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陷阱”到處都是,99%的人都會掉進去,原因在這裡……

最近同事家裡好事不斷,比如我的同事還在上幼兒園的兒子考上了學而思的超班,不僅超越了同齡人,還超過了很多小學生,看這架勢真是遺傳了16歲就上大學的父母的優良基因。

數學好有用嗎?非常有用,就從理財來說,數學好不一定能幫你多掙錢,但可以幫你把賬算清楚。

算賬很難嗎?很多人對此嗤之以鼻,略難,多數人其實都不太會算,或者算的不對。

這一點也被金融業利用,比如利率幻覺就是最常用到的工具,表面上看起來很合算,其實很貴,利用的就是你不會算賬的弱點。

最窮的人和最不會算賬的人支付最高的利率,是這個行業的特點。高息產品遍地都是,看著都是餡餅,多數人一不小心就會掉進去,不信我們今天就來算算賬,從身邊最容易接觸的六個產品算起:

01

信用卡業務大爆發,為啥?

最近銀行年報紛紛出爐,優秀啊,其中一個亮點就是信用卡業務,

比如招行,信用卡利息收入395.38億元,非利收入149.13億元,共計544.51億元,平均一天入賬1.49億元。

銀行的這些收入中,信用卡分期手續費是重要的,一般銀行信用卡會設置2到36期不等的分期還款設置,手續費多在0-1.67%之間。手續費這個說法有很大的迷惑性,比如5000元的帳單做分期,每期的手續費也就幾十塊錢,不多啊!但是真實的利率是什麼呢?

通常我們算實際利率會用到IRR(內部收益率)這個工具,這個也是很多做投資人經常用到的工具,不懂略過吧,其實就是綜合考慮了每期的流入流出現金的量和時間,加權出來的結果,作用之一就是來計算真實利率的,會用就行。

● 很多人的算法是:

413.85x12=4966.2,減掉本金4601,利息為365.2,除以本金,結論是利率7.9%左右。

● 但真實利率是什麼呢?用IRR工具測算下就知道,這個工具電腦的excel表格就有:

債務“陷阱”到處都是,99%的人都會掉進去,原因在這裡……

在第一行輸入賬單總額,下面輸入分期的金額,最後一行插入IRR函數,然後全選上面的所有數字,可以算出一個數據,這個數據每月的真實利率,如果按年計算的話需要乘以12,算下來14.34%!

如果分三期還款,每期的手續費只貴十來塊錢,但是算完了真實的利率16%。

其實銀行信用卡的分期還款利率都差不多是這個水準,高的能有18%。比你預想的高很多。

你能買到保本的18%的投資產品嗎?

所以機構在向你兜售產品時,會突出年化收益,而讓你做分期時,會說是手續費,你看著錢不多就做了,用詞不同差別很大,你眼中的小錢成就了銀行的利潤表。所以銀行利用各種渠道鼓勵你分期也是有道理的。

02

每天為什麼接那麼多貸款電話?

這種推送每天都能看到很多,廣告是觀察一個行業是否興旺的小窗口,現在最熱的是什麼?貸款。乍一看,額度高費用低,不貸好像虧了好多錢,誘惑很大,可能你本來可以不用借這個錢,但一貪便宜就入彀。

債務“陷阱”到處都是,99%的人都會掉進去,原因在這裡……

這些貸款其中來源複雜,有的來自銀行,有的來自互聯網金融公司,還有其他各種野路子。

還是舉個例子說明吧:

乍一算:3933x24=94392元,總利息14392元,一年7196元,貌似年利率8.9%。

可是套用IRR公式算下就知道,真實利率是16.4%,比你預想的高了很多。

這期間的差別就在於,你每期還款時是本息都還的,你能用到的本金數量是不斷減少的,這就是利率幻覺中被忽視的時間因素。

如果你覺得IRR公式使用起來略複雜,可以在網上搜索現成的IRR計算器,也都很好用。

其實銀行系在貸款業務中還算是穩健派,很多狂放派因為獲客和渠道的成本,實際利率更高。比如大家熟悉的現金貸。

03

活著,就要遠離現金貸,為什麼?

現金貸有多暴利?很多人也是不會算的。

現金貸平臺一般會用日利率的方式展示成本,比如萬三,算下來以為年利率10.95%,但平臺會收取借款金額的0.97%為服務費,此外還要加收借款金額6%的平臺運營費

若借5000元為期一個月,利息僅需45元,但服務費和平臺運營費則要1755元。因此一個月後本息一共需要還6800元。如此計算下來,該平臺的實際年化利率達到了366%。

這在行業裡還不算高的,鼎盛時期超過10000%的貸款都有,是前兩年最賺錢的生意,但很無良。

現金貸的本質不是風控,而是流量生意,就是賭會還錢的人能覆蓋壞賬成本。

大部分人的網貸歷程都差不多:

都是過高的估計自己當下的能力的結果以為自己只是臨時性週轉,但是結果都是陷入了長期高利貸的噩夢。所以你會看到有人因為現金貸自殺,這種個例已經太多了。

現金貸的商業模式的本質就是“一幫慫人給壞人買單”,尤其是那些靠著借新還舊的人群,因為利息增長的幅度是很高的,他們無論如何努力,他們都永遠趕不上利息的增長幅度,世界上沒有一份工作或者投資可以趕上年化超過300%、500%的利息。

不過好的跡象是,現在很多現金貸的平臺只收款不放款了,一是因為監管在加強,二是因為用戶裡慫人的比例少了,來了更多的壞人,這些人各個平臺四處借錢就是不還,還靠著這個蓋了房買了車,有的一個村都在幹這個,催收都不敢上門,也就都成了壞賬。

惡人自有惡人磨啊!

