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的人生,毀在這3個思維定式裡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會聽到很多忠告:

人生中最美好的東西是無價的;

要忠於你的夢想;

我們往往容易輕視熟悉的人;

它們可能來自我們的家人或老師,也可能是我們自己在生活中摸索出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豐富,我們會獲得更多的生活法則,而且有許多法則是我們從未想過要質疑的。

但這些原則都是對的嗎?

多少人的人生,毀在這3個思維定式裡

// 01

成長過程中需要打破的法則

▌你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是有責任的

很多人都在談論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認為不完滿的原生家庭會鑄成孩子的悲劇,而孩子的一生也將活在原生家庭的陰影下。

我也曾聽到這樣的對話:

父母:你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孩子:我變成這樣,還不是因為你們!

孩子把自己的過錯理所當然地歸結於父母,認為都是他們使自己不得不墮落。

然而在我看來,這不過是一個藉口,好讓自己得以推卸責任。

人生都是自己的,選擇也都是自己做的。你成為什麼樣的人縱然會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但決定性因素還是你自己。

所以,不要把自身的不足推卸給父母,不要給自己的過錯找藉口。絕大多數的父母已經把他們能給的,全都給了我們。

▌僅此一次,無傷大雅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零次”和“無數次”的事情。

很多人染上煙癮,最開始是因為好奇,只想試一次。然而這一次,卻造成了今後的無數次。

許多壞習慣都是以“只做這一次,以後不會了”開始的,然後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沒有了終點。

如果你清楚地明白這件事對你今後的人生有害無利,那就堅決不能邁出第一步。

▌人無完人

這四個字常常被人用來當作做錯事的擋箭牌。

當然人總會犯錯,但是如果我們把它當成一個原則來遵從,那它就變成了一個藉口。

多少人的人生,毀在這3個思維定式裡

// 02

與人交往中需要打破的法則

▌人以群分

人們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通常情況下,我們更願意和年紀相仿、志趣相投的人做朋友。同這些人交朋友很輕鬆,但其實也很平淡。

你有沒有想過和一些與自己差異大的人交朋友?

其實如果你能與一些與你秉持著不同的態度和價值觀的人做朋友,不管是輩分、教育、階層還是其他方面的差異,都能夠引發你的思考,你也會更瞭解這個世界。

▌行動比語言更有力量

你是不是也常這樣認為:我在行動上關愛家人、朋友,他們肯定知道我很愛他們的,沒必要再說出口了。

行動真的比語言更有力量嗎?

要知道,有些人對自己的評價很低,他們看不出別人對自己的欣賞,除非你用文字寫出來放在他們眼皮底下;

也許他們看得出你的關心,但卻不知道你的關心程度有多深;他們明白你喜歡他們,卻不知道這份友誼對你有多重要。

其實,除非你大聲而清楚地告訴別人,否則他們不會知道你有多重視他們。

多用語言表達你的內心。

▌據理力爭

有時候,據理力爭沒有錯,然而也有些時候,“你有道理”這個事實並不重要,關鍵在於達成一致,這其中也包括妥協。

有人覺得妥協很丟臉,然而達成雙方共識解決問題更重要。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故事就告訴我們,只要能處理好事情就是雙贏。雙方能夠達成共識各讓一步,合理的妥協並沒有什麼不好。

多少人的人生,毀在這3個思維定式裡

// 03

職業生涯中需要打破的法則

▌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不可否認,人應當積極向上、自尊自信,但卻不能以犧牲誠實為代價。至於你究竟有多優秀,你必須誠實的面對自己。

給自己打滿分是危險的,你可以給自己適當的褒獎,但別沉迷於自我吹噓。一旦模糊了真相,那必定是一條失敗之路。

▌按時完成任務

這是一條非常實用,也非常重要的法則,按時完成任務似乎根本就沒有錯。

眾多的拖延症患者證明,把事情拖到最後期限,然後沒日沒夜的趕著完成也叫按時完成任務。但是,這樣會很累,而且你也無法預料到最後期限會突然出現什麼意外狀況。

因此不要試圖按時完成任務,而要提醒自己提前完成。

▌不要半途而廢

我們總說要堅持,但有些事堅持並沒有什麼意義。如果你在半路上發現這計劃明顯行不通,那就趕緊懸崖勒馬。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如果你知道自己掉進坑裡,就別再往下挖了。

因此,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墨守成規。唯一值得我們終生遵從的法則是:

學會相信自己的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