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視綜藝轉戰網綜,怎樣才能很好的“活”下去?

最近,話題(毒舌)女王金星在自己的微博上發文,否定之前被封殺的傳言,並且透露《金星秀》正在改版升級,會在不久的將會再次跟大眾見面,只是這次改為網絡播出。

衛視綜藝轉戰網綜,怎樣才能很好的“活”下去?

提起金星的成名綜藝《金星秀》,自2015年1月開播,到最後一期節目更新至2017年8月30日,共132期節目,一直保持著穩定的高收視率,讓金星堪稱“網紅級”主持人。正因為如此,這檔節目停播,引得不少觀眾一片譁然。此次《金星秀》更換網絡平臺“復播”,自然是得到不少熱心網友的認可和期待,甚至是坐等改版新節目的上線問世。

衛視綜藝轉戰網綜,怎樣才能很好的“活”下去?

通過這件事,反而引起了筆者的一些小思考,那些曾在衛視上“呼風喚雨”的熱門綜藝,無論出於何種原因而轉戰網絡,真的可以活得很好嗎?對此,筆者略感憂慮。

畢竟從衛視到網絡,改變的不單單是播放平臺而已,這其中包括綜藝製作的新邏輯線,對核心受眾的研究對比分析,以及招商策略的重新調整等等。

為此,筆者還縱向梳理了一下這兩年轉戰網絡的衛視綜藝,案例也頗為豐富,看來“視綜”改“網綜”這件事,已然越來越普遍了。

2016年,湖南衛視明星親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兒4》轉戰芒果TV;

2016年,湖南衛視選秀節目《2016超級女聲》轉戰芒果TV;

2017年,湖南衛視選秀節目《2017快樂男聲》轉戰芒果TV;

2017年,湖南衛視紀實類欄目《2017變形計》轉戰芒果TV;

2017年,原江蘇衛視電影劇情沉浸式真人秀《千面英雄》轉戰愛奇藝(備註:原本為江蘇衛視2016年Q3週日檔節目,最終以網綜形式上線愛奇藝播出);

2017年,浙江衛視明星美食真人秀《十二道鋒味4》轉戰優酷,改名為《鋒味》。

必須承認的是,相比於在衛視的風光歷史,這些衛視綜藝轉戰網綜之後,整體表現確實差了一大截,即使像《爸爸去哪兒》做到第五季,招商情況也很不錯,但依舊無法達到衛視播放時那種萬人空巷的收視盛況了。

那麼,問題也來了,雖然當下不少唱衰電視的聲音,但有數據也顯示,衛視依舊是廣告商看中的主流平臺,並且廣告費用也在逐年穩定增長,既然如此,為何這些衛視綜藝會轉戰網絡平臺,筆者總結了一下,主要集中在內外兩大原因。

其一,廣電新政策的紛紛出臺,是大部分視綜轉檯綜的根本原因。

2016年4月,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通知》,從節目數量、節目內容、播出時間等方面對真人秀節目進行了引導調控,原則上不允許再製作播出明星子女參與的真人秀節目。

被外界稱為 “限娃令”的通知一出,不少明星親子類真人秀紛紛轉網播出,其中就有湖南衛視IP級的明星親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兒4》,以及新親子節目《媽媽是超人》等都不得不挪到了“芒果TV”播出,雖然現在這兩檔網綜已經獲得了大部分網友的認可,流量和廣告招商等方面表現不俗,但試想當初一紙限令,差點“夭折”的這兩檔明星親子節目,即使馬上應對而轉戰網絡,勢必也會受到一些無法預估的損失。

衛視綜藝轉戰網綜,怎樣才能很好的“活”下去?

