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神人,把武穴轉了個遍,寫下這篇文章……

一位神人,把武穴轉了個遍,寫下這篇文章……

一位神人,把武穴轉了個遍,寫下這篇文章……

《山河風貌秀廣濟》

作者 朱澤民

廣濟地形大致為半丘陵、半平原。地勢北高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地區,山巒起伏,系大別山餘脈的低山區。中西部地區,丘陵廣佈。東南部是湖區和長江沖積形平原。

廣濟處在神奇的北緯30度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受冷熱空氣交替影響,溫暖溼潤、雨量充沛,適合各種農作物和樹木花草生長。昔日的廣濟丘陵山區,參天古木密佈,遮天蔽日。竹海花藤,竟相妝點。獐麂麋鹿,林中穿行,山雞野兔,嬉戲林間。鳥語花香,四季皆現。南部湖區潯陽沼澤、北江故道,蘆葦叢中,大雁翻飛;蓮藕荷塘,映日溢紅。如鏡湖面,漁帆點點;陸地平原,漁農炊煙。在歷史演變中,廣濟山河舊貌不斷變遷,日新月異。今筆者就自己的見聞及瞭解的知識,作簡略介紹。

廣濟的山,金戈鐵馬禪意綿綿。縣治梅川的黃鵠山,又稱玉枕山,黃鵠仙鶴,低空盤旋。山前縣衙廂房,誕生了世界級歷史人物禪宗四祖司馬道信,衙前井水甘甜不涸,曾浴香孩四祖,是謂“浴佛井”,至今有“天下第一佛井”美稱。縣北白石山,以蘊藏白石(石英石)而得名,海拔97.1米,為縣治梅川北面屏嶂,是軍事要地。山上白石在陽光照射下,宛如瑤臺,是故為廣濟十景之一——白石堆瑤。昔曾有士子賦詩讚之曰:白石山頭雪,橫崗嶺上雲。嶂開知地險,水折識河分。短髮風前數,狂歌醉後聞。行行天欲暮,日色已微曛。縣東靈山寨,清同治年間築山寨。古名靈山,慧日白雲雙峰疊起,最高點海拔340.5米。舊傳三十六寺廟共靈山。“靈山浮渡”,為梅川八景之一,歷代名人常來此遊覽、賦詩、寫遊記予以讚美。乾隆版廣濟縣誌舒芝生《遊靈山記》載;“有大石橫亙其上,溪水洞其腹而出,為浮渡石;石上平衍,可以流觴者,為曝月臺”。前朝碩儒金德嘉詩云:“怪石宮泉作水楹,濫泉脈脈沃泉鳴。山靈餉客惟天籟,谷口何人嘯一聲?”治西觀山寨,因山南觀音庵而得名。東西走向,主峰海拔194.4米,東西2.4公里,南北1.2公里。山麓有南、北兩泉,泉水經年不涸,甜潤可口,蘊藏有大量的大理石,白雲石。治西南雨山寨,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2公里,主峰海拔138.5米。天欲雨則該山先雲,故名“雨山”。清代以土築城以石徹寨,後更名“雨山寨”。山上土城遺蹟昭然,古時山上建有大王廟,今更名為時雨寺。與雨山寨西北相對的仙姑山,主峰海拔91.5米,南北走向。山上有仙姑廟,相傳為聖母仙姑修行於此,故名。從仙姑山沿梅(川)馬(口)公路南行20公里,有山聳然挺拔,海拔116米山上有巨石直立,如門,站在山頂俯視四方,故名四望山。1938年,中國軍隊第26軍(軍長蕭之楚)第32師(師長王修身)阻擊由北向南開進的侵華日軍,與日寇血戰數日,犧牲將士千餘人。戰後,當地民眾自發捐資為英勇犧牲將士立碑。

一位神人,把武穴轉了個遍,寫下這篇文章……

越四望山,沿梅馬公路南行十餘華里,來到松山口。“松”,廣濟方言讀“崇”故今人呼“松山”為“崇山”,是為同音之故。崇山分東南和西北兩個走向,面積2.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45米。與西北之竹影山、瓜籽山、潘家山、蘇家山、東南之大面山、牛頭山、陶文寨、尖山兒、雞公山、石龍山、炭山衝、笑天螺等山組成一由北向南的天然屏嶂。崇山口,是縣治梅川至田鎮、富池、興國洲的必經之“口”,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大革命時期,這裡是紅色革命根據地,“三十里楊門七十里衝,一百零八個山頭處處有紅軍”,就是記載當時此地的革命形勢。

