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盛夏未滿,虛懷靜品

小滿|盛夏未滿,虛懷靜品

小滿|盛夏未滿,虛懷靜品

苦菜秀

靡草死

麥秋至

小滿,名字聽起來就很文藝小清新,就如這稚嫩的夏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

小滿|盛夏未滿,虛懷靜品

人間四月芳菲盡,天氣漸熱,雨水增多,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灌漿,慢慢變得飽滿起來,但還未成熟。這一時節,陽氣日盛,苦菜茂盛,細草枯亡,麥子將熟。

小滿|盛夏未滿,虛懷靜品

其實,漸豐的麥粒預示著豐收,但也是最青黃不接之時。於愛茶人而言,三春已過,炎夏未滿,虛懷靜品,一縷茶香慰平生。

小滿|盛夏未滿,虛懷靜品

荼苦,甘如薺

在過去,小滿時節,作物未完熟,無糧可食,而苦菜卻葳蕤生長,窮苦百姓往往以野菜充飢。食苦菜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苦菜的品種也多種多樣。

早在先秦,《詩經•邶風•穀風》雲:“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宋代朱熹評論說:“言荼雖甚苦,反甘如薺,以比己之見棄,其苦有甚於荼”。

小滿|盛夏未滿,虛懷靜品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荼”字,有人解釋為苦菜,亦有人認為,它的特性與茶近似,可視為為“茶”的古字。譬如,“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此“荼”即為“茶”。入口微苦澀,卻回味甘甜,這是好茶的味覺表現。這也印證了陸羽在《茶經》所說的那樣:“啜苦咽甘,茶也。”

小滿|盛夏未滿,虛懷靜品

啜苦咽甘,茶也

再有,乾隆皇帝《味甘書屋口號》,其自注雲:“茶之美,以苦也。”以“清苦”為美,先苦後甜,幾乎是古今愛茶者的共識。

而在古人的詩文中,則也樂於把“清苦”之性擬人化、人格化,如蘇軾筆下的“葉嘉先生”、楊維楨的“清苦先生”、支中夫的“茶苦居士”、皮光業的“苦口師”、孫樵的“晚甘侯”等等,這也是清高如茶的君子風範之體現。

小滿|盛夏未滿,虛懷靜品

元代楊維楨把茶擬人化為“清苦先生”

小滿|盛夏未滿,虛懷靜品

武夷山“晚甘侯”摩崖石刻

小滿宜 “吃苦”

《本草綱目》引《洞天保生錄》稱:“夏三月宜食苦,能益心和血通氣也。”

小滿時節,苦菜當令。苦中帶澀,澀中帶甜,新鮮爽口,清涼嫩香,營養豐富,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膽鹼、糖類、核黃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熱、涼血和解毒的功能。

小滿|盛夏未滿,虛懷靜品

小滿時節,苦菜是時令蔬菜

當然,除了吃苦菜,還應吃“苦”茶。《神農本草經》記載:“茶葉,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氣……輕身耐老。” 《本草綱目》中亦云:“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矍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小滿|盛夏未滿,虛懷靜品

《神農本草經》

但凡茶,或多或少都有苦味存在。在雲南茶葉尤其是古樹普洱茶中,譬如布朗山老曼娥寨的苦茶,由於奇苦,因而充當了加工普洱茶的“味精”,一些茶商在生產加工普洱茶餅時,往往加入老曼峨的茶拼配,以豐富茶餅的口感和滋味。

小滿茶單

綠茶春茶

當下由春入夏,火氣褪而茶重生,宜飲春季綠茶,重溫春天的韻味,不早不晚,正正好。

小滿|盛夏未滿,虛懷靜品

老白茶

白茶有福鼎白茶和政和白茶,皆產自福建。白茶,其性清涼,清熱降火,消暑解毒同時還可消除一些炎症。女性特別適合飲用白茶,可以延緩衰老,美容養顏。

小滿|盛夏未滿,虛懷靜品

紅茶

說起紅茶,相信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暖胃,適合在冬天喝。其實紅茶也很適宜在初夏飲用。飲紅茶,不僅能止渴消暑,提神消疲更可去除溼氣。

小滿|盛夏未滿,虛懷靜品

隔年巖茶

這個時節,武夷巖茶的新茶剛剛做完,有的還在緊鑼密鼓的製作中。此時飲用,未免火氣太大,飲隔年的巖茶正正好。小滿節氣,雨水逐漸增多,人體也容易出汗。

根據這一季節特點,飲隔年巖茶具有良好祛溼功效。因為經過一段時間存放,巖茶火氣已經褪去。一般來說,在南方,巖茶至少要放置一年以上才可以退火氣,在北方則要3-5年,才能醇厚溫潤。

小滿|盛夏未滿,虛懷靜品

|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小滿|盛夏未滿,虛懷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