另外,因為受限於電視臺“選秀節目”的各種規定,湖南衛視兩檔品牌級選秀節目,《2016超級女聲》和《2017快樂男聲》紛紛觸網,轉戰芒果TV,而這也無意中形成了去年三大網綜選秀節目正面對打的局勢,騰訊視頻《明日之子》,愛奇藝《中國有嘻哈》,以及芒果TV《2017快樂男聲》,堪稱去年一整年的行業熱點現象。

其二,節目本身存在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從而導致其更換播出平臺。無論是老牌綜藝如《十二道鋒味》,還是新概念新節目的《千面英雄》,之所以會轉戰網絡平臺播放,不難發現這背後可能是節目本身出了一些“問題”,才不得已觸網。

比如說《鋒味》之所以會“觸網”,據瞭解是因為考慮到謝霆鋒個人身體原因,才轉換網絡播出平臺,但就節目效果來說,屬於四季以來,口碑相對較差的一季了。至於《千面英雄》之所以會讓愛奇藝當了接盤俠,從節目播出的尷尬效果就足以說明問題。

衛視綜藝轉戰網綜,怎樣才能很好的“活”下去?

衛視綜藝轉戰網綜,怎樣才能很好的“活”下去?

不難發現,部分衛視綜藝之所以會轉戰網絡,這背後的原因,多少顯現出一絲無奈,尤其是有些電視綜藝轉變為網絡綜藝,效果還遠沒有達到期待的聲量,則更顯悲涼。

那麼,既來之則安之,對於轉成網綜的衛視綜藝來說,與糾結播出平臺的外因,不妨認真思考一下如何才能更好的“活”下去,這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對此,筆者認為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調整:

第一,需要轉換思路,將原有的品牌和互聯網進行有效嫁接,讓這檔節目可以持續產生吸引受眾的動能。

對於電視綜藝而言,閤家歡群體是其核心受眾群,而網綜的群體更偏向年輕化和自由化,他們選擇綜藝的出發點更趨於個人喜愛偏好。

這也是為什麼筆者會擔心《金星秀》復播網絡能否成功的主要原因,在衛視播出時的《金星秀》,其相當一大部分受眾是由家庭受眾來支持和選擇觀看的,一旦轉戰網絡,這一部分受眾會主動跟隨嗎?就這一點,筆者不得不存疑。

所以,需要節目組對網絡端受眾進行詳細的對比研究,能把之前的一部分核心受眾吸引過來,就已經很成功了。據瞭解,改版後的《金星秀》還是會以社會類事件為主要探討話題,但隨著臺網同一標準的實施,如何把握好分享主題和受眾喜好之間的平衡點,顯得尤為關鍵。

第二,分析同類競品,進行差異化競爭。畢竟這兩年網綜發展勢頭迅猛,並且類型也日益多元化,甚至誕生了不少超級網綜或爆款網綜。那麼,在此背景之下,轉戰網絡的衛視綜藝,與其對標的同類型網綜節目相比,兩者在製作層面和水準上,可謂是不相上下。

如果想“水土相符”,勢必要進行差異化發展策略,仍然是以《金星秀》為例,當下已經有太多的網綜脫口秀了,即使有之前建立的粉絲基礎和知名度,在浩如煙海的網綜戰場上,是否真的能存活下來,還得看其獨特性和唯一性,這或許是其今後必須思考的問題之一。

第三,注重網感的營造和表達,增加與網友的有效互動。相比於衛視綜藝而言,網綜在與受眾互動方面,自然是贏得一籌。所以,轉戰網綜之後,除了做紮實的內容,講好每一個故事以外,需要增加互動頻次和方式,以用戶思維來服務受眾,當然也需要對他們進行正向精神指引。

總之,既然從衛視轉到了網絡,那不妨先暫時忘記一下之前的輝煌業績,踏下心來好好研究節目和受眾,甚至可以大膽進行顛覆式創新,因為對於日益挑剔的網絡受眾來說,節目的“微創新”顯然已經提不起他們的興趣了,所以不如全部清零,背水一戰,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衛視綜藝轉戰網綜,怎樣才能很好的“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