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亚洲第一大金矿」的红色基因

曾经「亚洲第一大金矿」的红色基因

1962年至1988年,产金100万两,用了26年;

1988年至2006年,产金200万两,用了18年;

2006年至2017年,产金300万两,用了11年。

55年,实现产金百吨;

预计下一个100吨会在25年之后,

比第一个100吨用时缩短30年。

本期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使之成为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

而在山东黄金集团,作为历史最悠久的主力矿山,玲珑金矿自1938年起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产黄金,为党的建设、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玲珑和山东黄金集团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和广为传唱的革命事迹。

自1962年重组以来,玲珑人沿着革命前辈的光辉足迹,探寻挖掘深植于自身血脉的红色精神密码,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辉煌跨越,进一步昭示了什么是“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 源起

风雨如晦中的“家国情怀”

玲珑金矿位于招远罗山东麓,放眼望去玲珑山背上卧伏的那条褐色多情的金矿脉,犹如一条腾空而起的金龙。山上云飞霞绕,山势险峻,群峰叠翠,三面环山,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黄金宝地。

童谣唱得好:

玲珑山十八层,

金梁玉栋在其中,

尖斗砂子平斗金,

牧师窃牛囚金洞。

其富足,可见一斑。

春秋至晋唐,劳动人民就在这里采金掘宝,宋中期开始设置课税,督办采金;清末“黄金大王”、红顶商人李宗岱也曾在玲珑开办金矿,日本侵略者更是长期霸占玲珑金矿,进行掠夺性开采。而与之相应的是,作为中共地下党的玲珑金矿重组后第一任矿长姜璇带领矿工兄弟与日本鬼子英勇斗争,将13万两黄金送延安的事迹……

曾经「亚洲第一大金矿」的红色基因

招远黄金送延安当时交接情景

如今走进玲珑,秦汉争雄的烽烟早已绝迹,李唐赵宋的逆宠之臣早已湮灭于历史,大清李氏父子的花园洋房已经毁于战火,唯有日本人遗留的老厂房和灰暗的炮楼还孤零零地立在那里,艳羡地注视着玲珑金矿一次又一次的腾飞。

办公楼前和文化长廊边的几座雕塑很是显眼:一座是带有20世纪80年代显著特征的矿工塑像,一座是后现代艺术的不锈钢抽象雕塑,一座是书卷式的花岗石雕塑,厚重的历史感与浓郁的现代气息都凝聚在咫尺之间。它们是玲珑金矿黄金产量突破100万两、200万两和300万两的象征。

曾经「亚洲第一大金矿」的红色基因

玲珑金矿进门

“其实,早在1938年,我们玲珑金矿就在党的领导下组织生产,还成立了党史上绝无仅有的党组织——‘胶东黄金工作委员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叶剑英、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称赞与关注。这样算起来,红色基因早在80年前就种下了。现在我们不管是累计产金超过百吨,还是建设大美新玲珑,都是玲珑红色基因的传承结果……”,说起玲珑金矿当前发展与红色基因的关系,玲珑金矿“当家人”、从不认怂的“帅矿长”王成龙娓娓道来。

曾经「亚洲第一大金矿」的红色基因

1938年中共胶东特委成立的"招远采金委员会"旧址

不论是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玲珑金矿一直是我党黄金“硬通货”及诸多军工产品的生产基地。1938年7月,中共胶东特委开创蓬莱、黄县(今龙口)、掖县(今莱州)抗日根据地,特委机关和部队移驻玲珑山(即现在的罗山)北麓一带,到玲珑金矿组织群众开展黄金生产;而1939年2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招远后立即占领玲珑金矿,并叫嚣“宁失招远城,不丢玲珑矿”。

面对日伪的烧杀抢掠,玲珑儿女在我党的领导下,通过多种方式与日伪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日战争和党的建设筹集了大量黄金,仅1939年至1945年就累计向延安运送黄金13万两。

玲珑矿工斗豺狼,

竹篮提手把炸药藏,

只见破篮空荡荡,

大摇大摆闯鬼岗;

金都儿郎玩日寇,

破棉絮里把金粉藏,

但见破袄兮兮脏,

不卑不亢骗倭狼!

“这一段历史,曾被改编为抗日战争电视连续剧《大金脉》,在山东省内和整个黄金行业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而现在,我们已经连续3年黄金产量超过13万两,是招远市黄金矿山产量的第一名。”说道玲珑金矿的家国情怀和现在的黄金生产,王成龙颇为自豪与兴奋。

1945年8月21日,周恩来通过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宣布:“华北第一大金矿——玲珑金矿,解放!”

曾经「亚洲第一大金矿」的红色基因

1945年8月21日,周恩来副主席宣布玲珑金矿解放

此后,玲珑金矿几乎无人不晓。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时不在关注着玲珑金矿。叶剑英元帅、王震副主席每每巡视胶东,都要亲自见见玲珑金矿的领导干部,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由此不难看出,不论是民族危难、风雨如晦之际,还是奋勇开拓、永争一流之时,玲珑金矿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为国贡献黄金,展现了红色企业在党领导下的家国情怀。

>>>> 浸润

薪火相传里的“基因复制”

自1962年重新组建以来,不论怎样变迁,玲珑人始终牢记家国使命,“红色基因”始终浸润每个人心田,并且与时俱进、锤炼升华,生发出“精诚团结、敢于担当、不畏艰难、永争一流”的玲珑精神,成为玲珑人密切党群关系、追求进步发展、建设美好矿山的强大精神力量。

