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不是智商情商,而是“財商”!

必看!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不是智商情商,而是“財商”!

七叔最近聽說了一件心酸的事:

朋友的表弟去英國留學,卻不到半年就私自輟學,各種到處旅遊買奢侈品。

他家只是普通的工薪家庭,父親晚上下班還得兼職滴滴司機。面對上百萬的留學費用,父母咬牙賣了自家的房子,才好不容易給他攢夠學費。

誰想兒子卻絲毫不知感恩,幾次假借“學費”的名義騙父母給他打錢,供他揮霍!

被父母發現後,兒子竟然一臉理所應當:“你們的錢不就是給我留的嗎?

央視節目《開學第一課》說過,“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等孩子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不夠他敗家一年!

而這個留學生兒子的揮霍無度,正是缺乏“財商”教育的典型。

財商,是“金融智商”,是一個人認識錢、創造錢、管理錢的能力。如果沒有財商,就會像這個留學生兒子一樣,對金錢缺乏認知與管理,成了名副其實的“敗家子”。

中國父母最大的失職,就是缺乏對孩子的“財商”教育。

這樣缺乏“財商”教育的情況在中國並不是個例,還有很多:

環衛工媽媽發現兒子敗光了四萬積蓄的時候,崩潰地哭了:“這得不吃不喝兩年才賺得回來啊!”

必看!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不是智商情商,而是“財商”!

母親平時兼職小生意貼補家用,生活貧苦

震驚的是,小學生說這麼做僅僅是因為“打賞主播他會念我網名,有種滿足感”!

也許有人會說,“孩子還小,長大了他就知道父母賺錢不容易了”。

其實不然,小的時候缺乏“財商”教育的孩子,長大了會更可怕!

2017年8月,江西一個43歲的兒子回家要錢被拒絕,竟然當場向親生母親潑硫酸!

高濃度的硫酸導致母親被大面積燒傷,雙目失明,臉部嚴重毀容,兒子因此被判刑。

必看!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不是智商情商,而是“財商”!

年邁的母親整個頭部都得動手術,

胸前與肩部需要大面積植皮

當地村民說,這個43歲的兒子從小到大,已經向自己母親要錢了無數次,直到發展成“她不給錢,就要她的命”。

如果父母缺乏對孩子的“財商”教育,每當孩子伸手就給錢,那麼當孩子長大了,他們衝父母伸手要錢慣了,就會成為啃老族,甚至像這個江西兒子一樣,為了錢要母親的命!

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中國父母恥於談錢,怕讓孩子染得一身“市儈氣”。大多數中國父母,從不教給孩子關於金錢的知識,甚至連談起錢,都要專門避著孩子。

在“缺錢”教育下長大的孩子,不僅對金錢缺乏正確的認識,更難以理清金錢和人生的關係,所以總是為錢煩惱,甚至因為金錢而毀滅了人生。

生活離不開錢,一個人的財商,會影響他一生的幸福。

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的研究顯示:6歲到12歲之間的兒童對經濟問題的理解力會突飛猛進,到大約12歲時就會“基本成熟”。

6至12歲,正是父母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的最佳時間

必看!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不是智商情商,而是“財商”!

財商教育第一步

教孩子認錢數錢

前天去電影院,看見一個小男孩排隊買電影票。

工作人員搖頭:“你不能買。”

小男孩嘟嘴:“為什麼?”

工作人員無語:“這不是錢。”

我上前一看,原來小男孩拿的是一張紙,上面畫了個“50”。

很多小孩和這個小男孩一樣,根本不知道錢和紙有什麼區別。在一些孩子眼中,錢就是一張能購買玩具和食物的特殊的紙。

財商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帶孩子認識金錢,比如帶孩子逛街,認識價格標籤,1元硬幣可以買一個棒棒糖,10元紙幣可以買一袋巧克力,讓孩子形成這種數值上的認知。

財商教育第二步

讓孩子明白錢是“買賣”的交換關係

這一點我朋友阿蘭做得很好。

有一次和阿蘭出去,她帶了兒子去超市,結賬的時候兒子想買鑽石糖,阿蘭拒絕了。

開車離開後,兒子在後座上竟從口袋裡“變出”一個鑽石糖。

阿蘭見了,瞪眼說:“這糖哪來的?”

兒子支吾道:“我拿的。”

阿蘭當即聲色俱厲:“拿什麼拿?沒經過同意的‘拿’就是偷!”

