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國產兒童電影都去哪兒了?

“六一”兒童節將至,帶孩子看電影慶祝節日是不少家長選擇之一。80後北京市民孫先生是一個5歲男孩的爸爸,他發現,“現在不論電視還是影院,除了熊出沒、豬豬俠之類動畫片,好像沒有別的可給孩子看了。”不少觀眾表示無奈,為何適合孩子看的電影越來越少,好看的中國兒童電影都去哪了?(5月28日《工人日報》)

好看的國產兒童電影都去哪兒了?“六一”兒童節前夕,相信有此疑問的家長,不止一位兩位。而再看看電影院的海報,每年暑期檔和“六一”檔,翻來覆去就是那麼幾部國產動畫系列電影,比如《潛艇總動員》《賽爾號大電影》《三隻小豬》等,這些電影可能確實有一定的“孩子緣”,但是幼稚的劇情、粗劣的製作,讓廣大家長望而卻步,而對於大多數兒童來說,都是在父母家長的帶領下去看電影的,家長沒興趣,孩子自然也就沒有了機會。

國產兒童電影也曾經有過自己的輝煌,《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泉水叮咚》《霹靂貝貝》等等,都是幾代中國人最美好的童年記憶,但是時至今日,情況卻已經截然不同。一方面是國內電影票房屢創歷史新高,甚至出現了《戰狼2》這種一部電影狂攬五六十億票房的“巨無霸”;而另一方面,國產兒童電影持續式微,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差強人意。查看近期國產電影票房排行榜,排名前20的電影中,沒有專門為兒童拍攝的電影。

要改變這種狀況,只能對症下藥,多措並舉才行。首先從創作理念上來看,很多國內電影人的思維還停留在“兒童電影就是給兒童看”的階段,導致拍出來的電影情節幼稚,內容低幼,但是現實中兒童能否走進影院,決定權在大人手裡,這樣的“兒童電影”,自然難討大人歡心。所以說,國內的兒童電影創作者,首先要從理念上與國際接軌,把兒童電影定位為“閤家歡電影”,做到老少咸宜,才能贏得市場。2015年,國產動畫電影《大聖歸來》成票房黑馬,不僅吸引大批“小觀眾”,也“圈粉”不少80後、90後年輕人,成為國產動畫走出“低幼怪圈”典範。

其次,國產兒童電影的市場還不成熟。沒有票房市場,就沒有高額投資,相關研發、創作就沒有保障,進而導致專業化水平低,由此進入一種惡性循環。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對兒童電影市場進行耐心培育,包括政策的扶持、資金的補貼等等。在這方面,我們要向一些發達國家學習,學校定期組織孩子們進影院,針對不同年齡孩子放映不同電影,票價也相應降低。讓更多孩子走進影院,才能形成良性循環,形成國產兒童電影的成熟產業鏈。

兒童電影既要商業化,同時也要考慮社會效益的問題,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商業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平衡,而這需要電影創作者的努力,需要電影院線的配合與支持,同時也需要國家政策、資源、資金上的扶持。(苑廣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