1938年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第二軍第9師(師長鄭作民)、第86軍(軍長何知重)第103師(師長何紹周)在此佈置重兵,抵禦阻擊陸路由此向南推進和水路由東向西推進的侵華日軍,誓死保衛田家鎮要塞。雙方軍隊在這一帶山區拉鋸戰半月之久,遺屍數千具,白骨累累,當地民眾先後在竹影山、崇山口、雙泉寺建白骨塔數座,以紀念為捍衛民族尊嚴而犧牲的英雄將士。之後,這裡是蘄廣邊縣抗日民主政府的根據地,李先念、張體學、劉西堯、趙辛初、陳少敏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在這個地區戰鬥過。崇山以東有避難衝,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曾避難於此。衝裡建有劉秀廟,至今煙火不斷。

穿過崇山口繼續南行,越過走馬墩,鐵爐山,石滾嶺、北山、和尚山、大公山、駱駝山、石榴花山、仰天窩山脈,牛角寨、象山、湖沿山、鴨掌山,劉主山橫亙於眼前。劉主山,亦名劉秀峰,相傳劉邦徵英布兵敗中流矢負傷避難於此,後得土人相助,得勝還朝,故此山名為劉主山(另有一說為東漢主劉秀曾於此山避難故名)。

自劉主山穿過湖橋大峰尖,越過馬口湖汊,便來到了黃家山。沿江東下並矗立於長江北岸的有仰天窩、雷打石、牛頭山、馬鞍山、公獅子山、母獅子山、水牛背、八峰山、鳳凰山。鳳凰山西坡有靈泉洞。

據弘治《黃州府志》記載:“石洞靈泉,在廣濟縣西南六十里,巖有穴,高廣三丈餘,中有洞,深二十里。內有石床、石枕、皆仙蹟,有靈泉龍祠。”清人有詩讚曰:“林外仙源何處尋,白雲長鎖洞門深。石床溼潤忘寒暑,地脈流通自古今。一曲宮商天籟響,五更風雨石龍吟。棄閒記得來遊日,笑滌煩囂一解襟。”筆者數次進洞探訪,洞內確有小溪長流,無法究其源。

鳳凰山南有義台山,大德禪師詹祖曾在此建道場,宣揚佛法,圓寂於此,鄉人以香泥塗塑其身,建寺祀焉。逝時遺詩一首:“飛錫江邊六六春,修行辨道任天真。塵緣了卻更何事,萬里乾坤自在身。”詹祖曾先後在馬口湖濱鹽井寺(亦名鹽禪寺),四望劉壽村的雙泉寺修靜,並在雙泉寺留下了一袈裟蓋十石零八斗,建寺四十八間的美妙傳說。

一位神人,把武穴轉了個遍,寫下這篇文章……

自馬口湖往東,徑牛肝磯、八哥頭、和尚堖、烈馬山、磨盤山、老鼠山、圓椅山、馮家山、象山、後背山等山矗立於江邊,尤其是馮家山、象山與南岸的半壁山緊扼長江,枯水季節距江南一箭之遙。曾有人以小木船劃“十八槳”過河,可見江面之窄。稍北,陽城山脈玉屏山、十八疊、狐狸坡、大塘坳、東瓜崖、北台山、臘燭堖、雞屎尖、笠兒堖、黃牯堖、鳳爾山、大堖等山與江南半壁山一起,構成了天然要塞,緊扼此“喉”,上可阻川漢軍東下,下可攔吳越軍北上。歷史在此上演過吳楚爭雄、楚漢定鼎、聯吳破曹、太平軍鐵鎖橫江阻擊湘勇衛天京;蔣介石布重兵抗擊日寇、死守要塞,保衛大武漢;解放軍在此橫渡長江解放全中國等多部戰爭題材片。