那天,阿蘭開了半個小時車跑回那家超市,讓他兒子在大庭廣眾下把鑽石糖還回櫃檯、鞠躬道歉。

兒子鞠躬的時候,一直哭著說“再也不敢了”。

財商教育的第二步,就是讓孩子明白,錢是實現一種“買賣”的交換關係

,用錢可以買東西,但是沒付錢,就不能把商店裡的東西“拿”走,否則就是偷。

必看!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不是智商情商,而是“財商”!

財商教育第三步

讓孩子知道錢是勞動換來的

五一的時候去表姐家玩,外甥正在玩手機遊戲,要表姐給他買虛擬裝備。

表姐拒絕:“媽媽賺錢不容易。”

外甥嘟嘴:“騙人。”

表姐瞪眼:“什麼騙人,你知道錢哪來的嗎?”

外甥支吾了半天才開口:“媽媽口袋裡拿出來的。”

很多孩子像我外甥一樣,根本不知道錢是從哪來的:“錢是從ATM機出來的”,“錢是從口袋裡出來的”……

財商教育的第三步,就是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錢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通過勞動付出得到的報酬。

父母每天上班前可以和孩子道別,說一句“爸爸(媽媽)要去上班賺錢啦!”,也可以帶孩子去父母工作的場所,以此讓孩子有“工作”、“賺錢”的概念。

財商教育第四步

讓孩子懂得父母的錢

與自己無關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如果孩子有一天突然問你:“爸(媽),咱們家有錢嗎?”

這時候的你,會怎麼回答?

這個問題很扎心,讓很多父母苦惱怎麼回答,說有錢吧,怕孩子養成亂花錢的壞習慣;說沒錢吧,又怕孩子自卑。

財商教育的第四步,就是讓孩子懂得,父母的錢並不等於他的錢,要錢需要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得。

必看!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不是智商情商,而是“財商”!

財商教育第五步

讓孩子懂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在知乎上搜索“偷錢”,會發現很多父母都苦惱孩子偷錢的問題。

一個網友說,“孩子偷父母的錢不算偷”。

確實,偷父母的錢在法律上不構成犯罪,但是心理學家表明,如果不制止孩子偷錢,他們會養成偷錢的習慣,一偷再偷。

偷錢雖不起眼,但卻會讓孩子在用錢消費時體驗到快樂,這種快樂促使他們會重複偷竊的行為,養成“小時偷針,大時偷金”的不良習慣,最終影響他們的人生。

財商教育的第五步,就是必須讓孩子懂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堅決制止孩子的偷竊行為。

財商教育第六步

讓孩子擁有金錢

前一陣同學聚會,談起“月光族”的問題。

同學大熊,在北京工作,月薪兩萬,每個月都存不下錢。

麗麗,在重慶工作,月薪五千,不但不夠花,還要父母補貼。

說起為什麼存不下錢,兩人表示“不知道怎麼就花沒了”。

我們問:“你都不做用錢計劃嗎?”

他們莫名其妙:“做什麼計劃啊?看著花不就行了。”

現在很多年輕人跟我同學一樣,一個月五千也月光,一個月兩萬也月光,工作以後也不知道怎麼用錢。因為他從小對怎麼用錢沒有概念,不會管理金錢。

要培養用錢的概念,就是財商教育的第六步:讓孩子擁有金錢

擁有金錢,是人對現實世界進行控制的需要,讓自己有安全感,並且能滿足慾望,所以孩子的手頭上,也需要有可供他支配的錢。

父母可以給孩子零花錢、讓他保管自己的壓歲錢,讓孩子對錢有主權感,去體驗擁有錢會發生什麼,來培養用錢的概念,學會管理錢。

艾德華·羅伯特·布爾沃說:“管理金錢,很大程度上就是管理自己。”這就是為什麼說,財商教育對一個人的人格形成有很大影響。

讓孩子學會管錢,關乎如何“明確自己的理想並一步步接近它”,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如何創造性地去解決問題,從而形成獨立自主的人格。

必看!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不是智商情商,而是“財商”!

財商教育第七步

教孩子區分“想要”和“需要”

一位美國媽媽曾在推特上分享這樣一件事:

她帶兒子去沃爾瑪買食材,兒子走到玩具區就拔不動腿,指著變形金剛的玩具大叫:“我想買這個!”

媽媽沒有生氣,反而蹲下問他:“你需要買這個嗎?”

兒子猛點頭:“需要!”

