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賢拍《紅海行動》:一個香港導演的滿足

林超賢拍《紅海行動》:一個香港導演的滿足

用“不瘋魔不成活”這句話來形容香港導演林超賢並不誇張,片場之外的他,標誌性的光頭,精幹瘦小,說著不靈光的普通話,滿臉溫和笑意。可是一到片場就化身為“魔鬼導演”,在摩洛哥的荒漠上逐風疾馳,親歷著撞車、翻車、受傷、流血,他本應穩坐在監視器前指點江山,卻變成在槍林彈雨中衝鋒的敢死隊隊員,甚至鳴真槍喊“Action”,當然,子彈是假的。

出生於1965年的林超賢深諳香港電影工業,從片場雜工、導演助理一步步做起,從1998年與陳嘉上合導的《野獸刑警》,到2000年獨立執導的黑色喜劇味道濃烈的《江湖告急》,再到個人風格成熟的《證人》《線人》《逆戰》《激戰》等,近年來在香港電影低迷之時,他卻幾乎一年一部賣座片。如今年過半百的林超賢,無疑已經成為香港類型片導演的金字招牌。

而《激戰》《破風》《湄公河行動》等幾部電影在內地的叫好叫座,使得林超賢在內地也成為“最賣座和受歡迎的香港導演”之一。尤其是《湄公河行動》,更被他拍成一部內地主旋律電影的里程碑作品,讓林超賢成為“主旋律大片”的“寵兒”。

《湄公河行動》之後,林超賢導演新作《紅海行動》將於2月16日大年初一上映,為了趕製後期,本就瘦小的林超賢又掉了10斤體重,還“中招”了流感。《激戰》中有句臺詞說:“回頭去看做過的事情,有一些能讓你自己有一種安慰的感覺。”林超賢說,這句臺詞也是他自己的座右銘,能拍攝這部《紅海行動》,能展現中國軍事力量的強大,讓他作為一個香港導演,內心充滿自豪:“可以說這是我從影以來最大的滿足感。”

林超賢拍《紅海行動》:一個香港導演的滿足

林超賢在片場全副武裝

當成最後一部電影在拍

每次看到好萊塢商業大片中,有美國軍方力量的支持,顯示出美軍實力的強大,林超賢就羨慕不已:“我一直很喜歡這種題材,很想拍一部這樣的電影,但都只有空想,在香港怎麼可能會拍到這種題材?”

拍完《破風》後,有人託人找到他,說有個海軍的電影項目想合作,“但是我並不太認識對方,怕碰上一些來賺錢的人,就沒有去想這件事。後來,陳嘉上導演也說想找我拍一個海軍題材的電影,可是我當時已經答應了拍《湄公河行動》,檔期就沒有了,結果又沒有再談下去。可能就是緣分吧。幾年後還是再碰上這個項目,終於可以完成一個夢。”

《紅海行動》根據真實事件“也門撤僑”改編:索馬里海域外,中國商船遭遇劫持,船員全數淪為階下囚。蛟龍突擊隊沉著應對,潛入商船進行突襲,成功解救全部人質。

林超賢的每部電影都有精彩之處,但也都讓劇組叫苦連天,也因此才讓他有了“魔鬼導演”的稱號。可是,這次的《紅海行動》,連林超賢都喊苦了:“我拍電影20年了,從來沒有這麼苦,真的,我甚至把它當成是我的最後一部電影在拍。去摩洛哥拍戲,是非常不簡單的一次,面對一個不熟悉的環境,不同國家在製作上跟我們國內的模式也不同,要協調這些東西,其實都很費力。而且從演員第一天訓練開始,我就非常擔心他們會不會受傷,那邊的環境和醫療條件也非常差。可以說,我每天承受很大的壓力。”

因為林超賢一直堅持“實景拍攝,拒絕棚拍”,所以拍攝《湄公河行動》時,劇組選擇去了金三角,而拍攝《紅海行動》則去了摩洛哥,因為這裡與“也門撤僑”地形、地貌最像,既有卡特布蘭卡這樣的城市,還有無人區的沙漠,晝夜溫差20℃,冬季潮溼陰冷、陰雨不斷;夏季炎熱乾燥、狂沙不止。

