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就是主動吃“虧”

善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性。

人性本善。然而,善只是人性的一部分,因為人性的善中還有惡的成分。行善本身是用善的力量與惡的力量進行制衡。所以,沒有人永遠善,也沒有人永遠惡,善惡無時不在鬥爭、角力,勝負往往決定人性。


行善就是主動吃“虧”


行善就是主動吃“虧”,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行善,意味著捨棄自身某些利益,而扶助那些急需幫助的人。對於行善者而言,捨棄的是利益,而得到的是那種“氣舒”之後的坦然。這種坦然之“虧”為我們騰出了更多空間去容納上天所賜之福。這就是“善有善報”。


行善就是主動吃“虧”


行善是一定會有善報的,如若不然,則天道不公。只不過,很多人無法在善惡之間保持這種動態平衡,因而無法感應天道賜福。此外,在俗世之中修行,善行難以持續,特別是當善行未能及時得到回報時,很多人便放棄了行善。從這個角度看,這種心態說明我們並非真正地主動吃“虧”,所以沒有多少功德。況且,很多時候,我們積累福報的同時也在消耗福報,所以,能在此二者之間保持平衡的,命運沒有大起大落之感,不富也不窮,但大多平安康泰。

行善就是主動吃“虧”


通過行善是可以積累福報的,只不過,我們往往需要持續不斷地行善,比如日行一善之類。日行一善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謙讓、不爭、與人方便、以善言相勸、隨緣放生、慷慨解囊救助孤寡等等,方式很多,有些需要金錢的付出,有些則與金錢無關。金錢的付出可多可少,但須出於慈悲心而不求回報,這樣的善行功德很大,福報也大。因此,行善往往需要我們與靈魂達成高度默契。人生並不苦,我們感覺到苦,是因為我們的行為和靈魂並不能時刻達成默契。

慈悲。

行善就是主動吃“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