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醫生,遇到這種情況的病人,我希望他們放棄治療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各大城市陸續在發佈幸福指數,單純的從“幸福”的正面入手,忽略了“死亡質量”也是幸福指數的核心指標之一。

其實,科技發展到了現在,醫生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讓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體面的死去。

作為醫生,遇到這種情況的病人,我希望他們放棄治療

患病的老父親

詹先生(化名)的父親病得很重。全身上下插滿管子,氣管被切開不能說話,只能躺在床上,依靠呼吸機、打強心針來維持生命。

病重的詹老先生到最後已經沒有了知覺。“父親心臟停止跳動的時候,醫生開始電擊,隔著窗,我看見他的身體從床上彈起來,非常痛苦”詹先生痛苦地回憶。

作為醫生,遇到這種情況的病人,我希望他們放棄治療

詹先生問:“可以不搶救了嗎?”

醫生說:“你說了算嗎?你們敢嗎?”

詹先生沉默了,他不敢做這個決定。

“這是我這輩子最後悔的一件事”詹先生說:“沒能讓父親體面的離開。”

作為醫生,遇到這種情況的病人,我希望他們放棄治療

於是,醫生在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東開一刀,西開一刀,病人的身上被插滿各種管子,只能依靠維持生命的機器活著。等轉身醫生出了搶救室,家屬千恩萬謝。

作為醫生,遇到這種情況的病人,我希望他們放棄治療

病重的張大伯是陳醫生搶救回來的第97個重症患者。他躺在病床上,脫光了上衣全身插滿管子,只有病床旁機器上彎彎曲曲的紅線,顯示他還活著。

陳醫生和張大伯的女兒聊病情,隱晦的暗示“其實,病情已經十分嚴重了,患者堅持的很痛苦。”張大伯的女兒沉默了一會兒,眼眶紅了“如果放棄的話,我就沒有爸爸了。”

作為醫生,遇到這種情況的病人,我希望他們放棄治療

面對生死,醫生的選擇

陳博士帶上父親,告別了親友,回到了他們出生和長大的地方。在那裡,他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起做飯,一起散步,在明媚的午後,坐在田埂上,和種地的鄉親聊聊天。

作為醫生,遇到這種情況的病人,我希望他們放棄治療

他們一起度過了一個幸福的春節,吃了最後一頓團圓飯。飯菜很豐盛,7菜1湯,給孩子們的紅包從50元變成了200元,在歡快的鞭炮聲中拍下了一張又一張全家福。

故事的最後,陳老先生帶著安詳的微笑,走了。

作為醫生,遇到這種情況的病人,我希望他們放棄治療

陳教授受到了很多親友的指責。“很多人質疑我的做法,罵我不孝,但是如果能夠重來,我還是會這麼做”陳教授說。

作為醫生,遇到這種情況的病人,我希望他們放棄治療

每個人的人生,就像是一場戲,在生與死的選擇中,不管是對我們的親人,還是於我們自己,我們都應該想明白的是“什麼是曲終人散”。以上三個故事,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思考,對我們來說,如何做到幸福的生,體面的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