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興起“上鍊”熱 佛山探索區塊鏈+

被視為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顛覆性技術的區塊鏈,是全世界矚目的焦點。身處在區塊鏈改變時代的大浪潮中的中國各大城市,又將如何抓住機會呢?

5月17日,佛山市南海區宣佈出臺《關於支持“區塊鏈+”金融科技產業集聚發展的扶持措施》(下稱“區塊鏈10條”), 從企業落戶到中後期的人才引進、區塊鏈技術場景應用、銀行貸款等均有扶持,以吸引產業集聚發展。“南海將加強區塊鏈技術的研究、開發、實踐和應用,加快建設立足佛山、面向大灣區的‘區塊鏈+’金融科技產業發展高地。”區長顧耀輝表達了南海“上鍊”的決心。

佛山南海是佈局區塊鏈的其中一城。區塊鏈應用廣泛滲透至金融、醫療、教育、物聯網、供應鏈管理等多個領域,成為各城市爭相“上鍊”的理由。

不僅是北上深杭,雄安新區、江蘇無錫、廣州黃埔、貴州貴陽、重慶渝中等著大力發展區塊鏈產業。已有十餘個省、市、自治區出臺相關扶持政策,為區塊鏈產業應用項目、技術人才引進、研究中心建立等提供百萬扶持。

南海探索“上鍊”

5月17日,位於佛山南海的廣東金融高新區啟動了“區塊鏈+”金融科技產業孵化中心,蟻米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蟻米控股”)是該孵化中心首個引進項目。

按計劃,其將為區塊鏈企業和創業團隊提供孵化辦公空間,引導應用場景的挖掘,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提供政策指引、項目資源對接、項目投融資等綜合服務,以“教孵創投”閉環生態孵化模式打造創新創業生態圈。目前已有區塊鏈+安全技術、區塊鏈+技術教育、區塊鏈+供應鏈等首批8個項目簽約進駐。

蟻米控股試圖將廣州經驗複製至佛山南海。該公司董事長張錦喜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擬設立募集規模2億元以上的區塊鏈應用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發掘、培育“區塊鏈+”應用的創新項目。“南海獨特優勢是擁有區塊鏈所需要的豐富應用場景。”他認為,當前許多“區塊鏈+”項目處於種子期,實現產業化的瓶頸之一是缺乏場景應用。南海實體經濟發達,中小企業眾多,“實體場景+金融+區塊鏈”有明顯優勢。

南海也有此意識。以大瀝鎮為例,38個專業市場有眾多小散商貿,互信度低使現金現貨現場交易普遍,以流動資金為主要資產的小散商貿沒有抵押物致使融資難,成本高。區塊鏈以不可篡改的數據公證和確權技術,數據資產流通的分佈式賬本技術,以及可實現數據隱私保護和數據加密應用的技術,為解決上述痛點提供新的可能性。

為此,南海規劃“區塊鏈+”金融科技產業佈局,推出五大舉措包括出臺“區塊鏈10條”,搭建產業服務平臺,打造產業集聚地,引導設立產業發展基金以及推動多項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其中,“區塊鏈10條”涵蓋落戶獎勵、物業支持、平臺支持、培育支持、應用支持、技術支持、金融支持、活動支持、人才支持及培訓支持。

各地開啟“資本搶人”

南海在區塊鏈產業應用方面顯得信心滿滿。

5月2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發佈《2018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下稱《白皮書》),提到區塊鏈技術應用落地的主戰場是實體經濟產業領域。南海擁有38個專業市場、2個國家級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4個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5個省級產業集群示範區,由此形成的產業集群恰是區塊鏈產業需要的應用場景,由此帶來的價值增量就是區塊鏈技術的價值。