不過這個行業的很多從業者早都賺得嗨爆了,有的還上了市,比如趣店。

04

汽車分期真的合算嗎?

車價13.18萬,首付10%,貸款11.86萬元,每月還款4767.14元,36個月。真實的利率多少呢?

計算可得真實年利率25.8%!

如果扣除贈送保險的成本8000元,真實年利率也不低,21%!

貴嗎?貴!

因為汽車金融是個充分競爭的市場,大量的銀行和廠商金融公司會提供貸款產品,特別是銀行提供的貸款,利率一般在4-5%,比現在很多所謂創新公司提供的產品合算很多。

很多人因為看到了贈全險就覺得非常划算,其實就是不會算賬。

汽車領域有很好的金融場景,所以很多公司在殺入,除了大白汽車,還有毛豆新車、彈個車等等,在各大渠道推廣投入巨大,目的也都是為了獲得更多的不太會算賬的小白用戶。

很多人說首付10%也有誘惑啊,因為我沒多餘的錢付首付。

嗯,這些公司看中的也是他們身上的這個特點吧,沒錢還願意提前享受。如果心甘情願的支付更高的成本,那就真的不要再抱怨沒錢了。還是那句老話,最窮的人支付最高的利息!

好在我們都是有實力的人,看穿這些產品的真實價格,就沒必要貪小便宜吃大虧了。

05

房貸要不要提前還?

尤其是年紀大的人,不習慣債務壓身,一方面因為賺錢的能力在衰減,另一方面因為沒有好的投資渠道,所以沒有房貸會覺得輕鬆很多。如果真的不能承受這些焦慮,早點還也沒問題,但如果沒那麼大焦慮,房貸要提前還嗎?

要不要提前還貸,需要考慮大的利率環境,就目前而言,沒必要。

❶ 普通人能享受貸到的低息借貸便利是不多的,房貸是多數普通人終其一生唯一的一個能加槓桿的大額投資品!

現在貸款利率4.9%,過去二十年資產增值很多買房人已經賺到,未來即便房價走勢看不清,房產毫無疑問也是抗通脹的最好工具。

❷ 很多人建議提前還貸,只比較了本息的總量,提前還貸確實能少支付不少利息,但這種思路沒有綜合考慮錢的時間成本,舉例來說,80年代的“萬元戶”是富豪的象徵,現在大城市月薪一萬元過得都不容易。

衡量貨幣貶值的速度有不同的測算方式:

比如通常是用m2計算的,過去20年m2的平均增速15%,所以很多學者說,房子的價格其實漲的不多,房價的主要構成是貨幣增發,是有一些道理的。

你也可以用通貨膨脹率計算,名義通脹率不到3%,實際通脹率很多學者統計在6%左右。

其實記不住這些也沒事,這些數據只推導出一個結論:

十年前的一萬塊比現在值錢,現在的一萬塊也會比十年後值錢。這個趨勢短時間是沒有改變的。

❸ 很多人一邊有穩定的收入還房貸,一邊又攢了一筆錢,要拿這個攢下的錢去還房貸嗎?不建議。簡單算下就知道了,比如你攢了100萬。

100萬貸款10年的話,網上找個房貸計算器,成本是這樣的:

債務“陷阱”到處都是,99%的人都會掉進去,原因在這裡……

等額本息方式,總還款126.7萬;

等額本金方式,總還款124.7萬;

如果這筆錢去做投資,即便是投資最日常的固守類產品,比如貨幣基金:

假定收益率是4%(目前水準),100萬存十年,本息合計148萬;

如果收益率按照3%計算,本息合計134.4萬,都好過還貸。

因為投資貨基是計算複利的,就是你每年產生的收益都會轉化成下一期的本金,累積下來就高很多。

所以還不還房貸,要考慮自己的焦慮程度和整體的利率水準,在目前的情況下,貸款是很好的選擇,特別是公積金貸款,真的是大福利。

06

分紅、返還型的保險要不要買?

0歲孩⼦,保⾄30週歲,基本保險⾦金金額50000元,交費期為10年,年交保費20574元。

● 從第5年起,一直到30週歲,每年返3%保額的成長關愛⾦;

● 15週歲⾄24週歲每年返30%保額的教育關愛⾦;

● 18、21、24週歲返30%保額的學業有成金;

● 30週歲返100%保額的成家⽴業⾦。

返還好多,今年3%明年5%的,看暈了吧,很值是不是?

那我們算算這個產品IRR——回報率2%!還不如你去買餘額寶。

如果你知道了這一點,那代理人還會繼續跟你說:我們這是分紅險,還有分紅呢!各種分紅收益亮出來,眼瞅著著這回報⻢馬上蹭蹭往上漲。

但是,真的請你注意,這些分紅是演示的,推算出來的,其實只有預定利率才是寫進合同,這些演示利率只是推銷手段。 雖然2015年年保監會取消了分紅險2.5%預定利率限制,但各家保險公司的步子也沒⾛的很⼤,現在把預定利率定在3.5%的保險公司都算是很良⼼的了。 而且,保險分紅不是基於所交保費來計算分紅的,⽽是基於現金價值,差別很大。

從經驗看,理財類保險年化利率⼀ 般都不會超過5%的,市場上的⼤部分產品也就在3%左右晃盪。所以,這些產品的本質就是一個長期強制儲蓄,趕不上貨幣基金的水準。如果你有基礎的理財能力,收益都會超過這些產品。

保險產品沒必要自己算,記住這個結論就可以了,因為保險公司又個很貴的崗位叫精算師,他們專門算這個,只是目標是為了讓保險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通常我們會高估自己的掙錢能力,同時又會低估自己花錢的速度。

債務“陷阱”到處都是,99%的人都會掉進去,原因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