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勤:崖柏根雕藝術價值創造的五點規則

根雕的歷史源遠流長,數千年曆史,這個都是有據可考可查的,不贅述。

倦勤今天集中談崖柏根雕藝術品。

崖柏因為兼具了“古、奇、香、堅、形、紋”等多個特徵, 在行內認可度極高,甚至被譽為“根雕第一材質”,這說明了它本身的材料價值。

倦勤個人理解,崖柏根雕藝術品的價值創造,遵循這樣五句簡單的規則:材質是基礎,設計是關鍵,雕刻是精髓,文化是內涵,審美是核心。

倦勤:崖柏根雕藝術價值創造的五點規則

01 材質是基礎

根雕藝術品的收藏價值,最主要來自於藝術審美價值本身,而不是木頭本身。

不要覺得材料要越大越好,越重越好,而是要看是否有美感,是否適合欣賞或者創作,如果只是單純注重材料的大和重,那麼就直接買毛料坨坨就好了。事實上也很多朋友就是玩毛料原料,也有一套自成體系的標準,這就是另一個領域,姑且不談。

特別完美的崖柏原料,建議保持原生態,保留原皮欣賞和後續創作的雙重路徑與空間。

但是針對95%以上的崖柏原料,實際上都是達不到很多毛料愛好者說的“好料不雕”的標準的,因此,也為根雕創作留出了空間。

從崖柏根雕角度看材質,材料的完整度、年份、香味、形態、顏色、密度、特殊性等,都是要重點全面考察的。例如,如果材料本身殘缺太過,又無法通過設計補全,那麼肯定是會對作品成品品質有很大負面影響;如果崖柏年份不夠,勢必密度香味等方面會有欠缺,這樣的作品如果沒有其他亮點,那也不會是佳品。如果材料本身有雷擊、抱石、瘤花、紋理等方面的特殊性,那麼只要善加利用,是能夠出作品出精品的,這就是好材質。

倦勤:崖柏根雕藝術價值創造的五點規則

02 設計是關鍵

設計是對於材料、美感、雕刻者的刀工以及風險性的綜合評估把握,就像一個建築項目的總工程師,需要全面綜合考量評估,才能制定出最合適最平衡的方案。

這對於設計者的綜合能力要求非常高,需要在審美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對於雕刻執行水準,對於中間會出現的風險,以及最終希望呈現的效果都要求全面的預估和把握,因此設計環節,耗時最多,要求也很高。

倦勤:崖柏根雕藝術價值創造的五點規則

03 雕刻是精髓

既然是崖柏根雕,雕刻本身的基本功,也就是我們說的刀工,關係到設計能否落實,能否一以貫之呈現出最好效果,這需要雕刻者有穩定的手、豐富的經驗、淡定自若的心態,對於設計意圖的理解,良好的體力與堅持...

知易行難,這需要雕刻者數十年積累苦工,就像哪怕是臨摹元四家的繪畫,也是難度極高,刻形易,刻骨難。

所有雕刻題材中,人物題材是難度最高,無出其右的。

道理也很容易理解,神獸花鳥類,稍微走形,寬容度會高很多,因為沒有什麼標準對照,特別是瑞獸類;但是人物都是源於生活,稍微走形,哪怕老嫗亦能指出偏頗之處,而且人對於人的觀感是最為敏感,可想見其難度。

倦勤:崖柏根雕藝術價值創造的五點規則

04 文化是內涵

支撐作品的,絕對不僅僅是外形的像與不像,雕件的造型工藝韻味比例,最終其實是要依靠中華傳統文化內涵來支撐,數千年文化的沉澱,帶給根雕藝術的絕對不僅僅是一句歷史經驗,更有儒釋道百家思想的融合,有歷史情懷、文人風骨、大江大海,有太多太多需要學習和融入的文化感悟。

創作者本身的文化素養,就決定了作品的上限,缺乏靈魂的雕件,必是行而不遠。

包括人物題材在內,如果只是沉迷在雕刻幾件彌勒,空談幾句和氣,不去深入挖掘作品題材背後的東西,不去體現中華文化的內涵,那隻能淪為熟練工匠,永無自成一體之日。

倦勤:崖柏根雕藝術價值創造的五點規則

05 審美是核心

一切的一切,其實都在於人,不管是挑選材質、設計造型、雕刻細節還是體悟文化,最終都是依靠創作者本身的修養和素質,之於根雕藝術,審美是最為核心的元素。審美是文化內涵的外放,是踐行。

對於題材形態比例顏色造型的把握,需要用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視角去俯瞰全局,用通禪悟道的目光去修枝剪葉,這樣才能將創作者對於生活和美學的理解表達得到位。

這是個漸進的過程

我們一直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