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崩塌後,惱羞成怒的蔡英文將有大動作?

參考消息網5月26日報道 再少一“邦交國”!臺灣《聯合報》網站24日報道稱,非洲“友邦”布基納法索外交部當天宣佈與臺“斷交”,臺當局“邦交國”數量剩18個。這距離多米尼加“斷交”還不到一個月。布基納法索也成為蔡英文上臺以來臺當局丟失的第四個“邦交國”。

有輿論認為,面對兩岸關係,惱羞成怒的蔡英文已扯下最後一塊“遮羞布”。

兩岸或從“冷對抗”走向“冷動盪”

輿論認為,自民進黨上臺後,蔡英文及臺當局官員如何稱呼大陸,已成為衡量兩岸關係的一個重要指標。

媒體梳理發現,蔡英文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初期,曾承諾要維持兩岸現狀,並一直稱呼大陸為“中國大陸”。巴拿馬、多米尼加與臺灣“斷交”時,臺當局雖然也表達了嚴正的抗議,但仍稱大陸為“北京當局”。不過,此次布基納法索與臺“斷交”後,蔡英文竟直呼大陸為“中國”。有輿論觀察,如今改口,雖然僅有幾字之差,但背後傳遞出的信息量巨大。

臺“挾洋自重”必食苦果

有輿論觀察到,此次讓蔡英文“發飆”的直接“導火索”正是近期臺灣“國際空間”的急劇縮水。

臺灣《中國時報》刊文直言,“斷交潮”讓臺“人財兩空”。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援引前民意代表林郁方的話說,自去年6月巴拿馬與臺灣“斷交”後,在拉美、加勒比海地區的“友邦”沒有一個是安全的。他表示,考慮到大陸與洪都拉斯的龐大貿易量,他認為洪都拉斯的“邦交”也很危險。

對於臺灣緣何陷入“斷交”漩渦,朱松嶺分析,長期以來,蔡英文當局“挾洋自重”,心存僥倖地妄圖通過靠近美日來對抗大陸。而臺灣越是不承認“九二共識”,越與美日走得近並“沾沾自喜”,就越給“邦交國”與其“斷交”提供機會。馬英九時期,大陸在對待臺灣“邦交國”問題上,主張通過兩岸協商的方式處理這一問題。而蔡英文上臺以來,臺當局不認同“九二共識”,破壞兩岸和平政治基礎,這實際上給臺灣“邦交國”提供了與其“斷交”的契機。與臺灣“斷交”的“邦交國”紛紛表示,認同一箇中國原則,願意維護國際秩序。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與臺灣“斷交”的國家,早與大陸保持了良好的貿易關係,與大陸建交不僅能順應歷史潮流、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大家庭,還能為自身長遠發展尋求更好的機遇。

對此,朱松嶺表示,美方對臺一直“口惠而實不至”,可以判斷,蔡英文當局若繼續“挾洋自重”定會前景黯淡,無疑將傷害臺灣的民生福祉。

事實上,對於臺灣當局究竟該如何拓展“國際空間”,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稱,臺灣“國際空間”取決於兩岸關係。臺灣《中國時報》也援引臺灣前外事機構負責人歐鴻煉的話說,“斷交”事件的問題源頭是兩岸政策,是“鐵的事實”,再度驗證“兩岸政策高於‘外交’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