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為中國崛起的偉人們,致敬


南仁東,中國著名天文學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主持完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立項、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主編科學目標,指導各項關鍵技術的研究及其模型試驗。 2017年9月15日23點23分,南仁東先生因病逝世,享年 72歲。

錢學森,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1934年,錢學森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50年錢學森回國受阻,並受美國方面監禁。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江西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居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1年獲得馬哈蒂爾科學獎。


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湯飛凡,中國第一代醫學病毒學家。在病毒學發展的早期,他用物理方法研究闡明病毒的本質。1955年他首次分離出沙眼衣原體,是世界上發現重要病原體的第一個中國人,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箇中國人。他對中國的生物製品事業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他在抗日戰爭期間和抗日戰爭勝利後兩次重建中國最早的生物製品機構--中央防疫處,並創建了中國最早的抗生素生產研究機構和第一個實驗動物飼養場。

黃大年, 男,廣西南寧市人,漢族。國家的“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口引進。 曾經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導,長期從事海洋和航空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究工作,探測地下油氣和礦產資源以及地下和水下軍事目標。 2017年1月8日13時38分,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春與世長辭,享年58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