1962年,玲珑金矿重新组建之时,正是中国黄金行业刚刚起步的时刻,这里发生的一切都牵动着整个黄金行业的神经。

组建初期,这里条件极为简陋,车间是草棚,井下抡大锤,土机磨碎矿,土拉流选金,运输设备全靠人拉肩扛。面对艰难险阻,玲珑人群策群力,组织精干力量成立地质队,积极学习最新钻探技术探寻新的富矿脉及厚大矿体,采用分段片帮的方式进一步拓宽巷道规格,全面优化生产系统,积极转变采矿方法,逐步引进当时最先进的装岩机、电机车等先进设备,团结一致,苦干实干。经过5年的艰苦创业,生产能力突破600吨/日、年产黄金2.69万两,成为当时全国最大黄金矿山。

然而,玲珑金矿也有过“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艰难时刻,生产停滞、人心浮动……在转折关头,1975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受周恩来总理的嘱托亲临玲珑金矿视察,并明确提出:“我来是给国家要黄金的,有了金子,我们的腰杆才能硬朗!”

开门见山的朴实话语,开宗明义的方向指引,给了玲珑儿女巨大的精神鼓舞。这一年,玲珑人手把钎杆人打锤,采用高强度掘进的方式,将所辖最大分矿的几个矿区在井下贯通相连,提高整体生产能力。“妇女儿童齐上阵”手工破碎矿石,提高选矿生产能力,“吃饭要人喊,休息要人劝”的场面随处可见。同时,集全员之力先后筹建所属焦家矿区和三山岛矿区,后成立焦家金矿和三山岛金矿,基本奠定山东黄金集团胶东金矿群的整体框架,受益至今。

守得云开见月明。玲珑金矿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

玲珑金矿自1975年黄金产量突破历史最好水平后,连续23年黄金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1982年,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机制刚刚开始之际,玲珑金矿率先在全国黄金行业试行承包经营机制;

1985年,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在黄金行业刚刚泛起涟漪之时,玲珑金矿首先走上了企业内部改革之路,自我破茧,自我突破。

企业的发展必须有稳定、有凝聚力的文化基因作支撑。“红色基因”是玲珑金矿的“传家宝”,更是山东黄金的精神财富。正因为“红色基因”激发出的“精诚团结、敢于担当、不畏艰难、永争一流”的精神,与山东黄金“精诚所至,吞石吐金;勇立潮头,点石成金”的文化底蕴水乳交融,支撑起了玲珑金矿一次次的超越,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现代“神话”。

红色文化的浸润与基因的“复制”更体现在人才培养上。玲珑金矿被誉为中国黄金行业人才的摇篮。据不完全统计,玲珑金矿自1938年起已累计向全国输送各类人才逾千人,分布在北京、山东、新疆、广东等全国20多个省份的各行各业。1962年重新组建以来,玲珑金矿依托内部培养,先后向上级机关和兄弟单位输送了500多名领导干部和科技骨干。而当下,玲珑人以“得一人才,比生产一吨黄金更珍贵”的理念,大力实施“导师带徒”、“以师带徒”等人才梯队培养机制,使一批批优秀人才在玲珑金矿脱颖而出。

2017年,玲珑金矿培养出了山东黄金集团首个“山金柱石”侯学武。侯学武是玲珑金矿的脚步丈量者,是山东黄金的形象代言人,更是“黄金精神”的代表。

曾经「亚洲第一大金矿」的红色基因

2014年10月,侯学武(左三)在检查安全生产情况

>>>> 传承

新时代下的富美“新玲珑”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玲珑金矿也正在深入挖掘红色革命故事,并利用现有遗址遗迹筹建国内黄金行业首个矿山红色教育基地,作为黄金人认真回顾屈辱史、创业史、发展史的课堂。同时也借助于此更好的传承“红色基因”,聚焦发展短板,坚定改革的信心决心,以肩挑日月的雄心壮志,以大力建设“百年企业”为目标,为山东黄金集团发展再进一步,为中国黄金事业发展再进一步。

曾经「亚洲第一大金矿」的红色基因

“精诚团结、敢于担当、不畏艰难、永争一流”的玲珑人

同时,玲珑金矿于2018年年初实施《中层干部综合考评暂行办法》,实施5%底数淘汰机制,实现领导干部“职务能上能下,薪酬能升能降”的动态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中层领导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实施矿区制,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全部领导干部、管理岗位“重新成立,重新竞聘”,打通管理、技术、技能人员多序列晋升通道,建立后备人才和金(银)蓝领选聘制度,为员工成长成才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一系列新举措、新制度表明玲珑金矿正在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山东省国资委以及山东黄金集团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要求,先行一步,力争趟出一条企业改革的新路子。

“特殊的地质条件、特殊的黄金文化缔造了独树一帜的玲珑金矿,我们玲珑人从不奢谈未来与期望,惟有埋头苦干实干。按照当前生产能力计算,玲珑金矿下一个100吨会在25年之后,比第一个100吨用时缩短30年。但这也绝不是节点,我们是党领导下的有担当的大型国企,我们会按照‘百年企业’的目标去打造玲珑……”谈到未来,王成龙望着窗外合抱粗的青松,目光坚毅如炬,话语斩钉截铁。

站在有着万年历史的“玲珑背”上,眼前淡淡的云雾如玉带般缭绕着玲珑山,群山环绕间有时隐时现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极目望去,隐约中却看见一抹橘红影影重重……分不清是海市蜃楼还是玲珑群像图,仿佛置身仙境。

千年玲珑山,万代玲珑魂。

玲珑金矿像乘着一艘急帆出航的航空母舰,在中国黄金事业的广阔黄金海洋里乘风破浪,愈行愈快,越走越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