媽媽笑了:“那買這個,今天晚上我們就不能吃飯了。”

兒子瞪眼:“為什麼?”

媽媽說:“因為錢就這麼多,玩具和吃飯,你只能選一樣。”

“媽媽再問你一遍,你是‘想要’,還是‘需要’玩具?想要,就不買,可以吃飯;需要,就買,晚上不吃飯。”

兒子愣了一會,低聲說:“我是‘想要’。我不買了……”

很多孩子並不懂“想要”和“需要”的區別,只要有想要的慾望就會要求買。所以財商教育的第七步,就是父母要教孩子區分“想要”和“需要”

“需要”的是必需品,“想要”不是必需品。

父母平時可以列出消費清單,讓孩子指認哪些物品是“需要”,哪些是“想要”,與孩子討論:這件東西是必須的嗎?為了得到這件東西,你要付出什麼、放棄什麼?如果是功能類似的兩件東西,該買哪個更划算?

在這個討論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消費觀,讓他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少買不需要的東西。

財商教育第八步

教孩子存錢

過年時,表姐給了外甥一千元壓歲錢,讓外甥省著用。

外甥拿著錢很開心,點頭說好。

結果沒過三天,一千元就變成了幾個汽車玩具,被花得一點兒不剩。

沒有“存錢”概念的孩子,得到錢就會立馬花掉。

所以財商教育的第八步,是父母要教孩子學會存錢,比如送孩子一個存錢罐,將過年收到的紅包存起來。

這個存錢罐可以分為消費、儲蓄兩個版塊,用消費罐來支付自己較小的花費;而儲蓄罐則應該長期堅持累積,來買更貴的物品。

這樣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延時滿足能力,讓孩子學會為了價值高的東西,延期滿足自己的慾望。

必看!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不是智商情商,而是“財商”!

財商教育第九步

讓孩子通過正確的勞動渠道賺錢

很多中國父母在給孩子錢上,有兩個誤區:

一是孩子要錢就給:“沒錢記得跟爸媽要”。

如果孩子口頭索取就能得到零錢,會讓孩子形成“父母的就是我的”的錯誤觀念,長大變成像43歲兒子那樣的啃老族。

另一個是讓孩子通過錯誤的渠道賺錢:做家務和學習。

“洗碗一次10元,掃地一次20元。”

“考試得第一,就給你2000元。”

這種賺錢渠道容易造成一個大問題,就是梁實秋所說:

“他未來可能會把一切關係都處理成金錢關係:花錢買朋友,花錢買職位,花錢買愛情……做什麼事情都需要以錢為動力,一切事情都用錢來度量與衡量。”

父母在讓孩子勞動賺錢時候,需要注意幫助他區別“應該做的事”與“可以賺錢的勞動”。

比如做家務和學習,是孩子“應該做的事”,不能從中賺錢;而讓孩子將閒置物品收拾起來,陪他一同到網上進行拍賣,就是“可以賺錢的勞動”。

這樣可以讓孩子明白,要賺錢就需要勞動,但不是所有勞動都可以賺錢。自己“應該做的事”與錢無關,因為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負責。

財商教育第十步

讓孩子明白金錢不是萬能的

金錢雖然非常重要,但並不能換來所有東西,所以在教孩子賺錢、用錢的同時,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教孩子不要依賴錢

如果把錢看得太重,孩子容易誤入歧途:

安徽一個17歲高中生,為了一部蘋果手機聯繫黑中介,2萬元賣了自己的一個腎。因為手術不當,被鑑定為三級傷殘,一輩子都得懷抱著空蕩蕩的左腎和藥物。

大連女大學生為買奢侈品,以手持身份證的裸照為抵押借高額貸款,被對方私自將照片在網上公開售賣,後悔地哭了:“一定不要碰‘裸條’,一生都會毀了!”

許多人都是因為錢,而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比如賣腎高中生的健康,比如裸貸女大學生的尊嚴。

金錢只是滿足我們生活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我們生活的目的。金錢也不是萬能的,像是親情、友情、健康、尊嚴……這些都是錢買不到的,而這些才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必看!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不是智商情商,而是“財商”!

生活離不開錢,人生離不開錢,所以“財商”是孩子的必修課。

這個世界上,苦盡才能甘來。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絕不是把他放進蜜罐裡,不知錢為何物,而是給他正確的財商教育,教他通過自己的勞動賺錢,自力更生,掌握自己的人生幸福。

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是父母一生的責任。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