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屆巴塞爾表展已經落幕一段時間,在本屆巴展中,儘管參展商銳減近50%(去年約1300家,今年約700家),但依然有不少話題性產品:勞力士五珠鏈GMT II、百達翡麗世界時三問、浪琴名匠年曆、歐米茄新海馬等。
巴展有一個很重要的屬性——開放,它包容全世界的鐘表品牌。前提是你得有錢,據瞭解,位於1.0展館2樓的某鐘錶品牌(地理位置算2樓的中等偏上水平),單次參展需花費1000萬元,那麼在1樓最顯眼位置的真力時、勞力士、百達翡麗等品牌,參展成本將會去到什麼級別?
所以那些從巴展上消失的品牌,有一部分是玩脫了的小品牌,本來就影響力不大、收益不高,再想蹭這個大IP也蹭不動了,試水一兩年就撤了吧。
還有一些品牌比較講究實際效益,巴展除了製造聲浪、展示新品之外,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分銷商訂貨,每年世界各地鐘錶店裡面會出現哪些新表,往往取決於在展會上分銷商看中了哪些新款,下了多少訂單。訂單量少,錢不能亂燒,那也不玩了。
再有,就是“不屑於”在巴展上玩的品牌。比如卡地亞、比如朗格、比如江詩丹頓…你有沒有發現,以上列舉的這些品牌有一個共同屬性:爸爸是歷峰。
這些品牌去哪了?另闢蹊徑,跑到了日內瓦表展。
在二戰後的二三十年內,各國經濟不斷髮展,瑞表逐漸恢復全球增長,巴展成為全球鐘錶趨勢的指標性展會。隨後遭遇“石英危機”,巴展面臨十分嚴峻的局面,但瑞表憑藉強大的生命力熬過來了,巴展也在隨後十幾年間煥發第二春,每年展會都吸引數萬人參與。
時間到了1991年,故事的主角——卡地亞開始鬧小脾氣了。
“我們不能在嘈雜和擁擠的地方招待我們的客人,談生意的地方應該舒適、安靜,有空間和點心。”
於是卡地亞帶領著4個高級手錶品牌離開了巴展,開啟日內瓦之旅,這4個品牌分別是:名士、伯爵、尊達、丹尼爾羅斯。
卡地亞覺得自己在巴展上被冷落(位置不算太好),然後傲嬌了一把,沒想到,效果比在巴展好得多。
看到自己的兒子成功了,歷峰爸爸也得把其他小孩帶上道啊,那就都扔到SIHH吧。
歷峰集團於1988年建立,隨後不斷收購發展,成為幾大奢侈品集團之一。
1996年,收購江詩丹頓。
1997年,收購沛納海。
2000年,收購積家、萬國、朗格。
2001年,收購梵克雅寶。
2008年,收購羅傑杜比。
此外,名士、萬寶龍、伯爵等均屬於歷峰,而SIHH也有點像是歷峰集團的家庭表演秀場。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巴展上沒有朗格、江詩丹頓、積家等頂級品牌,因為它們都跑到了SIHH。
用不那麼客觀的方式來劃分。
巴展看什麼:百達翡麗、勞力士、斯沃琪集團、LVMH集團、日本製表等。
SIHH看什麼:愛彼、歷峰集團、開雲集團、獨立製表等。
那麼兩展之間有哪些相同與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有錢才能玩、發佈新品、接受訂單。
不同之處:規模、品牌、參展門檻、 逼格。
巴展全稱巴塞爾世界鐘錶珠寶展,英文BaselWorld,是國際鐘錶和珠寶行業最大的展會。由於位置最好的1.0展館1樓常年被LVMH集團、斯沃琪集團、勞力士及百達翡麗等鐘錶品牌佔據,容易使人誤以為巴展就是鐘錶展會。
而SIHH相對單純一點,基本都是鐘錶。
當然也有少數品牌兩邊都會兼顧,比如煙燻盤專家亨利慕時、比如MB&F。
至於逼格高低,這裡無法帶節奏,你認為兩個展會,誰的逼格更高?
閱讀更多 萬表世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