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玉雕作品觸摸到了人性

這件玉雕作品觸摸到了人性

“什麼東西早上四條腿

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

答案是人。

人在嬰兒時,用四肢在地上爬行,他對一切充滿希望。當人正當盛年,他行走與世上,用現實的眼光去看待一切。當人老去,他用柺棍支撐身體,用傷感表達對過去的依戀。

這其實是一個關於“認識自己”的問題,引申出來即是人性的問題

深寧居士在《三字經》中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法國哲學家盧梭提出——兒童是“高貴的野蠻人”,他認為人在自然狀態下是天性無私的,而貪婪、焦慮及暴力等負面事物都是文明的產物。

這件玉雕作品觸摸到了人性

這件玉雕作品觸摸到了人性

張慶東析木玉作品 《生》

荀子則在《性惡篇》中主張“性惡論”的觀點,人性即是“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人性的本質是無所謂善惡的“本始材樸”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轉化為惡的可能,也有發展為善的機會。後天的環境和經驗對人性的改造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王陽明四句教》則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這件玉雕作品觸摸到了人性

而無論是哪一種觀點,都體現了後天學習的重要性。生而為人,是教育賦予了我們生命的意義。

《時間簡史》上講,智人從稱霸地球,至今幾百萬年來,獲得成功的原因並不是生理上的巨大進化,而是由一代代人傳遞來的經驗和知識。

恰如英國哲學家翰·洛克在《人類理解論》中所說:“人類的心靈如同通常所說的那樣,是一張沒有任何印記的白紙。”

生活是一隻畫筆,從呱呱墜地到繁華落盡,我們每走一步即是在白紙上添一筆屬於自己的顏色,如何讓這顏色炫彩多姿,大概就是所謂的人生。

這件玉雕作品觸摸到了人性

張慶東的作品《生》,以土陶的黑色,襯托析木玉雕就的胎兒,表現出人之初於母體的自然形態。返璞歸真,以現代視覺的審美,探討人性的善惡。

拋卻造作,去偽存真。通過自身的學習淬鍊心智,迴歸純樸初心,還原生活本來的味道,清歡有味。人生經歷的困厄苦楚,都將在感悟中獲得新生。

此件作品玉色肅靜雅緻、莊重質樸。細膩溫潤的析木玉,其獨有的黃綠色調蘊含一抹暖意,內斂深沉,於無聲處可以感受到胎兒吹彈可破的嬌嫩膚質。

作品融傳統雕刻技法於現代設計中,堅韌、緻密的玉料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圓雕作品的精美。流暢的線條與淡雅的玉色恰到好處的結合,體現出一種無與倫比的靈韻。

浸潤了藝術營養、投射了細膩情感的作品,彰顯出視覺審美的意識情感表現,真實可感,引人深思。

這件玉雕作品觸摸到了人性

“我想或許有一天,你跟我一樣一把年紀的時候,你也會在一個年輕人耳邊絮叨個不停,向他訴說你是如何接受生活強塞給你的這顆酸檸檬,並把它製成了檸檬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