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的《Like That》,是立足國際的自主創作

吳亦凡的《Like That》,是立足國際的自主創作

《Like That》跟夏日堪稱絕配,歌曲自帶夢幻甜蜜味道,完美契合夏日激情氛圍。更激情的在於,吳亦凡這首全新英文單曲在美國 iTunes 總榜以及 Hip-Hop / Rap 分榜上僅耗時一個半小時就豪取雙冠,並且駐紮榜首一週時間,紀錄就此誕生。前有跟“環球音樂集團”簽約合作,此番新單曲就祭出強勢表現,這完全是開啟歌手全新發展階段的態勢。

確實,如果仔細品評,在《Like That》裡就能夠發現吳亦凡迭代翻新的跡象。

此前,似乎“國際化”這詞彙就可以完整定義吳亦凡的音樂,但在新作品裡,簡單的“國際化”明顯已經不夠用。在我看來,吳亦凡的《Like That》是立足國際的自主創作,即,這裡存在專屬於吳亦凡的國際品質。通俗講,《Like That》這首歌曲,只有吳亦凡能創作成型,只有吳亦凡能唱出味道;嚴肅講,吳亦凡在《Like That》裡完成作品“人格化”的進程,這首歌曲完全具備他本人的型格。

《Like That》這首歌曲潮流時尚前衛,自由鬆弛卻不失張力,酷勁中還暗含著溫度感,吳亦凡本人即如此。作品“人格化”就是音樂創作的極致境界,這境界脫離了為了彰顯技術而動用技術的初級階層,達到將技術融入到歌手“人格”的效果,這就是為什麼即便《Like That》動用諸多國際化技術元素,但最終成品依然是最吳亦凡的味道。

見歌如見人,這就是所謂的“辨識度”。

吳亦凡的《Like That》,是立足國際的自主創作

籠統劃分,達成作品“人格化”,吳亦凡進行了兩步操作。首先,立足國際。其次,自主創作。

立足國際充分保證了作品的前端性定位以及精緻化質量。風格方面,《Like That》裡國際化成分主要包括Mumble Rap以及Alternative R&B。這兩者正是當下歐美樂壇最為火熱的類型,代表著流行音樂發展的前端、未來。

當然,需要講明的是,吳亦凡並非單純為追逐國際潮流。選擇以上風格元素,除卻是基於歌曲氣質的具體選擇,更是作為音樂人在創作態度方面的定位。

Mumble Rap,直譯為“模糊說唱”,又被稱作EDM Rap或者Melodic Rap,屬於說唱領域的新品種。區別於傳統Rap追求快速爆裂的說唱輸出,Mumble Rap關注的是慢下來,甚至是停下來的輸出。命名為“模糊”,並非完全是因為歌手吐字不清,這強調的是其實歌曲整體模糊朦朧的氛圍。Alternative R&B,另名PBR&B或者Experimental R&B,算作對於傳統R&B的改造發展。這種風格通常會引入諸如EDM、Hip-hop等元素,由此在保持傳統R&B靈性氣質基礎上突顯出實驗性以及先鋒性,具體可以見Frank Ocean以及The Weeknd等代表人物的作品。

解讀完以上內容,《Like That》選擇Mumble Rap以及Alternative R&B的原因就已經足夠明確。

歌曲氣質方面,是因為這兩種風格能夠適配整體鬆弛自由慢板的氛圍。追求心愛女孩的甜蜜以及浸入夏日時節的舒適,這些氛圍由這兩種風格來詮釋最為合適。談到“氛圍”,這首歌曲最終效果層面其實還具備“氛圍音樂”(Ambient Music)的元素,即,《Like That》最終輸出的並非某種特定的音樂風格,而更多是抽象的氛圍、感覺。談到《Like That》,就能想到夏日、沙灘、清風、戀愛此類氛圍。從創作角度來講,吳亦凡的氛圍化處理促使歌曲更加容易被感知,甚至是被銘記。《Like That》順利打通從上佳“耳緣”深化到深刻“記憶”的通道。

吳亦凡的《Like That》,是立足國際的自主創作

創作態度方面,吳亦凡的實際意圖通過這首歌曲傳達出“慢”的意義。區別於市面上諸多追求高調以及強勢的流行歌曲,《Like That》低調並且剋制,有種在群體匆忙中保持獨醒的態度,這,正符合吳亦凡慣性,始終在跟國際接軌過程中保持獨立思考力。“慢”的意義在於,慢下來就可以認真享受追求心愛女神的時光。慢下來就可以體味夏日清風的美妙。慢下來就可以發現過往因為步伐過快而錯過的風景。從這個角度來講,《Like That》就不止是一首情歌,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此處,吳亦凡呈現出Mumble Rap的精神內核,即以“慢”對抗“快”,在碎片化的時代,追求自我完整。

