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大灣區東風,珠三角國企改革再提速

李乾韜

廣東民營經濟實力強大,企業數量和產值均在全國前列。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考量中,很多專家甚至地方政府官員指出,大灣區建設要依靠市場的力量,著重激發廣東民企的創新活力。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是需要民營企業的創新推動。大家在看到廣東民營經濟強大的同時,常常忽略同為市場創新主體的國企。畢竟國企民企的劃分由來已久,國企在資源聚集和政府支持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實際上,廣東的國企實力同樣很強。截至2017年12月末,廣東國企資產高達超9萬億元,同比增長28.6%,位居全國第二;全年實現利潤總額2000多億元,同比增長49.9%,位居全國第二。大灣區建設要依靠市場的力量,國企也是其中之一。國企力量不可忽視。中國國企改革頂層設計—《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出臺即將滿一週年,擴大市場化選聘將是下一步國企改革的重要內容。

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推進國資國企改革”排在“深化基礎性關鍵性改革”的首位,報告同時提出,要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制定出資人監管權責清單。

今年,廣東省鹽業集團將作為集團層面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試點,為全省國企探索經驗。而在整合省內4家交易機構後,省產權交易集團成為股份制改革的試點,將推進集團層面整體上市工作。另外,在總結粵海控股集團、恆健公司兩類公司試點經驗基礎上,省國資委將進一步擴大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試點範圍,省廣新集團今年被確定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

珠三角是改革開放先行地,市場化選聘國企高管也應走在全國前列。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佛山順德的民營企業“試水”職業經理人制度至今,為珠三角國企較早引入該機制提供了基礎。事實上,珠三角市場化選聘國企高管的實踐和探索一直在穩步推進。

市場化選聘高管機制,是國企改革的重要部分。國企通過市場選聘符合企業發展目標的行業精英,是充分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上起決定性作用的重要體現。但也應關注的是,要讓這個選聘機制產生活力,關鍵是選完之後,要按照市場化原則,賦予選聘高管與職位相匹配的權力,避免選聘高管淪為“花架子”。在廣州,《關於在市屬企業中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試點的工作方案》取得突破性進展,初步選定越秀集團、嶺南集團等3家試點企業,並已有1家企業上報試點方案。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的方式,國企民企均是市場創新主體,均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力量,是灣區經濟的活水之源。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之下,珠三角國企改革的步伐可以更快一點,步子可以邁得更大一些。目前珠三角在國企職業經理人制度方面有所突破,但是國企改革是一個複雜的工程,市場化選聘只是其中一個環節,需要其他改革環節相配套,才能起到更為積極的作用。

(作者系時代週報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