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EO的思維治校育才用人

用CEO的思維治校育才用人

用CEO的思維治校育才用人

作為該校歷史上首位非專業學科出身卻要擔任林業大學這樣專業大學的"掌門人",在他就任前遭遇了不少的擔心甚至是非議,然而他用七年多的成績證明了一個校長最重要的職責是無欲則剛的"管理",而不一定必須是這一領域最頂級的專家。

北京林業大學的宋維明校長對談之間給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用CEO的理念和思維治校,比如他對國家經濟發展模式轉換與林業大學發展關係的預判、比如不求形式只求務實強調活力的頂層人事制度設計、比如主動揚長避短抓大棄小的業務模塊化思維,這也正是他格外自信的理由,而這則和國外不少知名大學校長都是經營管理人才的特點一脈相承。

如果說"雙一流"是胡蘿蔔,那麼高考改革就是大棒,逼迫高校迴歸優勢,集中資源發展關鍵學科。林大的目標是讓旗幟性學科站到壟斷的高度上,並對非優勢學科進行戰略修剪。

陳志文:請您簡要介紹一下您所在的北京林業大學,如今的發展態勢如何?

陳志文:國家現正推進"雙一流"建設,你對此是如何看待的?

宋維明:過去我校是211,"雙一流"的提出,我覺得和過去都不一樣。如果沒有211,就絕對沒有中國高校這些年學科的發展,211有著歷史性的貢獻。可以說"雙一流"是繼211之後中國高等教育史上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改變跟隨的現實狀況,中國高等教育不能總是停留在追隨別人發展的階段,也不能天天張嘴就是哈佛,閉口就是劍橋,中國要打造自己世界級的高等教育高地。

陳志文:那麼"雙一流"對於我們學校來說意味著什麼?你對於林大有一個什麼樣的定位。

宋維明:現在"雙一流"建設對我校來講恰恰是一個特別關鍵的時期,我們國家現在正處於生態建設、綠色發展的階段,這和中國社會整體發展階段相吻合。高速發展的工業化使得我國人與自然的關係出現了失衡,國家對這種情況非常重視,所提出的關於林業和生態建設方面的新論斷非常多,比如建設北京副中心和雄安新區時就提出生態優先。

面對新形勢,我們要把學科建設的最強,而且要把世界上最先進的東西融進來使之更有特色。我們第10次黨代會提出,要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特色鮮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這是我們要實現的目標。而這恰恰也是一流學科的要求。

陳志文:"雙一流"意味著大學要回歸自己的優勢,我們學校的關鍵學科都有什麼,如何將其培育成世界一流學科。

宋維明:林學和風景園林學是我們的優勢。風景園林學雖然是新興的,但是這個學科的歷史並不短——1952年建校就有風景園林專業。但是其作為一級學科,還是2014年的事情。第一次參加評估該學科就拿第一,第二是清華大學,第三是同濟大學。可以說,這個成績的取得含金量非常高。我們已經將它們作為旗幟性、金字塔頂的學科,既然是塔頂,就要有支撐這個塔頂的基礎性學科,我們會藉助這次一流學科建設的機會,將這個共生共贏的金字塔建設好。

我經常說我們不要老去跟同類學校比,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讓這關鍵學科站到一個壟斷性高度上去。別人只能仰視你,只能跟隨。

陳志文:那麼關鍵就是要集中資源圍繞這兩個核心學科進行建設,由於資源配置有限導致無法面面俱到,實際還要進行一些戰略修剪,在這方面你們會做什麼減法。

另一方面則是新高考改革按照專業報考所帶來的變化,當時設計方案時並沒想過這個問題,但現在新高考改革反而成了我們的助力,學生按照專業報考用腳投票,最終和"雙一流"形成合力。如果說"雙一流"還是胡蘿蔔,鼓勵你朝這兒走,那新高考就是大棒,逼著你進行學科方面的變革。就算你曾經是一個985高校,但是一個學科還不如211的,不如普通高校,最終的結果就是無人報考,最終只能去掉。

國外像韓國的首爾大學,早在10年前就已經這樣了,有些非優勢學科因為沒有本科生、研究生的報考而逐漸萎縮,最終消失,這個學科的教授就得去找別的地方找工作。

無論是學校發展還是引才,人才及其管理都是問題的根本,需要進行制度層面的頂層設計,以學院為主的內部管理機制和崗位責任制這樣複雜的改革也沒出現什麼風浪,但是激發活力改變面貌的效果非常明顯。

陳志文:"雙一流"建設繞不過人才引進這個話題,你對這個方面有著什麼樣的認識?

