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客|海歸學霸創業做“鄉土研學”:用教育連接城鄉

5月中旬,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90後創客汪星宇辦公室見到他和他的創業夥伴時,湖南湘西鳳凰梁山村的老鄉寄來的一大箱扇子剛到。辦公室不大,除了雜亂的辦公用品和貼滿櫃子的榮譽證書,角落裡還有熬夜時用的睡袋、枕頭。

中國創客|海歸學霸創業做“鄉土研學”:用教育連接城鄉

參與鄉村遊學的學生同村民交談。

“讓你看到了我們萎靡的一面。”汪星宇調侃道。他是媒體報道中的“復旦紐大小楊洋”: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專業,後留學美國紐約大學,長相帥氣,頗有“楊洋”的味道——在今年5月初的一則視頻報道中,他甚至被稱為“校草”。

但汪星宇不願這些成為自己的標籤,在他看來,名校光環和一時的關注不會帶來創業的成功。2017年8月,留學歸來不久,他同朋友一道創立“鄉村筆記”,為中國學生提供“鄉村遊學”,想“幫孩子們補上鄉村這一課”,同時“給老鄉們帶來一點改變”。這群打小生活在都市的年輕人現在長期待在湖南湘西農村,直面“住在豬圈隔壁,沒有自來水,使用旱廁,睡石板床”的生活。

中國創客|海歸學霸創業做“鄉土研學”:用教育連接城鄉

參與研學的學生在湘西農村。

汪星宇和創業夥伴兼同學金一斐自嘲是復旦國政系中“混得最差的”。“如果想掙錢的話,我應該安安靜靜的當個網紅。”汪星宇認為“創業不光鮮,拼誰熬得下去”。“城市孩子需要鄉村視野,鄉村發展需要城市支持。希望大家提起我想到的是鄉村筆記,是一個還蠻有情懷的創業小青年。”

湖南吉首大學師範學院教育系向敏敏老師長期關注湘西的鄉村發展。5月13日,她在接受澎湃新聞的採訪時表示,“我從小在湘西長大,很愛這片山水,當星宇他們用新的眼光看待湘西,來感受湘西的人文和美好時,我覺得特別開心。”

中國創客|海歸學霸創業做“鄉土研學”:用教育連接城鄉

加班時汪星宇等人便在辦公室打地鋪。

“用教育連接城鄉”

每當汪星宇說自己是上海鄉下人時,往往會招致別人的反駁——“上海哪裡有鄉下。”他1992年出生,幼時住在南匯大團,“樓雖然蓋的都是兩三層小洋房,但是爺爺奶奶會種一點地,隔壁鄰居的地也都外包種瓜果水蜜桃了,村裡有很多瓜,還能釣到小龍蝦。”

每逢紅白喜事大家都會一起做,每家的碗下面都會寫上自己的名字,聚餐吃飯就會把全村的碗收到一起用……汪星宇告訴澎湃新聞,自己從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喜歡村裡的氛圍,大家關係都比較好。“對鄉村的關注一方面也是源自於自己的生活環境。”

大學期間,汪星宇通過復旦大學交換生項目前往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待了一年。這一年裡,他揹著書包走遍了北歐各國。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汪星宇稱最愛去的仍是北歐鄉下的各種小鎮,“風景秀美,民風淳樸,生活安逸”。

汪星宇的夢想也是在鄉下“做一名鎮長”,本科畢業後曾嘗試過考公務員,無奈失敗。隨後,汪星宇前往美國紐約大學留學,其間,他意識到自己並不瞭解中國。“本以為自己視野還算開闊,但當美國人問我中國是什麼樣時,我有點回答不出來。”汪星宇覺得自己學的是國際關係,但卻沒有特別瞭解中國,尤其是中國的農村。

