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的痛:從馬關戰爭到馬關條約


這是李鴻章的字,掛在馬關的春帆樓。作為當時清朝最有眼光的人,他一定知道,日本將議和地點放在馬關,乃是“別有用心”。為何這樣講呢?

這裡是馬關的一個海灣,誠如李鴻章所寫,有山有海,風景秀麗。然而,就在馬關條約簽訂前30年,英美法荷四國聯合艦隊將馬關所在的長州藩胖揍了一頓。他們為何會打起來?

原因就在,長州藩乃是尊王攘夷急先鋒,他們不滿幕府屈服於列強,於1863年起,向美國、法國、荷蘭的商船和戰艦開炮,且封鎖馬關海峽。列強不爽,派了17艘戰艦前來挑釁。長州藩在日本,乃是強藩,很早就引進了西方技術,但他們的腦袋,還日本腦袋。兩天之內,他們的日本腦袋就被打開了花,迅速投降,史稱馬關戰爭。對於日本而言,這裡可以說是一個屈辱的地方。所以,戰勝清朝之後,在馬關簽約,就有揚眉吐氣的意味。


搞笑的是,被揍了一頓的長州藩,飛快放棄了攘夷立場,轉而與列強合作,走在倒幕最前列。後來的明治維新,就是長州那批人主導的。宗澤亞在《明治維新的國度》裡引用學者的話說,明治維新的成功,在某種意義上,是以庶民利益的犧牲為代價實現的。這是當年的日本小孩,還有他們家的茅草屋。明治維新後的東京,到處都有貧民窟。被從土地上剝離的農民,從事著最底層的工作。然而,為何明治維新成功了?

若比較當時的清朝與日本,在器物層面,是類似的。大家都有火車,都有造船廠,都有新大學……但有一樣,卻是日本有而清朝沒有的。

宗澤亞寫到,明治維新的日本接受了西方的國民的理念,國家的人民從愚昧狹隘的個人意識,一舉躍進到國家觀的高度。“國民”的思想,超越了“人民”“臣民”的概念,“民”脫胎成為國家為我、我為國家的近代國家主義。而這在當時的清朝,顯然是不可能的。慈禧太后等愛新覺羅的皇族們接受這一套,還得到被打了一頓又一頓,牙齒都快打沒了的1905年。只是,歷史已不會給出洋考察的五大臣機會了……


從1864年的馬關戰爭到1894年的甲午戰爭,30年間,清朝與日本都在追趕著當時的世界。一邊是中體西用,一邊是學了西方制度一點皮毛,但結果竟是如此不同。

取得了第一張河豚料理許可證的春帆樓,在當年的日本,其實就是一個吃飯住宿的地方,卻因李鴻章的到來,暴得大名,成為了史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