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媽降準又如何,樓市春天還沒到呢!

央媽降準又如何,樓市春天還沒到呢!

還記得當年14年4月的那踩動油門的第一聲轟鳴麼?央媽面向縣城農商行、農合行分別降準2個百分點、0.5個百分點。這給解讀成16年大行情的第一炮,後續2015年開啟了連續的降準降息,就堪稱機關槍連射了,噠噠噠噠。

加上企債指數竟然不失時機地來了一個月陽線,這是自2016年11月後首度翻紅。

央媽降準又如何,樓市春天還沒到呢!

具體意義可看《真乾貨,樓市預判大殺器,我只告訴你哦》。

是不是腺上激素洶湧了?小夥伴們興奮雀躍,散亂的麻繩已經擰成一股勁,看來又一輪行情要來了,衝鋒的號角已經響起,難道還要沉睡麼?

嗯,是的,還是可以再睡睡,就廣州而言。

央媽降準又如何,樓市春天還沒到呢!

為什麼?明明已經降準了啊!市場釋放了一萬三千億,償還MLF九千億,那還有四千億資金!反映利率變化的企債指數雄起,房價還不騰飛了?

急啥子急啥子!有你這樣心急吃熱豆腐的嗎?企債指數翻紅後還需傳導時間。

而降準後,市場釋放的貨幣當然多了。但這是央媽新印的鈔票嗎?

憑空新印的麼,置換外匯的麼?

目前臆測並非如此。

2018年一季度外匯收支數據,銀行結匯2.76萬億元人民幣(等值4342億美元),售匯2.88萬億元人民幣(等值4525億美元),結售匯逆差1155億元人民幣(等值183億美元)。

都逆差了還置換啥?

自去年同期四月開始,M2增值已經淪為個位數,整整一年了。

央媽降準又如何,樓市春天還沒到呢!

水龍頭的確是擰緊了。

那麼我們要認真思考,這降準的貨幣從何而來?

我們在《為什麼我們的房子越來越貴了?》中道出了濫發貨幣是房價漲勢的元兇,得出了公式:房價(超額漲幅)=M2漲幅 -(實際GDP漲幅+CPI漲幅)。相信夥伴們看到了類似的降準都會情不自禁地捂嘴偷笑,自然而然地往央媽印鈔上面去猜想,只是目前這個可能性不大。這個公式是在撇開債務兌償和外匯置換的前提下,挖掘貨幣對房價的推動作用。這是最普遍的觀點,大水帶來了房價高漲。

但我沒告訴你一個另外觀點,高房價同樣能夠帶來大水,這次降準,很大可能便是房價自身的原動力。

貨幣與房價的真實關係實際是雙輪驅動+互為因果的關係。

側重其中一面,不過是不同角度下的解讀而已。

央媽降準又如何,樓市春天還沒到呢!

我們看看央行2018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4.86萬億元,同比多增6339億元。這我們都能理解,房貸嘛。但是下一條可能就讓人鬱悶了:

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5.06萬億元,同比多增77億元。

為什麼人民幣存款還比人民幣貸款還要多呢,人們都不是去貸款買房子了嗎,大家都應該是負債累累才對吧,怎麼還有能力存款?

其實也很簡單,說白了,就是房子升值後能抵押,能貸出更多的貨幣,這些貨幣短期內都是以存款形式存入銀行。

A買了一套房,300w,首付一百萬,房貸二百萬。在大水氾濫下這套房翻倍升值了,現市場價六百萬。我們假設房貸二百萬已經還清了,按照目前的經營貸,這套六百萬的房子可以貸出六七成貸款,那就是400w。你可以把這400w作為是業主手頭上多了的資金,也可以作為是開發商手上多了錢(想象開發商把房子賣出去),如果沒有二次投資,這400萬貨幣就以活期形式存放在銀行裡。

等於A銀行的錢,以房價抵押的形式,放到了B銀行去了,市場上流動的貨幣多了400w。

而如今央媽下旨,存款準備金下調1%,代表著這400w存款又能多貸四萬元。

房價越高,流動的貨幣越多;流動的貨幣越多,房價就可能越高。

但這種源自房價內部增長出來的貨幣,殺傷力遠不及央媽直接印鈔。很好理解,你就當這是貨幣乘數後出來的,並不是以往兌換債務結售匯順差湧出來的大量新鈔,可以參考年09大放水。在當下各種“限”字頭之下,這降準對目前的房價而言就是毛毛雨,油門不足加釋放有餘,遠不用解讀為放大水。

當然,如果本文僅僅是讓各位認識房價與貨幣的輪動因果關係,那就乏味了。我們要理解降準,更要理解背後的貨幣走勢,要看走勢,自然就是M2,這個各位都很熟悉,但是M2之餘,不能忘記M1,M1與M2的互動走勢,能夠為我們解惑很多。

沒錯又開始講課了。敲黑板,這是乾貨!