宋維明:學校發展最重要的還是師資,尤其是學科帶頭人。假如沒有師資,學科發展就是空話。學科建設分三大塊:首先要有一個科學、清晰的方向;要有一個梯級分明,有效管理的學科隊伍和團隊,還要有平臺的支撐。這三點構成了學科的三足,它們都達到最佳狀態,那麼學科一定是發展最佳的一個狀態。

在人才引進方面,我肯定不會上來就和人才談錢,你首先得告訴我到這兒來你想要做什麼。然後,我得講我們的平臺,在我這個平臺能夠讓你做些什麼事情,而且你所從事的研究在這個平臺上能夠產生什麼樣的效果。我們有幾名院長就是這種方式引進的。

同時,我一直努力強調的一點就是引育結合,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引上。因為你引,你會消耗很大的力量,甚至會帶來一些負面作用。從管理學上來說,你會引起原本在校的師資隊伍的一種心理不平衡:既然你花那麼多的錢去請那麼高級的人,那就都讓那個人去做吧,管理學上要注意內外要平衡。

另外,我們申請了北京市分子育種的高精尖中心,一年給我們資金1個億,其中7000萬用於引人。我就會把世界上這個領域中最強的人用高價給引來。即使很短的時間,他的研究風格都會對學科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也許他在我們這產生重大成果很難,但他的那套方法和思維方式會影響學科團隊。現在在引進人才上,重點集中在生物、育種方面,還有就是森林培育,包括森林經營管理等。

陳志文:說到底,學校的發展和學科的建設都離不開人這個要素,你在這方面有什麼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

宋維明:最大的成就還是人事制度改革。我當了校長以後分管三塊,人、財、物我全管,結果巡視組來了以後,說宋維明你怎麼能人、財、物你全管!我就馬上財、物全都不管了。為什麼?不是說我要專權。作為組織管理,我要變革的時候,必須把資源都控制住,但是這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所以我校第二輪聘期的所有崗位責任制的設置、分工、級層設計、管理機制、獎勵等全在那個時期(2011-2012年)重新做出來了。在這個過程中,矛盾一定會有,但是我要把矛盾在基層解決,而不會放在學校層面上爆發。比如我提出的是以學院為主的內部運行管理機制這樣一個概念,這樣複雜的一次改革也沒有產生什麼波浪,但是效果非常明顯。這五年,無論是校園、學科還是人的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校也聲譽日隆。

很多國外著名大學校長的經歷都證明校長未必是這個主流學科的頂尖人才,但一定是優秀的管理人員,而且沒有了學科利益關係的羈絆,反而可以從更高視角更加清醒的進行學校管理。

陳志文:在你的這些佈局過程中,你覺得遇到最為難的問題是什麼?

宋維明:人,最關鍵還是人。其實我也一直在琢磨,所有我們設計出來的這種模式、形式和機制,其實任誰只要用心,因地制宜,都可以設計出一個相對科學的東西,關鍵是它能不能有效?運行是不是達到最好的效果?說到底,還是要充分考慮人的要素。

去美國大學訪問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問一個問題:如果你們的教授不好好教書怎麼辦,你們有什麼招沒有?美國那些大學的管理者從來就沒有給過我滿意的回答。後來我才發現,美國大學的教授基本沒這個問題,他們的教授有滲入到骨子裡的自我約束,你根本不用擔心這個東西,你只要交給他,他就會認真地對待你每一堂課。我們之所以會問道這個問題,就是因為一方面我們需要考慮給教師一套激勵機制,另一方面還要設計一套約束機制。

陳志文 :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他們有一套以個人誠信和自律為基礎的一套社會治理體系。