僅是完成以上國際化的處理,《Like That》就已經足夠優質。而吳亦凡選擇更進階,在國際化過程裡進行自主創作,打造清晰辨識度。

自主創作保證《Like That》只能專屬於吳亦凡出品。歌曲裡,對於諸多國際化元素都進行自主內化,Mumble Rap方面,汲取的是人聲樂器化的精髓,這種風格所倡導的是人聲成為音樂本身,即,強調樂器屬性。由此,運用到歌曲裡,人聲並非單獨存在,而是配合音樂,有機構建成整體。在處理時,吳亦凡具體的自主調整包括,首先,保存Mumble Rap裡模糊朦朧的人聲演唱,但將歐美風格里的根源跟街道感轉換成相對清新柔和的效果,由此增強人聲音色中的溫度感,配搭吳亦凡本就頗具辨識度的氣泡音色,《Like That》整體展現出浪漫香氣。其次,在人聲樂器化的程度上,吳亦凡的處理明顯更深層。《Like That》裡,以聲壓以及寬度處理來判斷,人聲都並沒有處於主導部分,甚至,有些段落人聲成為背景,由此跟同曲其它聲效構成平行結構,最終人聲跟諸如鼓機以及Auto-tune等元素處於Call and Response的平衡狀態裡,即,呼應以及配合。如此安排促使人聲成為音樂的有機組成,甚至可以說是無縫貼合在旋律線上,無法隔離篩選,和諧有序地融入。這種創作選擇,可謂高級。

吳亦凡的《Like That》,是立足國際的自主創作

在自主創作過程裡,吳亦凡持續進行風格化打造,此處我集中關注到兩點,詞曲創作的精緻及運用Auto-tune聲效時的彈性。

從創作範式層面來講,《Like That》頗具R&B走向,但在具體詞曲創作方面,吳亦凡掌握的是相對中式的方式,整首歌曲的旋律線是架構在流行框架中的“童謠”。這講的是,《Like That》是標準的流行歌曲,具備最標準的流行段落設置,以記憶點深刻的Hook為突顯點。同時,《Like That》的旋律跟歌詞也是很“童謠”式的處理,易入耳易入心,符合大眾傳播的慣性。這種創作取向展示出吳亦凡在創作方面對於流行要義的深刻理解,對於他而言,創作就是用最精煉的內容來表達最直接的感覺。而精煉跟直接也逐漸成為吳亦凡的自主風格,仔細盤點過往作品,這種傾向就足夠清晰。

吳亦凡的《Like That》,是立足國際的自主創作

關於Auto-tune的運用。起初,在吳亦凡的作品裡這種方式受到某些質疑,但逐漸,Auto-tune已然成為其創作以及表達手段裡重要的構成。在我看來,吳亦凡並不是將Auto-tune定位於“技術”,而是“表達的延伸”。所以其中邏輯是,Auto-tune的存在是為更好呈現他的創作意圖。這點在《Like That》裡尤其明顯。

基於人聲樂器化的思路,整首歌曲裡,吳亦凡的真聲跟Auto-tune效果音處於交互動態發展的狀態。某些需要強調修飾的細節處會加強Auto-tune聲效,而某些需要傳達真切情感因子的部分,真聲就此正式接管。由此,在歌曲裡出現人聲動態的效果,亦真亦幻,高低起伏,層次感以及發展感悉數突顯。這種處理同屬於吳亦凡的自主創作,區別於傳統中單純將人聲經由Auto-tune處理後刻板呈現,他在《Like That》裡的安排更具邏輯自洽性以及藝術表達必要性。

所以,按照吳亦凡的創作邏輯,Auto-tune這種冷技術具備“人格化”的特質,直觀聽感層面,《Like That》裡的聲效悅耳並且有溫度。

僅僅只在《Like That》裡就足夠感受到吳亦凡在音樂創作方面的全新發展,我個人的判斷,《Like That》還只是開始,在接下來陸續推出的作品裡,吳亦凡立足國際的自主創作必定呈現出更加鮮活的“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