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此“紅黃藍”非比前段時間那個“紅黃藍”,它指《水形物語》裡的幾大色彩:綠色、紅色、藍色、黃色以及黑白色…

為什麼要找這些顏色,很簡單,我認為找到這些顏色也就找到了故事的真正反角以及假想敵了,從而導演的思路也就清晰了。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估計有人要差異了:難道故事的大敵不就是那個給美國政府打工的,丟倆手指頭的“理查德”嗎。一正一邪,這不明擺著的事嗎!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當然電影故事沒這麼簡單,果真如此,估計《美人魚》也能拿奧斯卡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先來找找故事裡的那些顏色吧,其實說“找”有點誇張,那些顏色不都擺在那了嗎!

「故事中的綠色」

說“綠色”是這部電影的主角毫不為過,它佔據的鏡頭和畫面比例絕對超過任何一個角色的戲份了:從身上穿的,到街上亮的,再到嘴裡吃的,牆上刷的…綠色在劇中隨處可見,一抓一大把。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注意角色身後的藍屏、綠線;手裡拿的綠糖;身上穿的黑白衣服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注意角色的同性戀身份,他試圖親近這個男孩兒,伴隨著那個“綠色”的有毒的光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注意那個在劇中反覆出現的綠色蛋糕(題外話:這場戲是在向“希區柯克”致敬嗎?)

其用意何為?這當然不是導演或美工師的顏色潔癖了。要知道,“綠色”在影視乃至現實生活中對人的心理產生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無數導演也恰恰是在向觀眾灌輸意識時使用了“顏色”這一絕招。

我們來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綠色”出現在宏觀大面積的自然界中,比如說森林、草原、足球場,當然那會給人一種清新舒爽的感覺,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劇照

可如果它在微觀的器具或食品上出現,那效果就截然相反了:沒錯,我們第一反應往往會想到“有毒”這一概念。很不巧,《水形物語》裡的綠色恰恰都出現在後者,那些燈光、服飾、牆壁、食物以及人魚身上。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不光《水形》,太多電影都用到了“綠色有毒”這一概念。從《異形》到《變相怪傑》再到《生化危機》…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異形》劇照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變相怪傑》劇照

回到《水形物語》上,伴隨“綠色”的出現不難發現兩點規律:

其一是綠色在片中的載體都是那些西方國家戰後的非自然的產物(多是物質商品),如蛋糕啦、霓虹燈啦、管道牆壁油漆啦等等;

其二,有毒的東西不止我們所認為的正面角色在承受,包括那個“人魚”,包括“理查德”上尉吃的綠糖,開的轎車都是綠色的,都起到了“有毒”的效果。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由此看來,找到故事中真正的反角和敵人還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故事中的紅色」

紅色在電影中出現的頻率和比例都不算多,但一旦出現,那一定是最搶眼的!

先來說主角艾麗莎,仔細的觀眾一定發現了她服飾上的轉變:電影的前半程她都是穿著偏綠色的衣服,不管是在家中還是工作中,而到了影片下半部分,竟然穿上了紅外套、紅帽子、紅高跟鞋...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注:整部戲艾麗莎的衣著在從綠色向紅色過度

自然,紅色往往象徵著熱情、激烈甚至帶有攻擊性,這點在那個“理查德老婆”的身上也有體現。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當然,除此之外,紅色也有危險性,多伴隨“流血”與“犧牲”,這在導演“託羅”的另一部電影《潘神的迷宮》中異曲同工。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當然,紅色打電影史彩色片開始後就被大導演們樂此不疲的使用著,看看那些經典畫面便知: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辛德勒的名單》劇照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1972)劇照

如此看來,如果把那些“綠色”當成《水形物語》中一大反角的話,那“紅色”毋庸置疑是另一大主角了!

