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你太不孝順了

五一小長假看《人物》雜誌出的一套書,吳亦凡的那篇把我看哭了。明星光環下的吳亦凡,能歌擅舞有顏有錢,現實生活中,單親家庭和強勢母親的影響,在他17歲那年達到峰值。

17歲,如今看來是吳亦凡生命裡最重要的一年。他需要不斷地走出家門,一個人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才能平復與母親的衝突。

“單親家庭比較現實的就是,其實母子關係比較容易走到了一個極端的情況,因為沒有第三個人和解。”吳亦凡說。

吳亦凡:你太不孝順了

吳亦凡很愛自己媽媽,媽媽生日在微博裡發過她年輕時的美照。

父母為孩子規劃好了人生,但那個藍圖是他們的,而不是孩子的。然而孩子的抗爭卻顯得幼稚可笑、不識好歹,因為父母拼盡所有,為孩子選了一條最好走的路。

  • 父母要的是穩定,“穿自己的鞋,走別人的路”的痛苦,在他們看來都是矯情。

這不是單親家庭才有的問題,也不是隻有17歲會遇到的,多少人27歲被父母逼婚,37歲又被父母逼離?

父母是好的,我們也不錯,但好人之間的彼此傷害,特別殘酷。

吳亦凡從小跟姥姥姥爺住在甘肅白銀,小學才回到廣州母親身邊。他10歲那年,母親決定結束名存實亡的婚姻,他改跟母親姓吳。或許為了治癒情傷,母親快刀斬亂麻地結束了內地大部分生意,帶他去了加拿大。

從10歲到15歲,吳亦凡是飄在半空的。15歲那年,母親回廣州辦事,帶他回國上學。

吳亦凡以體育特長生的身份進入廣州七中,做為校籃球隊隊長,代表七中參加了NBA在中國舉辦的青少年籃球賽事“少年NBA”, 獲得華南地區冠軍。

吳亦凡:你太不孝順了

接受《人物》採訪時,吳亦凡說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自我釋放,第一次找到小夥伴,並且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與人溝通的方式。

然而打籃球這個可以稱作夢想的東西,在吳亦凡的媽媽看來,容易受傷,生命力短,不穩定,她為兒子規劃的人生是考上好大學,讀醫科,畢業當醫生,結婚生孩子,在加拿大過上中產生活。

吳亦凡是被媽媽從廣州硬拉走的。“那個時候,有了一點模糊的自我價值觀和一些渴望追求的東西,但沒辦法,還是得跟我媽媽回去,沒有選擇的餘地”,吳亦凡說。

一個單親媽媽,在異國他鄉與兒子相依為命,幾乎沒有任何社交圈,七年沒有出門工作,靠之前的積蓄,把人生壓力全部轉化成了對孩子未來的期許。她不允許這個孩子有任何意外,他必須在自己的規劃之內,完成媽媽眼裡的幸福人生。

這是很多中國家庭的現狀。無論是否單親家庭,往往父母對孩子的愛越深,付出越多,掌控欲也越強。

吳亦凡:你太不孝順了

所有的付出都貪圖回報,包括父母之愛。

如果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意識到他們會遠離、活成自己,他們在規劃人生的時候,多少也會考慮到自己的利益,這是一種健康的人際關係。

然而,如果孩子成為父母的第二次生命,父母就會不顧一切地付出,他們的愛,不是給孩子,而是給自己。

孩子不過是父母的影子,是糾正此生的不完美、不甘心的工具。

我遇到過一個苦惱的父親,他有一套自認為可以複製到每個孩子身上的“學霸養成術”。女兒在他的教育下,考上清華,本科四年,他不允許女兒戀愛。女兒去美國讀研究生,他為她規劃畢業回國進入某重點實驗室,並積極安排與這個實驗室學術帶頭人的兒子相親。