M1、M2是什麼含義我就不贅言了,你們就簡單理解M1就是市場流動的水,而M2就是流動的水加固態的水(即冰水混合物)。

自2003年開始,m1、m2供應量的開口就越剪越大了,到2008年就更加速奔跑了。

央媽降準又如何,樓市春天還沒到呢!

這十多年,我們在房子作為儲水海綿的老路上越走越遠。

我們重點關注的是M1、M2同比增量的走勢。請看下圖,放大來仔細看,特別留意流動中的水即M1及箭頭所指。

央媽降準又如何,樓市春天還沒到呢!

大家從紅色框中可以發現什麼規律?

過去十五年來,每次房價有異常暴動的都是M1同比增量上探M2尖刺之時,呈現凸刺狀,然後就是M1、M2剪刀差,剪刀差越大,代表房價越發暴漲。過去只有09年的大浪潮和如今16年大牛市能達到這個境界,M1衝往高點形成峰尖,這表示經濟很熱,流動的錢多得很,樓市很牛,達到頂點。

簡言之:M1往上探刺M2之時,便是入市最佳時機。

無論經濟環境如何,一定會造就一輪房地產行情。

而相反,每當M1下探M2交叉之時,正是房價冷凍低迷之時,當然,大水依舊,板塊輪動還是會持續有不少城市得益,而偶爾熱點刺激,也會導致本地熱點區域保持一定熱度。但從整體而言,M1下探的橢圓時間軸範圍,代表著經濟回落,房市平穩為主。

簡言之:M1往下穿破M2之時,便是養精儲銳蟄伏時刻。

除非你現金流強大,此時可大肆突破重重關卡建倉,否則請等待春天降臨。

我們必須明白,M1下探不是一個好過程,當如上圖紅色箭頭出現向下尖刺,代表著此時市場極度缺錢,標誌性事件就是2014年的錢荒,當時橫空出世的餘額寶收益達到了空前的6.7%。這個時候,你有現金流,你便是大牛。

自2003年後,我國M1、M2呈現的走勢越發交叉背離,而遠不是早期那樣穩定的同步了,M1平穩地上探下穿M2,政府之手溫和有加。原因無它,一是當年M2貨幣總量不大,二是還沒經歷08年席捲全球的次貸危機。政府在危機之後,手腳已經全然大開,大油門、大點剎成為了新常態。

那麼,現在是什麼狀況呢?

眼利的你早已發現,2018年2月,M1正式下穿M2,這才是剛剛開始而已。

回到文章開頭,14年的降準發生在錢荒之後,應對的是流動性缺失。而這次降準,恰好是下行週期伊始,那麼目的是什麼呢?

除了挽救實業,我認為最大可能性是為了後續的加息。釋放更多流動貨幣+增加貨幣釋放成本,達到動態平衡。這當然不可能是僅僅一次的降準(後續應該陸續有來),更不可能是連續的加息(會造成難以彌補的重創),自08年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歷了三年的加息,2011年之後便是連續的降息,長期處在降息通道上,偶爾的加息不過是點綴。

而後續可能出現的加息,也只是為了站得更高一點,便於更遠的未來更好地降息,老美的手法也不過如此。

只要我們還處在這低息環境下,每一次的調控也就是買入的窗口期。偶爾一次兩次的加息都不至於影響到這個趨勢。

所以,自信能擁有穩定現金流過冬的夥伴,你們可以隨便買了。

而追求更為高效,更宜人信貸環境的夥伴,可以再小眯眼下,廣州還沒醒呢。


星星佬看樓市:周星星腦殘粉|廣佛樓市業餘挖坑吐槽戶|只說你看得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