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嘘声是期待比赛更精彩而非见证11:0,也谈2018世乒赛“让”分

眼下,2018年世乒赛团体赛激战正酣,在前几天女团小组赛中国对阵白俄罗斯队时,出现这样一幕:第二个出场的陈梦对阵特里格洛斯时,由于实力悬殊,第一局就出现了10:0的比分,按照以往国乒惯例,陈梦采取主动接发球失误的方式,送了对方一分,这一“让”球举动,让现场观众嘘声一片。

观众嘘声是期待比赛更精彩而非见证11:0,也谈2018世乒赛“让”分

对此,有的朋友认为,打对手10:0后采取主动失误的方式送分给对手,这种“让”球,有点羞辱对手的意思,会让人觉得这是一种怜悯和施舍,是对他们的一种戏谑和侮辱,甚至比11:0带给他们的伤害更大,而且,此举也有故意炫耀的嫌疑;有的朋友则认为,反正对手是输,那么1:11比0:11更好看一些。

观众嘘声是期待比赛更精彩而非见证11:0,也谈2018世乒赛“让”分

常看乒乓球比赛的朋友,在国际乒乓球大赛中,“让”分这种举动,不独中国队员独有,瓦尔德内尔、波尔以及萨姆索懦夫等知名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因为裁判的误判或其他因素,都曾主动“让”过分。

例如在2017年6月杜塞尔多夫世乒赛男单一场1/4决赛中,中国选手马龙对阵东道主选手波尔,在比赛进行到第一局2:2时,马龙打出一个擦边球,主裁没有看清,把分判给了波尔。马龙当时多次示意球擦边了,但主裁仍然不为所动,拒绝改判,这一分最终判给了波尔。随后,比赛继续进行,场上出现暖心的一幕,同样认为擦边的波尔主动回球下网,“让”了马龙一分。现场一时响起观众的掌声。

当然,彼时波尔的让球和本次世锦赛陈梦的让球背景不同,这点我们不展开讨论,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比赛场上出现“让”分,观众并非都是给的嘘声,也有掌声。有时候比赛不精彩,观众也会发出嘘声,记得有一次世界大赛,决赛在两名中国选手之间进行,比赛中多次出现台内摆短小球控制,一连十几二十板,懂球的朋友会惊叹他们的手上功夫了得,但现场看球的很多外国观众不懂,他们觉得很乏味,于是嘘声四起……

观众嘘声是期待比赛更精彩而非见证11:0,也谈2018世乒赛“让”分

同样是乒乓球比赛,当赛场上实力悬殊时,2017年亚锦赛张继科和约旦一名选手比赛时的让球,就让现场的观众觉得很HIGH,那场比赛打到10:6时,胜利在望的张继科和对手打起了攻防演练,在粉丝们山呼海啸般的叫喊声中,张继科赢得了比赛,也让现场观众的享受到乒乓球的魅力和乐趣。

相比较,中国其他选手让分时的“演技”不光是外国观众给嘘声,咱们自己的球迷们也屡屡给差评,这些年这些例子很多,此次陈梦的“让”分,不仅现场唏嘘,国内一些球友也不认可她的“演技”。

观众嘘声是期待比赛更精彩而非见证11:0,也谈2018世乒赛“让”分

常看NBA的朋友也注意到了,当进行到第四节的时候,比分遥遥领先的球队,一般都会放弃防守,有效的进攻也不再进行,而是让对手发挥进行各种扣篮表演,让观众在最后时刻过把瘾,但人们很少给出嘘声,大家都认可获胜方的风度和演技。

回到乒乓球赛场上,比分遥遥领先时,“胜之不武,让之有德”,那么这一分该如何"让"呢?

首先,要确保能拿下这局比赛,对手的实力确实泛泛,很难翻盘,这是前提;

其次,把让分主动权交给对手。什么意思呢?比如,我方10:0或者9:0领先时,轮我方发球,我方接发球不要一下就主动出界或打下网,还是把这个球回到对方球台,但难度不要太大,让对方来进攻,最好能形成一攻一防多板回合,掀起场上高潮。

倘若这时我方发球,也不要刻意“自杀”,这时候可以有两个选择:第一,发一个高难度的球(比如从来不发下蹲砍的的选手可以突然来一个),让对方和观众充分领略我们确实技高一筹;第二,发一个难度不太大的球,对方回球不失误的话,形成多板回合,一攻一防……

第三,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理念。是的,由于文化差异的不同,同样一件事,不同国家的朋友理解不同,就让“分”而言,我们也要灵活掌握,不必刻意,尊重对手,尊重主场观众,这就需要我们多了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我们的有好表达我们的善意。

观众嘘声是期待比赛更精彩而非见证11:0,也谈2018世乒赛“让”分

在以往,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即有时我们的好意人家未必领情,比如有一次韩国选手和许昕比赛时0:10落后时主动自杀,这样的情况我们顺其自然就好,不必觉得尴尬,也不必刻意解读对方的行为。

有时候让球是尊重对手,有时候不让球也是尊重对手尊重观众,这个度,我们要把握好。

好了,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的乒乓球比赛越来越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