“按我的規劃,她這輩子會過得很好,沒有挫折,但她現在經常想要脫軌”。父親很後悔送女兒出國,因為分離,他對女兒失控了。

吳亦凡:你太不孝順了

在吳亦凡的媽媽看來,吳亦凡在17歲的時候也脫軌失控了。從廣州回來,吳亦凡特別難過,不願意出門,吳媽媽硬拉他出去,感覺這一次讓他緩過勁來特別難。

高考臨近,母親變得越來越敏感易怒,吳亦凡認為自己跟母親的關係正在走向破裂。

“我覺得我需要去幫助這個家,這種使命感特別強,我是家裡唯一的男人了,我必須站出來。”

站在長輩的角度,挽回親子關係的辦法往往是孩子的屈從。中國人喜歡講孝順,當父母與子女關係不好,長輩做工作,說得最多的是“你要孝順”。

孝順的重點在於順,孝是虛詞,順才落到實處。心理學家武志紅批駁中國的孝道,認為所謂的孝,在心理學上就是向強者認同,鼓勵孩子發展假的自我。這種文化習慣培養了心理不健康的面具男女,一旦他們手握權力,也會成為不尊重他人自由的強權者。

  • 父母與孩子發生衝突,根本原因是雙方成長速度不匹配。

孩子小時候,父母的怒,是出於對孩子未來的擔憂;孩子長大了,父母的怒,卻是因為對自己將被淘汰的恐懼。

用犧牲自我,去維持平和的假相,還是剝離母親的掌控,逼母親成長?吳亦凡的選擇用離開,去拯救處於破裂邊緣的親子關係。

吳亦凡:你太不孝順了

在韓國EXO男團時期的吳亦凡

去韓國做練習生是他自己決定的,一直到去機場,都沒有簽約。母子倆在機場都哭了。吳亦凡哭著向媽媽道歉,媽媽以為他心軟了,準備拉他回家,他卻流著眼淚把合同簽了,登上飛往首爾的班機。

此處應有掌聲。

我知道很多人要說,你這麼狠心,你知道媽媽為你付出了多少?正是因為知道,我們才需要逃離。

  • 有時候,分離是拯救我們與父母關係的唯一途徑,當他們無可付出,才可能轉過頭,學會善待自己。

吳亦凡去韓國後,母親賣掉兩人一起住過的別墅,搬進了市區的公寓,有了在加拿大的第一個閨蜜。

每個人都需要成長,我們如此,父母更是如此。在所有糟糕的親子關係裡,都有不願意放手的父母和沒有勇氣逃離的孩子。

編劇柏邦妮2014年患了抑鬱症,在求助心理醫生過程中,她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父母的關係。一直以來,她想為父母爭光,做他們眼中的完美小孩,所以當她結束了5年戀情,非常害怕父母傷心。

然而隨著心理診療的繼續,柏妮發現,很多擔憂其實是我們無法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當她開始做自己,不再介意父母的看法和期待,父母彷彿也一夜之間長大了。

他們接受了女兒可能永遠不會結婚的現實,接納了她的諸多不完美。媽媽對邦妮說: “你活得每一天都開心,就是最大的孝順。

吳亦凡:你太不孝順了

柏邦妮與父母一起旅行

五一檔黑馬《後來的我們》,最有感染力的是田壯壯演的父親。他也說,我只希望你們過上自己想要的日子。

父母的心願就是這麼簡單。他們只是習慣於把我們當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手。父母無法狠下的心,要由我們自己來做決定。

一旦做了決定,就要承擔後果,接受自己生命中的光明與黑暗,在黑暗中獨立長大。

對於離開母親去韓國的原因,吳亦凡說,“我想要自己承擔自己的人生的感覺太強大了。”

每一個準備起飛的年輕人都要記得,當我們長大成人,可能有一次與父母的劇烈衝突,就是做自己。小鳥衝下懸崖才能學會飛翔,而父母,也需要通過我們的逃離,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生活秩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