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就把劉大志交給你了

《我在未來等你》中的劉大志是我的17歲。

在我印象中,我的17歲不那麼被人喜歡,容易遭受誤解,喜歡做各種奇怪的事情去刷存在感,我自己知道,我與“譁眾取寵”這個詞的區別在於,哪怕做一件事是為了刷存在感,我都會做得很認真。

我想:我沒有別的特長,那我就認真給你看。

37歲的我,要找到一個人演繹那樣的17歲的我,挺難的。

《我在未來等你》電視劇還沒有立項之前,我心裡便有了一個飾演劉大志的人選。

他看完了小說,喜歡得不得了,一直問我什麼時候可以拍。我說別急,等劇本做好了,就能拍了。他說好,我等。

然後他等了大半年後,告訴我:同哥,你計劃開機的時間,是我高考衝刺的前三個月,所以我演不了了。

那天之後,我們又陸續見了好多個劉大志,卻再也沒有最初的那種感覺了。

直到有一天,好朋友跟我說:有個小孩你可以見一見,有點意思。

我聽說這個小孩的名字,看過他拍的短片,但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瞭解。我很疑惑:他沒有學過表演吧?他也沒有演過影視劇吧?

朋友說:沒有。但你可以見一見,萬一他本人的性格就是劉大志的樣子呢?我想起最初和愛奇藝定了一個選演員的原則——

為角色選演員,而不是選了演員之後讓他們去扮演角色。

我說那就見見吧。

試戲那天,我沒有認出他。

說不修邊幅有些誇張,但沒有做任何造型,披著一件襯衣就來了。

我心想,哪怕不在意這次試戲,起碼要表現得專業一點吧。

我有點後悔安排了這次試戲,我想有這個時間,我還不如去修改劇本。

開始吧。導演說。

他便開始與選角導演開始對戲。

那是一段很長的臺詞,與班主任郝老師的對峙,大概意思就是“一個人怎麼嘗試都覺得自己不行,別人卻只會覺得他不夠努力”,我記得自己寫完這一段的時候,眼淚都糊了臉。

沒演過戲的人,大都有一個毛病,聲音很小,害怕被人聽見。

但他的聲音格外的大,毫不膽怯,因為這種不膽怯,讓人想聽他到底在說什麼,然後覺得他並不是在背臺詞,這些話就像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

本來看完這一段我就準備走了,可他一口氣說完一大段臺詞讓我又停了下來。我追問了一句:你以前學過表演嗎?他說沒有。

我和導演又選了一段喜劇情節讓他表演。

結果還是一樣,他沒有讓我們覺得跳戲,他相信角色和臺詞的態度,讓我們相信他就是那個人。

他走了之後,我很矛盾。

一方面他真的讓我又看到了劉大志的樣子。

可另一方面,總有一個聲音告訴我,真的要用他嗎?他是一個完全沒有學過表演,沒有任何作品的新人。但《青茫》的電影我們當時用的也全部是新人,這個沒有任何問題。

想了一會,我終於明白我隱約的擔心是什麼了——因為他已經有了一些知名度,我害怕因為他的知名度對我們的選擇造成了影響,同時我也害怕會讓人吐槽,原來演一部劇那麼簡單,有知名度就行。

然後我把他的資料拿給了我們已經選定的郝迴歸,飾演郝迴歸的演員並不認識他,但看了資料說的意思大概是:小孩挺不錯,人畜無害。

我們又思考了兩週,決定再試一次他的戲。

第二次他來了,表現得比第一次還要自然。

那一刻我看著導演,我倆交換了一個眼神,他的意思我也明白——眼前這個人感覺就是劉大志本人,除了他比你17歲長得好看那麼一點兒。

試完戲之後,他站在那,和沉默的空氣融為一體,似乎等著被審判。

製片人也和我對視一眼,點了點頭。我說:那,劉大志接下來就拜託你了。

他突然呆在那了,然後說:就定了?

我們說:對。

他一副不太相信的表情,我問:是不是感覺太隨意了?

他說:我還沒明白怎麼回事,我還以為這種角色要試很多很多次。

那一刻,我有點後悔,應該試他很多次才對,不應該那麼高效,讓他覺得好像我們挺隨便的。

其實有一些隨便不是隨便,而是花了很久時間找到了那顆棋子,迅速放下了而已。

確定角色之後,他回去讀終稿劇本,我們繼續精修臺詞,沒有再聯繫。

好幾次,我突然有些問題問他,他都不會第一時間回覆我,常常快到中午了才回復:同哥,不好意思,我剛在上吉他課,剛剛下課。

我問:為啥突然去學吉他。他說劇本里劉大志不是會彈吉他嗎。

又有一天,我找他有事。過了半天,他才回我說:我剛在上表演課!言外之意好像特別希望告訴我,他有多認真對待這個角色。

那一刻,好像17歲的我,不知道每件事情的結果,但希望用努力來證明有些人的選擇並沒有錯。

明晚,電視劇《我在未來等你》將會正式告訴大家小說裡的每個角色將由誰來出演。我想對所有關注過這本書的讀者說:我努力將生活寫成文字,將文字變成影視,盡力的參與到其中的每一個環節,希望最後的結果能讓自己與大家滿意。

希望這些演員能給大家帶來一個與小說不一樣的世界,而飾演17歲劉大志以及飾演一群死黨的新人演員們,他們也需要大家的支持。

最後,想對這個人說:謝謝你,給我的17歲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

明晚見。

那我就把刘大志交给你了

他還是很認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