這帶山溶洞頗多。其中比較有名一點的有雙善洞、靈仙洞、祖師洞、龔隆洞、仙人洞等,洞內鐘乳石各具形態,美不勝收。

再往東,豬頭殼、馬鞍山、仙姑山、蛤蟆山、細石磊、獅子山、戚家山、崔家山、朱家山、陳高山諸峰與對江的將軍山、苗母山構成了武穴要塞。其中仙姑山,相傳何、陳、許三女子於此修煉,得道成仙昇天。如今的仙姑山是4A旅遊風景區。崔家山,原名棲霞山。因崔姓祖先墓葬如此,故而今人稱之為崔家山。“棲霞落日”為民國中期的刊江八景之一,時人賦詩曰:“掛玉湖邊野草花,棲霞山上夕陽斜。白雲紅樹同相映,一曲長塘浸晚霞”。現該山上建有武穴市烈士陵園、武穴市革命歷史紀念館。革命烈士紀念碑矗立於山頂之上,供人們朝夕憑悼先烈!

出梅川南行有九龍城、豬頭殼、尖山、烏龜殼、大金堖、駱山堖、牛頭山、橫山壋諸峰,水匯大金水庫,構成了美麗的山水圖畫。白茅衝裡,唐時建有幽居寺,相傳系五祖大滿禪師為四祖道信卓錫所建,山頂有“湖”曰“天津湖”。後“幽居寺”更名為“櫻珠寺”,櫻珠寺改建為小學,小學撤遷,了無空空。

出梅川往東,石門山、財山堖、毛慄尖、王家寨、老鷹巖、田家寨、獅子山、大佛寨、龍神寨、磨兒寨諸山圍成一盆地,幹仕、王憲諸村處在盆地之中,諸水匯入仙人壩水庫。觀音寨,座落在仙人壩水庫南部邊緣,山形似蓮花,山凹原有一廟,猶如觀音坐蓮,山頂築有城牆,建有石寨,故名觀音寨。1929年,中共廣濟縣第一支革命武裝觀音寨游擊隊,便是誕生於此。出幹仕龜山,沿梅(川)黃(梅)線東行,右有鳳凰寨,左有龍頭寨。龍頭寨,山形象龍,其主峰如龍首昂起,而兩石兀立如角,石下有泉,俗呼龍眼,山頂有寨,故名龍頭寨。1938年農曆七月初七日上午九時,廣濟軍民抗擊日寇的第一槍在龍頭寨打響。駐守在龍頭寨上國民政府第84軍188師一個連的守軍與侵華日軍清水聯隊激戰,全連將士無一生還。後雙方在此地仗越打越大,中日軍隊雙方傷亡慘重,有效地遲滯了侵華日軍的進攻時間。

從梅川西行有兔兒山、大林山、銅鼓寨、馬鞍山、伍大堖、老鷹堖、四顧坪、龍頂寨、洪武堖諸山,這些山構成了生產力低下時代皖北至武漢的唯一陸路通道,形成了兵家必爭之地。相傳朱元璋與陳友諒爭霸天下,朱元璋親自立於主峰督戰,後人稱呼此山為洪武堖。四顧坪,因山挺然獨立,山頂平坦,可以環顧四周而名之。顧與股音近,所以又稱四股坪。龍頂寨,高於周圍群山,故稱龍頂,又因清代以石砌寨得名,石城遺址尚存。龍頂寨北與掛膀山相連,為廣濟、蘄春兩縣界山,自古就有“一山掛蘄廣”之說。

