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一語成讖 美國政府還得關幾次不可

在美國政府經歷又一次“關門歇業”後,1月22日,美國國會通過臨時撥款法案,特朗普政府得以繼續“臨時”運轉三週,到2月8日以前,美國聯邦政府可以暫別關門窘境。

短暫的關門,造成超過8萬名聯邦僱員被迫無薪休假,部分政府部門停止運行,許多公共服務被迫暫停,一些人這個月可能領不到薪水,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稅改政策效果也可能延後見效。是故,英國《金融時報》駐美國首席專欄作家兼評論員愛德華·盧斯以反諷的口吻寫道:“沒有什麼能比一場徹底的關門更能提醒美國人,華盛頓仍然存在。”

特朗普一語成讖 美國政府還得關幾次不可

縱觀此次關門事件來龍去脈不難看出,事情發端於共和民主兩黨愈演愈烈的爭鬥。民主黨希望將政府預算法案與“童年抵美者暫緩遣返”的立法捆綁投票,共和黨則堅持兩者橋歸橋路歸路。雙方互不相讓,最終眼睜睜看著政府關門了事。

2018年11月的美國中期選舉在即。中期選舉歷來是對執政黨的嚴峻考驗,在18次選舉中,有16次執政黨都失去了對國會眾議院的控制權。為了爭取選民和利益集團支持,民主共和兩黨無所不用其極,黨爭勢必愈演愈烈。不時出現的“關門”警告再次成真,如同狼來了的預言故事,嚴重透支著美國的政治信用。

探究此次美國政府關門背後的深層原因,最終依然會回到美國的政治極化問題。尤其是特朗普執政以來,美國的政治極化愈演愈烈。華盛頓政治圈兩極分化加劇,民主共和兩黨政策趨向兩極,不要說兩黨妥協,就是黨內協調都成為奢望。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曾總結當下美國的政治制度說,當這種體制遇上被意識形態化的兩個政黨時,就會導致政治癱瘓。

本意是以國會制衡政府、防止政府過度開支的制度安排,自1976年實施以來卻已讓美國政府停擺19次,這一結果偏離了制度設計者的初衷,其頻頻發生顯得難以控制。在三權分立的制度安排下,聯邦政府預算也好,其他法案也好,由國會予以審議和通過,是立法權制衡行政權的重要方式,也是使整體制度合理化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兩極化的美國政治場中,審議和通過法案,卻被兩黨演化為競爭乃至為爭而爭的抓手,雙方甚至可以置政府可能關門於不顧,脅迫對方做出政治妥協讓步。自去年10月以來,美國政府的預算法案始終沒能獲得通過,一直靠著臨時預算法案,吃飽上頓盼下頓,就是因為兩黨借預算法案問題針鋒相對、各說各話、推銷私貨。美國福克斯新聞網發表文章反思說,我們之所以不得不忍受這種看起來無窮無盡的一連串短期危機和權宜之計,其原因不在政治,而在結構。文章說,為什麼國會不能就適當的長期預算達成一致?因為每個人都在為自己那塊蛋糕爭奪,蛋糕越大,爭奪越激烈。看來,美國的政治制度的確出現了結構性問題。

特朗普一語成讖 美國政府還得關幾次不可

自上臺後,特朗普政府“大刀闊斧”地對奧巴馬政府的一系列政策進行調整,大有推翻前任一切重要內外政策之勢,更加劇了兩黨的極化傾向。特朗普在競選綱領中主張“還政於民”,改革聯邦政府機構。但在激烈的黨爭氣氛中,他的一系列政策主張只有減稅法案順利通過,其他諸如醫改、在美墨邊境建牆、應對氣候變化等,均難以在參眾兩院通過。在今年11月的中期選舉中,如果共和黨失去國會多數,特朗普在白宮的日子更不好過,他改革聯邦政府的主張將會落空。特朗普曾在社交媒體上說,華盛頓需要“一場徹底的關門”來消除烏煙瘴氣。如今,門雖關了,但瘴氣難除。

實際上,近年來,不僅是在美國,在很多西方國家,政治極化現象都呈蔓延之勢。過去一兩年來,在西方多個國家舉行的大選中,人們往往可以看到,競選各方比拼的,常常不是治國理政的能力、有效的政策主張、可行的改革舉措,而是參選政黨為爭奪選票的誇張承諾、非理性的相互攻訐和為反對而反對的下意識衝動。其實,西方政治極化並非始於今日,只不過在經濟低迷、恐怖主義威脅上升、難民潮帶來諸多社會問題的形勢下,政治極化現象迅速加劇。西方社會有識之士一方面對西方政治極化現象有很多分析與批評,另一方面也徒喚奈何。因為人們清楚,西方政治極化的根子,仍在其制度設計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