宋維明:我們費勁就在這兒了,你在進行機制建設的時候,還必須首先考慮到這些基礎問題,現在的改革,目標的東西設計會比較容易。找一個運行相對有效的機制也比較容易。但是具體人的要素這塊沒有處理好,就會成為功敗垂成的大問題。所以為什麼我2010年當校長以後,第一件事抓的就是人事制度改革,我是學經濟管理出身的,明白人的問題是所有問題的關鍵,你得先把人的事弄好,其他的,都是附著在這個機制上的衍生項目。

陳志文:這和你的學術背景有關係,但對於高校管理可能並不是一種主流的做法。

宋維明:沒錯,我們歷屆校長都是林學及相關的主流學科,我不是。所以當時討論我的職務以及就職時還有一些不同意見,教育部領導也要求我要特別謹慎對待管理工作。

陳志文:但是你應該挺自信。

宋維明:我的自信在於,我管過學院,後來管教務,教務處的工作實際上也要求你必須懂學科,懂專業,否則怎麼管,整個學校的運行其實就是建立在教務這個基礎上的,我當時對於教務的管理還是有口皆碑的。

另外,我們還原到現實實踐當中,很多作出傑出學術成績的團隊負責人未必是學術水平最高的那個人,他首先是學科的組織者,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術經營管理人才。

陳志文:你對這個團隊的定義、定位,其實大到一個學校小到一個學術團隊的管理者,其實就是一個CEO的角色,一般學校不敢這麼定義,或者沒想到這一點。

宋維明:沒錯,其實我的實踐證明了不是那個專業最強的人,反而可以把這個學校或者學科治理得更好,因為他的關注點、他的投入至少要比純業務的,天天惦記著要升院士的人要強。這些年我也有一個體會就是。我在這上頭,在所有的資源配置,包括一些大的設計的時候,沒有我自己學科的利益在裡頭,有了這個基礎,什麼改革我說話都很硬氣,無欲則剛嘛。

陳志文:從您這一段經歷來看,您覺得一個優秀的校長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宋維明:做人是最關鍵的。不管什麼時候,你再有才能、再有本事,如果做人不行,也無法成就一番事業。作為領導者,你得有號召力。我們管理專業的人都知道,權威和威信是兩回事,權威是外部賦予的,威信是你自己建立起來的。一個領導者既要有權威,也要有威信。如果把這兩者都能夠很好地結合,那效果可能就比較好。這些需要有意識的去訓練,有的也可能在長期過程中慢慢形成了,但有些你就得必須有意識地去訓練。另外,知識面應該比較寬,應變能力、堅韌的性格也必不可少。但最重要的還是做人,人做不好,出發點就不對。

另外,人要有自知之明。一個人精力也是有限的,你不能光自信,還得講究實際,要務實,我知道現在處於一種什麼樣的階段,或者應該去做什麼樣的事。所以,作為校長,我當然要在這個位置上盡心盡力、全力以赴,但我憧憬更多的是,能夠早一些迴歸學術生活。

嘉賓介紹:

用CEO的思維治校育才用人

宋維明,河北人,漢族。198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林業大學校長,兼任研究生院院長。1974年4月在甘肅省武威縣張義公社插隊,1976年2月甘肅日報社印刷廠工人,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在雲南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林業經濟專業學習,1982年2月留北京林業大學社會科學系任教。1987年8月任社會科學系副主任,1997年5月起先後任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院長。2000年6月任教務處處長,2002年9月任校長助理,2004年7月至2010年8月任校黨委常委、副校長。期間,1993年11月在韓國漢城大學學習,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98年9月在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獲管理學博士學位。2010年8月任校黨委常委、校長,研究生院院長。他長期從事產業經濟、林產品市場與貿易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先後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主編教材和出版論著10餘本。兼任國務院學位辦農林經濟管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林業經濟學會副理事長。科研論文曾獲得中國林業經濟學會一等獎、北京市高校經濟學教學研究會二、三等獎;教材獲得中國林學會優秀教材二等獎。教育教學研究曾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北京市教學成果一、二等獎;被評為北京市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教育創新標兵、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市教學名師。曾獲"北京市教書育人先進工作者"、"北京市愛國立功標兵"稱號和"教育部寶鋼優秀教師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