太平山,縣東南60裡左右(現蘭傑垸附近)有山叫太平山,傍有煉丹丘,相傳晉代雁門慧遠大師曾卓錫於此,後入廬山,去時笑露黃牙,因名該寺為黃牙寺,系廣濟縣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寺廟。時過境遷,此處太平山不復名矣。今之太平山,位於廣濟東偏北20多公里的向宕村,為蘄(春)黃(梅)廣(濟)三縣界山,立有界碑,古名東衝山。清末民初,戰禍連連,周圍民眾來此避難,太平無事,故又稱太平山(包含南山寨、五峰山、遊鴻山、明水山、卓木山等眾山峰)。民國時期,這裡被劃屬為太平鄉十八保,故很多中共黨史書籍資料上稱此地為太平十八保。乾隆辛未版《廣濟縣誌》載“東衝山、縣東三十里,重巒疊翠,冬春積雪不消。”故東沖積雪被稱為廣濟十景之一。昔劉養微詩讚“東沖積雪”曰:“問汛東樵子,經過門限山。暖煙茅屋裡,風雪竹林灣。水碓舂粳稻,溪魚煮石斑。鄰翁頗相識,雞黍數追攀。”而明代泰和人羅絢則贊梅川八景之一的“東衝晴嵐”雲:翹首東衝曙色凝,浮嵐萬丈接表冥。層層蒼翠依辰域,煜煜光華映縣庭。久爛深巖樵子斧,尚殘空洞道人經。何時得遂登臨興,直上高巔手摘星。該山東西走向,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2公里,竹樹林海,風景幽美。有云瀑奇觀、一尖茶場和鮑照讀書檯。主峰一尖1063米,為全縣最高點。五峰山有梵光石,如水晶色,峰巒秀絕。卓木山,山頂似尖刀,相傳清代山上廟宇有一方丈名卓木,號稱卓木寨王。遊鴻堖上清代所建石寨門牆保存完好,皚皚瑞雪時,清吉寺旁數百年的古梅盛放,傲視群峰。

一位神人,把武穴轉了個遍,寫下這篇文章……

橫崗山是縣境北部沿界線。東連一尖,西連層峰山、展旗寨、茨寨諸峰。東西走向,南北長7公里,東西寬6公里,面積約42平方公里,海拔815米。山上有林隱寺、雲蓋寺(蘄春)、真武殿、聖母殿、準提殿、地藏殿、玉皇殿、財神殿、大雄寶殿等大小殿24個,“橫崗聳翠”為廣濟十景之一。胡醇賦《橫崗聳翠》詩曰:“拔地起芙蓉,乾坤間氣鍾。鯨聲生絕壑,鳥道入寒松。飛瀑懸千仞,浮雲渺萬重。始知荊楚大,不獨祝融峰”。明代則將《橫崗霽雪》列為梅川八景之一。有詩讚曰:“嵯峨山勢插雲煙,頓積瓊華一色天。千仞層巒瓊玉裹,半空老樹爛銀纏。萬方總在昇平日,三白先呈大有年。芹泮幾人勤學子,分光夜半照殘篇。”久雨初晴或暴雨突停之時,站在山巔之上,但見雲捲雲舒,變幻莫測,氣象萬千。投身其中,閉目靜慮,思道問禪,飄飄然宛若天仙。

廣濟的水,柔腸百結,珠蚌相聯。縣內地表水網密佈,長江自西向東流經廣濟西南部和南部邊緣。全縣流域面積主屬長江下游幹流區華陽河水系,源出北部低山和中部丘陵的梅川、荊竹、大金、戴文義、鐵石等河注入武山湖、黃泥湖、太白湖彙集東流入華陽河。其次屬長江中游幹流區蘄水河系。源出西北丘陵的松陽、慄木、百園等河,向西注入蘄春赤東湖。此外還有流入馬口湖的水系。

廣濟的河,有外江內河之分。長江(廣濟段)由五里港入境,東南流經馬口、田家鎮、盤塘轉正東流經武穴、龍坪、又東分兩支,于徐家窯出境至黃梅,整個河段北岸長47公里。盤塘以上丘陵起伏,綿亙多山,河床穩定,河道窄而深,江面寬650-800米之間,水深50餘米,牛肝磯最深處達100餘米,江水流路曲折,水勢奔放。盤塘以下為平川,江面較寬,至龍坪新洲上最寬處4000餘米。從1951年至1987年長江武穴水文站資料記載,長江廣濟段每年高水位期是7、8月,低水位期為1、2月。歷年平均水位14.14米,常年最高水位為17.46-23.14米之間,常年流經武穴的平均水量為7275億立方米,含沙量為0.22-0.86kg/m³。