「故事中的黃色」

黃色讓人感到暖意,它在電影中通常起到兩種作用:1、希望;2、情慾。

很可惜,我們國內院線版的《水形物語》刪去了其一半的作用(自然是床戲和裸戲)。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關於“黃色”的第一個作用:希望

它通常伴隨著窗外的陽光出現。我們在此只說一點,它在劇中不光體現在艾麗莎與人魚之間,也體現在“反角”理查德以及他的家人身上,即便這個希望是物質的、慾望的、有點骯髒的。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關於“黃色”的第二個作用:情慾

而那些被刪掉了的床戲呢,可別小看了這些肉體上的黃色,我認為它對整部電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代表了電影中人物行為的一種原動力,用導演的原話:

“我們的女主角也有自己性方面的需求,這是非常獨特的!”。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沒錯,情慾是激勵人物做出決定的原因之一;是劇中人物性格、內心活動的載體;也是導演向觀眾植入美好希望的手段之一。

「故事中的藍色與灰色」

注意,電影中的藍色很容易跟綠色混淆,尤其是清潔工們身上穿的制服,以及海水的顏色。自然,藍色是憂鬱的、浪漫的、優柔寡斷甚至冰冷的。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我想這一點在那位艾麗莎的養父吉爾斯(也是電影中故事的講述者)身上體現的再好不過了。

注意,吉爾斯穿的那套“灰色”衣服便是其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的最好體現。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電影中段,吉爾斯開著“藍色麵包車”去營救人魚,也預示著其最終把人魚送入大海的浪漫情節得以釋放。如此看來,悟出吉爾斯這個人物在電影中所處的“顏色地位”後,其角色魅力別有一番滋味。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當然,其他的那些角色也異曲同工,如那個黑人清潔工。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故事中的黑白色」

“黑白色”的應用在這部電影中再巧妙不過了:最重要的一齣戲便是它通過“老黑白片”的形式幫助男女主角(艾麗莎和人魚)完成了不可能的理想。

什麼理想:人獸相戀的理想,底層人、邊緣人被社會接受的理想,殘缺人能夠說話的理想...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這段看似只能在《愛樂之城》、《出水芙蓉》之類喜劇電影中才能出現的歌舞段落與《水形物語》整體陰暗、憂傷的色調產生了強烈的反差,彷彿這段戲根本不屬於這部電影似的。

至於這種反差的效果與作用,我相信每個觀眾各有其解,務須多說。

另外還有兩個人物需注意,那就是“理查德上尉”和“霍夫斯泰特博士”:

這倆人的穿著好有意思!首先倆人衣著都是黑白相間;其次一個是黑西服套白襯衫,一個是白大褂套黑西服。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我們再來看兩個人的身份:一個是類似美國中情局的角色兼一家之主,一個是蘇聯間諜加科學家。

我們都知道了,這部電影的背景是二戰後的美蘇冷戰。自然,我們可以把“黑白”解釋成政治鬥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陣營的雙方...

除此之外,我個人認為,“黑白”也代表著兩個角色各自的雙重身份。也正是這種雙重身份,讓觀眾感受到了兩位角色的內心矛盾,讓兩個角色鮮活起來。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縱觀《水形》,自然我把他劃在好萊塢商業片體系下,論編劇手法,它並沒有導演那部《潘神的迷宮》更獨立與極致。

然而,這種套路只是相對於故事的文學性而言,畢竟電影藝術講故事的手段不止情節線一個(還有鏡頭語言、色彩、蒙太奇等等手法)。比如說“理查德”家庭生活與“艾麗莎”家庭生活的對比反差;比如說艾麗莎家中所看電視頻道(實政節目與娛樂節目)間的反差對比等等。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先找到《水形》裡的“紅黃藍”再吐槽也不遲!

▲注:導演反覆強調了理查德的背後家庭生活,與艾麗莎家庭產生反差

《水形物語》不僅在顏色處理上隱藏了許多故事,其臺詞、鏡頭、打光以及人物造型等電影語言無不各司其職地發揮著敘述故事、表達情感、闡述觀點的作用。我想這也便是其能摘得奧斯卡的原因之一吧!

再者,即便情節老套,千百年來的童話故事不都是用著同一個套路嗎!從《葫蘆兄弟》到《龍子太郎》再到《灰姑娘》...

電影也是,一百年來從沒跳出那個熒幕的“方框”,可這又何妨,因為電影在方框裡的空間早已擴展到不可思議之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