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好时节,瓜果正飘香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夏天一直以来都是美好的季节,不知不觉又到了夏日里瓜果飘香的时候,黔南州的气候盛产的瓜果,甜了味蕾,也鼓了荷包。本期《大美黔南》周刊带您一起,去尝过黔南大地上的瓜香果甜。

富有“小三亚”之美誉的罗甸,迎来了瓜果飘香的夏天,由于气候温暖适宜,这里的早熟蔬菜一直美名广布,产业结构调整,也让当地的百姓鼓起了荷包,过上了好日子。罗甸县逢亭镇祥脚村村民毛成根,他用“头顶豇豆、脚踩茄子”的方式,铺起了村里的致富路。

结构调整促增收

毛成根说:“我们基地的蔬菜从今年4月开始采摘以来,到目前为止,蔬菜产量已经达到80吨左右,我预计今年可以达到500吨的蔬菜产量。”在保供蔬菜基地内,有一片10多亩的实验种植基地,专门用来实验开发种植新品种,了解种植的蔬菜品种产量是否能够达标、病虫害等情况,这个实验基地为保供蔬菜基地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五月好时节,瓜果正飘香

蔬菜产业带富来

保供蔬菜基地内有62个工人,多是来自于附近的贫困户,基地每天付给务工人员80元的工酬,不少村民家里也因为到基地上班,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

谢小香是祥脚村的村民,在保供蔬菜基地上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每天上班9个小时,主要负责蔬菜的采摘和基地的管护,上个月,谢小香拿到了3000多元的工资。她说:“最近是蔬菜瓜果丰收的季节,所以加班比较多,多出来的时间每小时能够拿到10元钱的加班费,所以收入还是比较可以的,我特别喜欢现在的工作。”谢小香和丈夫早年在广州打工,很少能够照顾到家里面,如今谢小香在蔬菜基地上班,每个月的工作除了维持家里的基本生活,还有一些结余。

王小月今年57岁了,今年2月来到保供蔬菜基地上班,家距离基地大约半个多小时的车程,由于来往上班路程较远,王小月就住在了基地里面,每天早晨六点半,她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每个月能够回家两三次,由于老伴身体不太好,家里的经济来源以前就是种植传统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赚不了什么钱,如今来到蔬菜基地内上班,每个月平均能够得到2500元左右的工资,这让家里的经济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保供蔬菜基地内,还有不少和王小月一样从较远的地方前来务工的人员,他们对于现在的工作和工资都比较满意。“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老百姓,从小就开始种菜,对于现在的工作早就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也没有什么难度,在这里上班离家里比较近,能够照顾到家里家外,又得到工钱,真的非常好。”王小月说。

除了当地的贫困户,保供蔬菜基地内还有4个残疾人家庭的务工人员。韦通强是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过来的,家里有个哥哥身患残疾,还有两个小孩,一个在上大学,一个上高中,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毛成根了解到他家里的经济条件之后,就让他们夫妻二人到蔬菜基地上班,去年韦通强夫妇二人在蔬菜基地内拿到了50000多元的年收入,这一笔收入大大改善了韦通强家里的经济条件。韦通强说:“我们夫妻两个最想做的就是希望两个孩子能够好好上学,没来这里上班之前,经常为孩子每个月的生活费发愁,现在这个已经不是问题了。”

保供蔬菜基地内的务工人员当中,有48户是当地贫困户,蔬菜产业的发展,让这些贫困家庭有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五月好时节,瓜果正飘香

“单手”撑起来的产业

20多年前,毛成根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一只手。但是他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努力认真的生活,用一只手铺开了祥脚村的致富之路。

祥脚村面积2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0亩,全村6个村民小组共523户2300人,现有贫困户113户425人。从前的祥脚村经济条件比较落后,人称“扁担村”,当地曾流传这样一首民谣:“逢亭是个旮旯角,一弯两弯到祥脚,高压电线头上过,祥脚还是黑窝窝。”每到10月,村民们就是扛着扁担成群结队地到外村借粮吃,借人包谷,来年得还人家大米,不借就要饿肚子,为了改变村子的面貌,2012年,时任支书的毛成根到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江苏省华西村考察学习,希望能够借鉴对方的先进经验,发展祥脚村的经济。考察结束后,毛成根就想,为什么人家的经济模式发展的这么好,我们难道就不可以依据自身的优势,发展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产业?

罗甸县的气候条件一直以来都比较温暖,非常适宜于种植早熟蔬菜,发展蔬菜种植产业成了祥脚村的一大探索。

2015年,贵州省山地高效蔬菜生产黔南州罗甸保供蔬菜基地示范点落脚于罗甸县逢亭镇祥脚村,并且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育苗大棚、冷库、专家工作室、交易市场、节水灌溉系统、电商平台等基础配套先后建成,基地一期工程已全部投入使用,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四新”技术试验、水肥一体化、质量安全溯源、互联网+蔬菜为一体的现代技术集成展示,成为贵州省蔬菜发展的新明星,成为扶贫攻坚路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五月好时节,瓜果正飘香

来 源 | 黔南日报

作 者 | 蒙帮婉 韦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