劇組在摩洛哥開啟長達4個半月的異國拍攝,不但要克服當地惡劣天氣、團結來自近10個國家的工作人員協同工作,更是為了完美呈現電影場景而不斷挑戰自己:選景摩洛哥最偏遠、最荒無人煙的地區,劇組常常要開車3個小時才能到達拍攝地。每天的攝製組工作人員都超過1000人,每一個裝備的爆破所使用的彈藥都是真槍實彈。

林超賢坦承,這次拍攝所面對的,對他而言也是第一次:“很多困難都是沒辦法想象的,監製梁鳳英真的是拼了命,差點在那邊倒下了。我在現場確實是很瘋狂的狀態,有時候為了要一些畫面,在現場變來變去,讓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感覺不知道導演是怎麼想的。《紅海行動》可以說是真真正正的第一部現代戰爭題材大片,我想要把所有我一直以來堅持和喜歡的東西都存放進去,我也希望畫面出來一定要有一種真實、新鮮的感覺,所以,我儘量不去用特效,而是希望可以用真的大自然的味道,為了做到這一點,拼命也值了。”

值得一提的是,《紅海行動》劇組裡一共有200多個女性工作人員。監製梁鳳英說:“大家說我們是‘戰地玫瑰’,但是我想說,經歷過《紅海行動》拍攝的我們已經不是玫瑰了,我們都是‘仙人掌’。”

對於女性角色的設定和幕後所有女性工作人員的付出,林超賢既感動又愧疚:“我的副導演團隊有10個人,其中7個都是女的,我很感謝她們,同時也很愧疚,因為在拍攝的時候我都沒把她們當女人看過,所以她們真的承受了太多。她們的強大與付出讓所有人都更有鬥志,我很感謝她們。”

在現場他就是瘋子

雖然與之合作過的每個演員都抱怨林超賢太“魔鬼”,可是每個人都願意與他合作,因為他們知道,林超賢對他們狠,對自己更狠,而正是這種狠勁,才能讓林超賢的每部電影都成功。

梁鳳英說:“導演每天在片場跑步10公里,要求演員跟自己一起接受訓練,他們每天要在摩洛哥的高溫和風沙的侵襲下揹著十幾斤的裝備。”

《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的出品人於冬說,他到摩洛哥去探班的時候,看到林超賢瘦了兩圈,“當時我差點眼淚掉下來了。他一到現場就是一個瘋子,自己全身迷彩,手持著槍,各種槍他都自己操練,他不但是一個軍事迷,還是拼命三郎。”

林超賢拍《紅海行動》:一個香港導演的滿足

在《紅海行動》中扮演隊長的張譯也透露,林超賢甚至還會扛著槍幫演員走位,甚至親自去試爆破點,“我不知道是什麼樣的靈魂在支撐著他這個嬌小的外殼,他對自己的嚴苛程度超過了對演員的要求,甚至嚴苛到了可以不顧生死的地步,在這樣的導演面前,沒有一個演員可以懈怠和退縮。”

張譯說自己拍戲時在沙漠第一次見到龍捲風特別開心,“當時,龍捲風離我很遠,不會造成損傷,可是,十幾分鍾以後,我發現自己的視野內又出現了更大的沙塵,當沙塵過去之後,我發現那不是自然的沙塵,是一輛車翻掉時弄起的塵煙,導演就坐在翻倒的車裡。當時,我覺得世界都安靜了,所有現場的工作人員都傻了。我們跑過去把車翻過來,把他從底下拽出來。他腦袋上流著血,擦了擦血告訴我們說,來,我們繼續。我真的是蠻感動的。”

於冬也說,林超賢是用生命換取這些鏡頭,“他每一場戲都是當大結局拍。我數了一下,全片一共有11場大戲,我們最後成片是138分鐘,實際上我們第一剪,剪出來足足將近4個小時。這個鏡頭量的完成是一般的電影攝製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林超賢拍《紅海行動》:一個香港導演的滿足