中國創客|海歸學霸創業做“鄉土研學”:用教育連接城鄉

汪星宇(左)和他的創業夥伴黃唯樺(中)、金一斐。受訪者供圖

“北上廣深代表不了中國。”汪星宇抱著瞭解中國的想法,決定留學回國後做一些和鄉村相關的事。跟隨專門幫助農民賣土特產的公益組織“黑土麥田”,汪星宇在湖南湘西見到了真正的農村——這跟他過去的認識不一樣,比如嘉定的葡萄園、南匯的桃林、川沙的西瓜田、奉賢的草莓大棚。

期間,汪星宇發現一些“扶貧”模式可持續性較差,比如通過私人渠道幫老鄉賣農副產品。人一走,東西還是賣不出去。“更重要的是要讓老鄉覺得鄉村是被重視的,要讓它更多地被看到、被關注。”汪星宇告訴澎湃新聞。

中國青年報曾報道,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總有這樣一群想要吃苦、體驗生活的孩子——他們的家庭年收入達到上百萬元,想要去國外上大學,卻苦於沒有漂亮的、令人眼前一亮的社會實踐經驗,為此,家長們會花上數萬元送孩子去非洲“吃苦”。

“連中國農村什麼樣都還不知道,去什麼非洲?”加上全國正在推進的中高考改革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汪星宇認為“需求”會更多。他由此決定創辦自己的公司“鄉村筆記”,專做“鄉土研學”,對標“出國遊學”。

創業首先需要好的團隊。“去年8月,星宇大半夜給我打了電話說想創業,問我願不願意加入。”汪星宇的大學室友、鄉村筆記聯合創始人金一斐告訴澎湃新聞。彼時,金一斐尚在上海市奉賢區團委工作,已是當地“儲備人才”,覺得汪星宇的想法蠻有意思,“沒怎麼猶豫”便辭職加入創業。汪星宇還找來了好友黃唯樺做“鄉村筆記”的CTO,負責平臺技術開發工作。

團隊搭建起來了,尋找合合適的村子卻並不簡單。“交通不便是比較大的問題,很多大山裡的村子是我們自己跑的。用地圖導航找不到,有時候看到對面山頭有個村子,但就是過不去。”汪星宇稱。

但這個過程也充滿了樂趣。“路上經常會碰到小溪流,夏天熱,就會衝進去洗個澡。”汪星宇說。為尋找沈從文先生《湘行散記》中“鴨窠圍”一地,他和金一斐兩人曾租船沿沅江而上,久尋未果,後來船偶然停在了一個碼頭,問了一位大姐,才知道“鴨窠圍”就在腳下。

“書中所講的“鴨窠圍”和現在地名讀音一樣,但是字完全不一樣了。沒想到突然找到了,大姐知道我們餓了一天,還煮了碗麵給我們吃。”金一斐說。

談到和老鄉的溝通,汪星宇坦言,“不要跟老鄉講情懷,用行動說話就可以了。”團隊在湘西考察了二三十個村子,但真正落地的只有五六個。他說,一方面村子要有故事,有特色;另一方面條件不能太差,學生要能住下來。

中國創客|海歸學霸創業做“鄉土研學”:用教育連接城鄉

湘西老鄉寄來的扇子,團隊將打包寄給學生。受訪者供圖

“城市孩子需要鄉村視野”

“我們的目標客戶群就是一群想要尋找真正的社會實踐機會的初、高中學生。”汪星宇認為“鄉村筆記”主要想向鄉村學習,而非單純提供幫助,這和公益機構不太一樣。該團隊目前有10名成員,開發了湘西鄉土寫作營、湘西鄉土調研營地、山東菏澤鄉土戲曲營、石棉鄉土自然營等線路,截至目前共有41名學生分三批前往研學。

首次招生後,汪星宇發現,雖然大城市學生佔比大,但也有很多來自鎮江、東莞、合肥等二三線城市。“我們的用戶畫像其實還不明確。”汪星宇認為,“中國人往上數三代,大都有鄉村背景,很多家長對鄉村是有情節的。”