內河,流經廣濟域內的河流有11條。

梅川河,縱貫縣境中部,是境內第一大河。自橫崗山西南發源,南流經塔水橋、樂斯橋、也字咀入武山湖,長29公里,流域面積227平方公里。上游行徑山地,河床寬20-30米,中游行徑丘陵,河床寬40米左右,下游行徑河分平原,河床寬60-100米。河床大部分是沙礫,雨季一般水深為1-2米,往昔每遇山洪暴發,河堤潰決成災,1958年在上游雙河口處建成梅川水庫,1974年冬至次年春進行直線改道,護坡防塌,修閘蓄水,現河床寬12-30米,深2-3米。

荊竹河,縱貫縣境東部。自太平山南麓發源,南偏東流,長25公里,流域面積176平方公里。建國前常隨流經不同地段易名。上游流經向宕段叫向宕河,流經上汪宕段為汪宕河,流經車坊鋪段為車坊河,流經荊竹鋪為荊竹河。東衝諸水至明水山,懸崖飛瀑直下,入明水峽,稱明水河,經王衝入荊竹河。中游流經徐家壪叫徐家河,下游為團山河,再經蘭傑至劉六西入太白湖。建國後以荊竹河命名。荊竹以上,河床是岩石,以下河床是砂礫,原河床30-80米寬,雨季水深1-2米,枯季常斷流。中下游河谷寬,河床淺,汛期山洪暴發,河壩常被沖毀,極易發生水災。1956年冬,由人工開挖團山區新河道,經鄭公塔毛家嘴入桃樹湖。1959年又在荊竹鋪下側築成攔水大壩,建成荊竹水庫。1972年冬對水庫以下河道進行截彎取直,現河床寬20-30米,深3米,實現洪水能洩,乾旱能灌。

大金河,流貫梅川河以東地區。自慄山發源,南流經胡立、楊鋪、大金鋪至鳳尾頭入武山湖,長20公里,流域面積84平方公里。胡立以上河床是岩石,以下是砂礫,寬度40-60米,雨季水深1-2米,枯季有時斷流。1966年在大金鋪上首建成大金水庫。1975年河道截彎取直,河床寬20-25米,實現了排灌兩便。

戴文義河,流經縣境東部荊竹河以西地區。自王家寨發源,流域面積6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花橋和餘壎的西南部。建國前常以不同地段易名。南流經幹仕段為幹仕河,流經龍神寨段為駱家河,流經戴文義段為戴文義河,再流經花橋到劉家咀入赤磯湖,長15公里,建國後定名為戴文義河。河床大部分為砂礫,原寬15-20米,雨季水深1.5-2米,枯季時斷流。1959年在戴文義上首建成仙人壩水庫。1970冬進行直線改道,護坡防塌,修閘蓄水。現河床寬8-16米,實現了排灌兩便。

松陽河,原名觀山河。上流二源:北支自展旗寨發源,東支自嶽山發源,在松陽匯合,西南流經觀山北麓至上郝村龔家壪,樊家壪,連蘄春縣境關沙河,入赤東湖,境內長12公里。

鐵石河,上流二源,北支自七里衝發源,西支自潘家山發源,在鐵石墩匯合,東南流至德里橋入武山湖,長14公里。

百園河,發源於峰口山。西流至鋪爾咀經蘄春境入赤東湖,境內長8公里。

袁家衝河。自辛寨發源,東南流往縣境與黃梅交界處,至龍頭寨入黃梅,境內長10公里。

慄木橋河。上流二源,北支觀山寨發源,南支雨山寨發源,在柯林橋匯合,西流經慄木橋至鼓山處入蘄春赤東湖,境內長8公里。

袁鬱河。上流二源,東支雨山寨南麓發源,南支四望山發源,在裡半五上首匯合,于田下莊處入蘄春赤東湖,境內長6公里。

螞蟻河,自王家窪發源,東南流至王家壪處入黃梅境內長6公里。

一位神人,把武穴轉了個遍,寫下這篇文章……

西港,系武穴刊水故道,自武穴港嘴上經月塘新橋、大橋邊、朱木橋至郭任十六,通橋邊湖,至石滾橋入黃泥湖,明永樂二年始築青林堤後,港道與長江隔斷,光緒二十七年疏浚,可通航幾十噸級帆船。1984年改為直入武山湖,可通50噸機帆船。

