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勸你出名要趁早,我卻想勸你讀書要趁早

他們都勸你出名要趁早,我卻想勸你讀書要趁早

【一】終身學習態度沒錯,但讀書一定要趁早

首先,我個人非常贊同終身學習的人生態度,並且也是這一人生態度的忠實踐行者。

但是我今天所要說的“讀書要趁早”,和終身學習態度是絲毫不矛盾的。只是想表達,讀書作為眾多學習方式方法中的一種,它的效率在人的不同年齡段,其效果是相差懸殊的。

所以,我很期望看到這篇文章時的你,是不到三十歲,甚至不到二十五歲的。因為這個年紀,正是我今天所要講到的,讀書效率最高的人生階段。

他們都勸你出名要趁早,我卻想勸你讀書要趁早

【二】二十歲、二十歲的時間成本,和三十歲、四十歲時相差懸殊

每天二十四個小時,這對於每一個人,都是非常公平的一個自然基本法則。

但是對於一個十歲的兒童,二十歲的青年,三四十歲的中年而言,它背後的時間成本,卻是十分懸殊的。

最簡單的一個案例:一名二十多歲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他幾乎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只要工作不滿意,就可以隨時裸辭,尋找自己的新方向。而對於一名三十多歲,甚至三十五歲以後的職場人而言,跳槽、裸辭、跨行,這無疑都是需要承擔巨大風險的。

原因何在?自然就是做出選擇所要付出的成本不同。同理,讀書也是一樣。

二十歲的大學生,除了每日的上課之外,他們還有大量的空閒時間,可以用來遊戲、娛樂、戀愛。因為對於這個階段的人而言,他們的一個小時,如果可以兌換成金錢的話,相對而言還是比較低的。比如大學生兼職去肯德基麥工作,每小時可能就是十幾塊錢。

但是對於一名四十歲的企業高管或者企業家而言,他們的一小時,可能對應的就是幾十萬上百的訂單和合作要敲定。下班以後,他們還要陪客戶與合作伙伴一起吃飯,交際,從而使得他們的事業發展更為順利。

即使人到中年,並沒有達到企業高管這樣的級別。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責任依舊抗在肩上,絕大多數時間都需要用在為生活奔波與勞累上,能夠留給讀書的時間自然也就更少。

他們都勸你出名要趁早,我卻想勸你讀書要趁早

【三】你的記憶力、你的閱讀效率,在與日俱減

從生理上來看,人一生中精力和體力最旺盛的時間段,是在十六七歲到二十二三歲之間,差不多就是高中和大學階段。

如果你對此保有遲疑,那麼你不妨思考兩件事:比如你今年三十歲左右,你看看自己現在的熬夜能力和二十歲左右時的熬夜能力,差距究竟有多大。再比如現在讓你馬上背誦幾首唐詩宋詞,你是否還能夠背得出來。

曾經有朋友和我討論過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高考要放在人們十八歲這個年紀。這個年紀正處於人的青春期,很多孩子對於高考未來能夠深刻影響他們人生走向的道理還懵懵懂懂。為什麼不等二十二三歲,基本上心理更為成熟時,再進行這樣的人生重要抉擇呢?

這其實有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雖然考大學和考研究生時只相差幾歲,但是人們的心態就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轉變。更重要的是,二十多歲以後,記憶力相比十多歲又是一個質的區別。

遠的不說,就拿我自己距離。在二十歲左右時,我的閱讀速度非常之快,巔峰時期每兩小時就能閱讀完一本人文或小說類的圖書,並且能夠把其中的大致內容記得七七八八。

但是到了接近三十歲的年紀,這個速度已經起碼打了對摺。更重要的是,就算是我能夠保證在一上午或一下午的時間就讀完了一本書。但是對於書中內容的記憶情況上,相比當年也是差強人意的。

如果都是為了學習到新的東西,那此時的我更傾向於通過社交,從其他人的身上獲取,而非從書籍上獲取。因為單從性價比上來說,已經發生了很大的逆轉。

他們都勸你出名要趁早,我卻想勸你讀書要趁早

【四】讀書多,讀書少,深刻影響你的性格與氣質

在本文開頭的時候,我曾提到過一個觀點,就是三十歲以後,你所需要做的事情,往往已經不是每天單靠看書來輸入了。社會也好,職場也好,都迫切需要的是,你可以向外輸出。

以職場為例,二十多歲時你剛進入一家公司,公司都會安排培訓和老員工帶你,這個時候你是信息和技能的被輸入者角色。而到了三十歲時,你的身份就要被逆轉,你需要像當年帶你的那個人一樣,開始再帶下一批年輕人了。此時,你的角色就要變成輸出者。

讀書這件事兒,或者說閱讀這件事也是一樣。二十多歲時,你缺乏社會閱歷和相對獨立的見解,所以你需要攝取更多的知識。但是到了三十多歲時,老實講你應該做得已經是創作供下一代年輕人所需的知識和信息了。

到了需要你發表見解,解決問題的時候,你才意識到書到用時方恨少,那基本上就是為時已晚了。就和你站在舞臺上,下面觀眾都等著你表演節目的時候,你才發現自己什麼才藝都不會,那除了尷尬就只剩下了尷尬。

是不是不讀書的人後來因為獲得成功了,所以就能證明讀書沒用呢?首先,不讀書者和讀書者獲得成功的幾率,以及獲得成功的高低相差就十分懸殊。其次,在非常多的領域,哪怕在某個時間點上,不讀書者和讀書者獲得的成績差不多,但是如果你往後看,不讀書者的潛力是與日俱減的,直到消亡為止。

更重要的是,人的三觀基本上在二十多歲就面臨成型。如果你在三觀的形成期之前沒有好好讀書,那麼你的氣質和性格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而且這種缺陷往往會伴隨你終身,還將通過教育的方式深刻影響你的下一代。即使你想改,也會發現難度相當之大。

年輕時讀的書,可以改變你的命運;而年長後讀的書,更多是撫慰你的心靈。讀書這件事,一定要趁早,晚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