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新闻价值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流变

参考思路

传统媒体由于受行政审批、采编播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会在时间上有所延迟,稍有不慎可能错过舆论引导的最佳时间。但在互联网环境下,新闻的生产已不再专属于专业媒介机构,而是存在用户生产内容(UGC)、专业生产内容(PGC)及职业生产内容(OGC)等三种生产方式,这不仅克服了传统媒介在时间上的弊端,还促使信息发布从“及时性”转变成“即时性”。

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新闻以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而不再以新闻文本与故事或新闻机构与人员为导向来规划新闻生产,这意味着媒介在时间战略上终于可以有能力真正听命于受众的“安排”,实现以时间战略实现了空间战略。但不可避免地也会带来为追求时间而陷入假新闻、碎片化传播的怪圈,进而削弱受众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互联网环境下的网民素养以感性认知为主。

二、显要性向实用性的转变由于传统媒介资源的稀缺性,多元化的传播情景难以做到老少皆欢,而在互联网环境下,由于媒介技术能力的支持,互联网的分众能力,使得受众可以根据自己阅读需求去寻找他们的所需要的频道、新闻栏目或者信息,就像在经济学领域里所发生的从生产者导向转化为消费者导向的发展潮流一样,媒介所发布的新闻有任何一点旨趣上的变化都是由受众市场引起的。

没有受众的使用与满足,媒介的信息也就丧失其生产的意义。2012年,张一鸣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创建《今日头条》,它根据受众的使用偏好,推荐有价值、个性化,属于他们个人的今日头条使得媒介内容从粗约式发展走向了集约式生产。在互联网环境下,这种多元化的格局将会保持下去,并且以一种看得见的调节方式,来使得新闻逐步地在终极用户那里得到和谐和统一,并且自发地产生某种新的秩序。这就是我们所要论述的有关传统新闻价值观中的“显著性”的价值元素已向“实用性”方向发生偏移。

三、接近性向亲近性转变接近性包括两个方面,即地理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接近。地理上的接近指的是读者首先要知道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因为本地发生的事情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生活的质量。相比较而言,报纸发行的范围内发生的事情,要比外地发生的,性质相似的事情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心理上的接近,有些事情虽然发生在远方,但由于经济、文化、人事等原因的影响,而容易引起受众感情上、心理上的共鸣,实现“天涯若比邻”的感觉。但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关注的重点由新闻本身转向更多地关注新闻中信息与人的关系,即亲近性的强调。

这主要体现在:首先,技术特征使得媒介新闻可以支持个性化订阅、栏目的互动化以及更强的参与性,以促使每一个受众都能够主动地寻求与自己的心理相接近的新闻。同时,他们自己还能够做到使用交互手段使心理距离更加趋近于零。这实际上是在把过去传统媒介甚至不敢想象能达到的生产目的,在一举手间得以实现。其次,由于互联网的超链接功能能将任何一条新闻和其他相关新闻相互联系起来,使得新闻的在地化传播或者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关联变得更加容易。

最后,在BBS、新闻组等媒介信息(泛意义上的新闻文本)服务项目中,人们可以参与生产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新闻,因此在这种样式当中,新闻的拉近性,最大限度地表现为与每一个对象的零心理距离的亲近性。

于是,传统意义上的趣味导向发生了“名存死亡”的变化,由内容新鲜奇特、饶有趣味,表达方式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而走向煽情性、媚俗性。互联网环境下,受众的阅读方式由深阅读转向浅阅读,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让某类新闻得到受众的关注,进而产生眼球经济,这就需要在新闻上进行媚俗化和煽情化处理。

新闻媚俗化的体现在选材和言语两方面。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牢牢抓住年轻受众猎奇的心理,将新闻题材或言语进行新奇的处理,使得新闻的内容和形式娱乐化、消遣化,而这些加工过的新闻在很多细节上往往是失真的,其言语甚至带有嘲笑弱者、消解严肃场景的特效。新闻标题的煽情化倾向除了标题的使用,还有新闻内容的暴力、犯罪、冲突、灾害、星腥性等倾向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