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之君,求雨不成,惱羞成怒,要求百官陪己一起自焚,良心皇帝


在古代農耕社會,黎明百姓靠天吃飯,最怕久旱這樣的自然災害。出現旱災,將給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的危害,甚至影響社會安定和政權穩定。因此,求雨變成了一種上到天子下到民間都無比神聖的祭祀活動。

求雨最有趣的故事,當屬宋太宗趙光義。北宋淳化元年暴發旱災,最嚴重的文登縣,光飢餓致死的就有3000餘人,捱餓的災民更是千千萬萬。趙光義心急如焚,數次求雨不成,惱羞成怒,於是召集百官,搬下詔令:再不下雨,朕與百官一起自焚,以答天譴。第二日,雨。雖說趙光義在歷史上私德比較不堪,但是在對待百姓的這件事上,還真是無可指摘。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大旱不雨是上天的懲罰,意示著統治者施以暴政或者人間有怨怒。一般遭遇到旱災,帝王們會身著素服,不居正殿,減少葷膳,捫心自問,反思己過,祈求天地。數據顯示,求雨成功率居然高達90%左右,令人匪夷所思。


相比趙光義,明太祖朱元璋運氣就差多了,1376年八月至第二年四月,京師連續8個月沒下一點雨。朱元璋為向上天表明心意,下令清查囚犯,看是否是冤情冤案導致的天降災禍。

宋真宗趙恆畫龍求雨。具體做法是,戒葷,選定時日找一片靜幽的溼地修築神壇求雨。神壇樣式和規模與時下拳擊臺類似,修臺後,取一塊巨大絹布,在絹布上畫一條魚,周圍布十顆星,下方畫龍,龍下面是水,水中有龜,龜吐霧氣。後殺鵝取血灑於圖上,據記載,這招求雨屢試不爽。

求雨與下雨到底是不是存在必然的邏輯關係?在現代看來,有了一定的科學知識,我們都知道,其實不祭祀,雨還是會下,這就跟風水學一樣,似有非有。但是中國正因為有了這幾千年的“神話故事”,歷史才更加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