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廣州城東,車水馬龍和肅穆都是紀念的方式

廣州先烈東路和水蔭路的交匯處,車水馬龍,都繞著一座大門樓走。門樓上方鐫刻“碧血丹心”四個大字,左方落款是宋子文。一看就不簡單。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大名鼎鼎的十九路軍墳場就在門樓的正前方。一進大門,喧囂就被隔在外頭。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看到主體建築先烈紀念碑之前,一些序幕性建築就能讓人心神開始激盪。比如浮雕牆,由上海閘北巷戰、爭奪戰、敢死隊、大刀隊、陣地戰、支援前線等幾個場景組成,兩個大頭像就是軍長蔡廷鍇和總指揮蔣光鼐。接下來還有抗日亭、英名碑、先烈紀念館、將士墓、將軍墓等。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先烈紀念館外面的圍牆,一邊刻著《義勇軍進行曲》曲譜歌詞,一邊是國府大佬們為英勇抗日的十九路軍、第五軍戰士們寫下的題詞。只要有一兩個人站在牆邊觀看,就能生出歷史不會被遺忘的欣慰感。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開始,日本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可這一個會戰就打了三個月。比淞滬會戰更早的是局部抗日階段的一·二八淞滬抗戰,1932年1月28日打響,日軍也狂言四小時即可打下上海,卻遭遇十九路軍和第五軍的頑強阻擊,打到了3月3日。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蔡廷鍇親臨戰場指揮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蔡廷鍇身高184,綽號高佬蔡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每年清明節,都有各方人士到陵園敬獻花圈,在紀念碑和戰士雕像前鞠躬,然後環繞中軸線走一圈。其實,紀念碑周圍的銅製塑像都被動過。1938年廣州淪陷後,日軍把兩頭銅獅和幾座銅像搬走,用以製造槍彈。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陵園內的將士墓也受到日軍破壞。將士墓主墓碑正面的“淞滬抗日暨歷役革命陣亡將士公墓”及背面的“十九路軍抗日死難將士之碑”均為蔡廷鍇題寫。蔡廷鍇將軍的長孫蔡醒民受訪時說出一段往事:1938年,日軍闖進陵園,為洩6年前淞滬戰敗之恨,將墓碑上的“蔡”字一槍打爛。至今,石碑上的字雖已重新塗漆,但“蔡”字被毀的痕跡仍清晰可見。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將士墓的背面是蔣光鼐、蔡廷鍇兩位將領之墓,兩位將領的骨灰於1997年從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遷葬於此。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廣州西關,發現抗日英雄的家常生活

清明小長假遊西關和紀念抗日英雄有什麼關係?你可能是吃吃吃過來的,從多寶路逢源路一路吃過來,在荔枝灣湧邊的一排騎樓下又買了一點西關小吃,接著拜拜泰國的四面佛,到荔枝灣大戲臺聽一齣戲,再到西關民俗館看看西關大屋內部長什麼樣。而蔣光鼐故居就在西關民俗館的對面,兩者再加一個荔灣博物館,聯票參觀。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蔣光鼐去世後張治中的慰問信

蔣光鼐故居內少不了淞滬抗戰的圖文介紹,另外還展示了蔣光鼐的另一面,通過大量的生活照、書信等材料,讓人窺見一位仁慈老者的晚年生活。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蔣光鼐寫給孫兒的信

南京靈谷寺,長眠於鐘山林海的抗日英雄

南京紫金山東麓的靈谷寺景區是整個紫金山風景區中比較安靜的,和西麓中路的明孝陵、中山陵、美齡宮等遊客眾多的點相比,更為寂寥。通常遊客會把重點放在登靈谷塔飽覽紫金山風光和南京天際線上,因而忽略了葬在景區內的十九路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靈谷寺舊址在1931年至1935年間由南京國府改建成國殤墓園,定名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靈谷寺景區唯一遺存的明代建築無樑殿即為祭堂。祭堂內第61至67塊石碑上刻有十九路軍陣亡將士名單;墓園原本有三個公墓,無樑殿後就是第一公墓。現豎有一對立柱式紀念碑,分別為“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和“第五軍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當年,衛戍淞滬的19路軍和第5軍共有5萬兵力,經過一個多月戰鬥後共傷亡近15000人。由於19路軍絕大部分官兵來自廣東,陣亡將士骨灰大部分運回廣州安葬,少數留在了南京靈谷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和國父孫中山一樣,長眠於靈秀的鐘山之中,與山風林濤為伴。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上海遺址,小區內最低調的存在

有人問,十九路軍是在上海抗戰的,為什麼沒聽說上海有相關的紀念建築?其實是有的,只不過規模太小不好找,在桃浦路127號車站小區內設有十九路軍軍部遺址紀念雕塑。周圍多為下樓散步的小區居民。但願在這歲月靜好的環境中,人們也不會忘記了當年為市民為國人捨身拒敵的十九路軍英靈。

廣州南京上海,三城四角落,在喧鬧或靜謐中,紀念他們的碧血丹心

部分圖片來自驛動的心222、rockyhou,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