳳梅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