而說起11場大場面戲,林超賢說最難拍的就是調動大型武器的戲:“一開場打海盜的戲,我們用了6臺大型軍艦,找了500多米長的貨船和幾臺直升機,那場戲我覺得非常難,協調會就開了很多次。另外一場就是坦克追逐戰,我們在沙漠裡面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龍捲風、沙塵暴,但沙一吹進去,冷卻系統就讓坦克停了下來,就需要調動另外的坦克過來。”

林超賢拍《紅海行動》:一個香港導演的滿足

對於這種用生命拍電影的方式,林超賢坦承也曾經懷疑自己是不是有點傻,“入行這麼多年,我一直希望自己的電影對得起投資者、對得起觀眾,希望把錢花在畫面裡看得到的地方。辛辛苦苦拍了這麼久,我也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好,我也知道有一些網友吐槽我有道具、場景執迷症。曾經懷疑是不是要這麼為難自己,向市場妥協就好。但《湄公河行動》的成功讓我看到了堅持下去的希望。原來我的‘傻’並不是壞事。因為《湄公河行動》,才有了《紅海行動》中更加放開的自我,《紅海行動》真的是我拍過最艱難的一部電影了,但我就是希望多拍一些能夠配得上這個時代、配得上中國觀眾的電影。”

電影就是有一種艱苦

林超賢電影成功的秘訣是“效果不好,不收工”。對他來說,拍電影是一種追求,“當然不同人對追求的態度不同,觀眾可能未必要這麼高指標的要求,但既然要拍,尤其是我也特別喜歡的內容,一定要達到我追求的指標才可以。電影就是有一種艱苦,才有一種給觀眾感受到的效果。”

也因此,才有了林超賢電影的品質,有了演員對他的尊重,林超賢說:“以前是我挑演員,這次是演員挑我。我跟演員碰面第一句會跟他們說,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人家叫我‘魔鬼導演’。這個稱號不是空穴來風,重點就是拍我的戲要吃苦,如果吃不了苦的話就不用談下去了,每一個演員跟我見面,我都會跟他說這個事情。因為這次的拍攝很不一樣,要去摩洛哥5個月,我要求所有人中途不許回家。摩洛哥很遠,要飛一天的時間,再開十幾個小時的車才能到拍攝地,我怎麼可能讓你一個人跑掉,所有人都等你。每一個演員跟我碰面的時候,我都跟他們說,表演在這個戲裡不是最重要的,你的表演我會控制,這個戲考驗的是你的意志能不能承受住。”

林超賢的“鋼鐵意志”或許與他多年來熱愛拳擊、自行車運動有關,他甚至還拍了《激戰》《破風》兩部讓人熱血沸騰的與運動有關的電影。《激戰》中的MMA綜合格鬥,在林超賢看來,這個比賽具有的那種“除非自己認輸,否則比賽絕對不會停”的殘酷性,與人生的境遇有著某種契合:“每個人都有一個擂臺,你就是在為了自己這個擂臺去拼命。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東西,遇到重擊,但你必須在擂臺裡展示。我覺得這種競技的方法就是為個人而戰那種。”

林超賢拍《紅海行動》:一個香港導演的滿足

林超賢在片場

熱衷於“自虐”的林超賢還喜歡騎車上坡的感覺,因為那時候是與內心的“魔鬼”做鬥爭的時候,“魔鬼告訴你,你已經精疲力盡了,需要休息,前方看似沒有盡頭,如果你放棄了就會前功盡棄,而如果你戰勝了‘魔鬼’,那麼你就征服了自己的內心。這種‘鬥爭’與拍電影極為相似,電影沒有盡頭,且困難重重,但知難而上才是良策,拍攝不同題材、各種風格和挑戰的電影,會讓我熱血沸騰。”

林超賢說十幾年前他幫香港警察拍廣告,不是為賺錢,只是一種使命,想為社會做一點事。幫廉政公署拍電視劇,也是這份心。所以能參與《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同樣讓他因“使命感”而與有榮焉。之後,他也有計劃再拍一部,形成“行動三部曲”,也確實有好幾個題材找到他,甚至還有些是沒有解密的案件。

但是除了使命之外,能吸引他拍的電影還必須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靈魂,林超賢說:“就算是動作片,也是有靈魂的,否則就是一個硬硬的殼。所以,不管什麼電影,我需要找到這部電影的靈魂才可以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