在政府大力扶持之下,南海嘗試在區塊鏈產業上佔領一方之地。

但這條跑道上,競爭對手眾。如何跑贏對手,就考驗各個地方政府對區塊鏈產業的政策傾斜力度。“要吸引區塊鏈產業落地發展,在資金、場地、稅收、人才方面都需要扶持。”作為國內早期研究區塊鏈應用的學者,楊東認為要促進區塊鏈產業發展,基本都是圍繞上述方面做好傾斜的扶持政策。

深圳在2016年邁出了第一步。繼發佈《深圳市金融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到支持金融機構加強對區塊鏈、數字貨幣等新興技術等研究探索,此後三年間深圳先後發佈了3項相關政策,其中《深圳市扶持金融發展若干措施》規定重點發展區塊鏈等領域優秀項目,年度獎勵額度最高可達600萬元。

廣州也沒有落後太多。去年12月出臺《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促進區塊鏈產業發展辦法》,預計每年將增加約2億元財政投入。該政策被稱為國內支持力度最大、模式突破最強的扶持政策。

據不完全統計,針對區塊鏈出臺指導意見或是列入本省、市“十三五”戰略發展規劃的省、市、自治區有十餘個。例如杭州,全國首個將“區塊鏈”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城市,政府背書成立百億基金。央行旗下中鈔區塊鏈研究院在去年9月落戶,研究區塊鏈、數字貨幣的技術和應用。

貴州則是基於大數據發展,在2016年底提出探索區塊鏈,此後出臺扶持政策,對創新企業的鼓勵提升至千萬級別,對個人則是百萬級別。5月19日,北京宣佈成立規模10億元的區塊鏈生態投資基金,旨在創建北京地區首家專注無幣區塊鏈應用投資的引導基金。

隨著產業政策體系的逐步完善,區塊鏈產業生態初具雛形。《白皮書》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以區塊鏈業務為主營業務的區塊鏈公司數量達到450多家。從地域分佈狀況來看,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是區塊鏈創業的集中地。其中,北京以175家公司、佔比38%處於領先地位。

可建研究院“造人才”

無疑,區塊鏈是當下的熱詞。

投資事件數量最能說明其熱度。《白皮書》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區塊鏈領域的投資事件數量達到68起,去年全年的投資數量不過約百起。

這與區塊鏈技術的落地應用加快呈正比。楊東調研發現,越來越多地方開始建設區塊鏈產業基地,例如貴陽、青島、湖南婁底、杭州、江西贛州、重慶渝中等。各地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提出與區塊鏈技術結合發展的解決方案,例如湖南婁底在區塊鏈上運營工商股權登記轉讓,以解決中小創業商戶在傳統工商登記的繁瑣;廣東佛山構建“區塊鏈+”大數據綜合應用平臺,推動證件辦理、資格認證、小額津貼等政務服務的線上辦理。

此外,在食品安全、能源、電子存證、數據保存、數據庫以及政府的監管等應用場景嘗試與區塊鏈技術的結合,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從應用範圍看,區塊鏈技術幾乎能在所有產業場景落地應用,呈“百花齊放”之勢。

發展痛點也顯而易見。“區塊鏈人才匱乏。”楊東說,他最早在2014年就開始在課堂上講區塊鏈,彼時國內還沒有相關的課程。去年中國人民大學也開設專門的區塊鏈課程,但是全國在此領域的各類學術研究還是稀少,研究力量不足。

BOSS直聘人才大數據平臺顯示,區塊鏈招聘相關崗位需求自去年下半年快速增長,今年前兩個月招聘需求同比增長9.7倍,而發佈相關崗位的公司數量則同比增長超4.5倍。央視財經報道稱,3月區塊鏈市場人才需求達到8萬人,去年全年還不到7萬人。

為此,楊東建議各地在制定扶持政策時要著重考慮人才培養、高端人才引進等,例如建立研究院。“除了有正規軍,也應該有培訓機構來推動人才培養,但前提必須是正規機構。”

楊東還建議要考慮完善相關的監管政策。他認為,缺乏最優或者最好監管經驗,社會無法預期的未來監管走向成為當前區塊鏈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是區塊鏈技術向前發展必須去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