“村子被群山環繞,我們去的時候剛好斷電,這是很多大城市的孩子完全無法想象的。”高天悅也感受到了村民的溫暖,“天非常冷,還下雪,老鄉們的門都敞開著,讓我們進去烤火取暖。”她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鄉村。

“城市孩子需要鄉村視野,鄉村發展需要城市支持。”汪星宇認為,“視野”是雙向的,不僅是人們所追捧的向上的名校投行、紐約巴黎,更應該有向下的鄉村田野,鄉土中國。他希望能有更多人可以發現鄉村的美好,老鄉們也能收穫自我認同。

“爺爺奶奶平時都比較孤單,也很有傾訴欲,所以有一群小朋友願意聽他們講故事,他們也很開心。”汪星宇表示,同學們住在老鄉蓋的客棧,也給老鄉帶來了一些收入。“我們正在幫鳳凰涼燈村研究土雞蛋的銷路問題,那裡山特別深,東西經常運不出去,老鄉希望我們能多帶人進去,然後走的時候帶一點東西出來。”

“關注很快就會過去,重要的事怎麼把這件事情做成。”汪星宇認為,目前最難的是真正把學生帶到鄉村,讓他們學到東西,然後平平安安回來,“希望一兩年之後‘鄉土研學’的理念可以深入人心。”

吉首大學師範學院教育系向敏敏老師來自沈從文筆下的邊城,長期關注湘西的鄉村發展。5月13日,她在接受澎湃新聞的採訪時表示,“我從小在湘西長大,很愛這片山水,當星宇他們用新的眼光看待湘西,來感受湘西的人文和美好時,我覺得特別開心。”

“我們應該用圓滿的眼光去看待鄉村,湘西是美好的,鄉村也是美好的。”向敏敏說,有的扶貧項目會免費給村民們送米、送油、甚至是送錢,反而容易滋長人的惰性,“如果自身沒有力量,失去了自我認同感,扶貧只會越扶越貧。”

立志走遍所有鄉村

談到創業過程,汪星宇坦言很“難”。他和金一斐、黃唯樺每天分別從奉賢和浦東趕到位於復旦大學附近的辦公室,忙的時候就直接用“睡袋”,住在這裡。

“創業是一個非常綜合的東西,需要拼資源,拼運氣。”汪星宇說,大學生離開象牙塔時,很容易把創業想象成“我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其實不是,就像比爾蓋茨說的,創業是給人感覺特別不公平的事。

第一次開招生籌備會的時候,汪星宇還很自信。“當時我還擔心如果報名人數太多的話,如何從500人中選出100人。”他表示,“最後大家通過各種關係和各種努力,像賣保險一樣,才招到27名學生。”

黃唯樺告訴澎湃新聞,對他而言,創業最難的是向更多的人解釋“鄉土研學”理念。“這是一個新的理念,深入人心需要比較漫長的過程。”黃唯樺被創業夥伴喚作“老黃”,用汪星宇的話說,他不僅是個程序員,負責團隊技術工作,也會幹收發快遞和客服的活兒,“和人聊天”。

最近,汪星宇將受邀回高中母校做畢業演講。“學弟學妹可能會把我當成一個優秀學長,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一個月前我就在校門口給他們發傳單,很多同學不願意收。”汪星宇說,創業不是想象的光鮮,名校光環、媒體宣傳和一時的關注不會帶來創業的成功。

“我們能做的只是有勇氣追求自己想做的東西,然後堅持下去。不僅是創業,任何一個事情,拼的都是誰能熬下去。”汪星宇說。未來,除了鄉土研學,汪星宇還打算做鄉村文化產品,比如口述史紀錄片,以及瓜果蔬菜等農產品的銷售。“湘西農村不是我們的唯一目標,我們還想去廣西農村、湖北農村、雲南農村,把中國所有的美麗鄉村都走一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