廣濟湖泊。廣濟東南部禹貢時期為北江故道,後為潯陽沼澤地。歷史上曾經是湖泊星羅棋佈。建國初,面積在0.1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湖泊有33個,總面積95.98平方公里。此後由於圍湖造田,有30個湖泊已經消失。現今只剩下武山湖、馬口湖以及與黃梅共享的太白湖,面積37.25平方公里。

太白湖,位於縣境東南部黃廣交界處,收受全縣大部分湖泊及河港來水,匯入黃梅龍感湖流向華陽河水系入長江。全湖原有水面69.33平方公里,常常是驚濤拍岸,大浪滔天。舊有“太白湖的浪,朱闢虞的狀”之說,是縣內通黃梅的內湖主通道。建國後,經過圍墾,現有水面42.57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2米,正常水位水深1.2米,汛期最大水深4.5米。

武山湖(包括楊林汊),古名青林湖。因湖西青林山(今程家林處)而得名,後以湖中有午山(亦名武山)而改名武山湖。位於縣境南部,收受梅川、大金、鐵石等河來水及黃泥湖截流港來水,經豐收大港流入太白湖。原有水面20.6平方公里,現有15.42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3.2米,正常水位水深1.2米,汛期最大水深3.7米,四季通航,因水產豐富,有金湖之稱。

馬口湖,位於縣境西南部與蘄春交界處。因入江口在馬山西麓,故而稱為馬口湖。收受蘄春境朱家湖來水和湖圍各港來水,由馬口閘入長江,原有水面8.16平方公里,現有水面3.95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4.2米,正常水位水深1.5米,汛期最大水深3.89米,水產豐富,以鯿魚、螃蟹著名。

建國後已經從廣濟縣域消失了的0.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32個:

1、大法寺、武穴、刊江之間的黃泥湖,水面9.52平方公里;

2、石佛寺與龍坪之間的萬丈湖,水面5.83平方公里;

3、石佛寺與花橋之間的城塘湖,水面5.57平方公里;

4、宋巷、官橋之間的連城湖,水面2.64平方公里;

5、雞公嶺、官橋、宋港之間的廣野(又叫廣佑)湖,水面2.2平方公里;

6、農場王勝祖以南的少湖,水面6平方公里;

7、王勝祖附近的餘家湖,水面0.68平方公里;

8、羅城潘家壪右前首的稻場湖,水面0.14平方公里;

9、萬丈湖農場的西湖,水面0.18平方公里;

10、羅城李家壪南邊的東湖,水面0.1平方公里;

11、羅城黑凹壪門首的赤磯湖,水面0.97平方公里;

12、羅城潘家咀門首的小溝湖,水面0.54平方公里;

13、宋巷伊家橋西邊的遊家湖,水面0.12平方公里;

14、鄭公塔劉柏壪上首的大茶湖,水面0.1平方公里;

15、宋巷董家山之間的伍家湖,水面0.17平方公里;

16、龍坪東北邊的王陳龍湖,水面0.11平方公里;

17、陳德榮東南邊的柳綠湖,水面0.17平方公里;

18、郭任十六壪西邊的橋邊湖,水面0.33平方公里;

19、陳高山南邊的洋牌湖,水面0.1平方公里;

20、崔家山西邊的掛玉湖,水面0.27平方公里;

21、盤塘周家山南邊的牧馬湖,水面0.32平方公里;

22、田家鎮東邊的洪(紅)陽湖,水面0.13平方公里;

23、田家鎮上郭壪西邊的琵琶湖,水面0.17平方公里;

24、鑄錢爐北邊的陶家港湖,水面0.1平方公里;

25、田家鎮六爺廟東邊的五里湖,水面0.1平方公里;

26、田家鎮涼篷壪門首的涼篷湖,水面0.39平方公里;

27、龍坪新洲上的王嚴二湖,水面0.39平方公里;

28、新洲上的姜家湖,水面0.11平方公里;

29、新洲上的黃家湖,水面0.1平方公里;

30、新洲上的周家湖,水面0.1平方公里;

31、梅川馬壠壪西邊的馬壠湖,水面0.3平方公里;

32、四望慄木花園壪西北面的慄木湖,水面0.3平方公里左右。

近些年來,加強水生態建設,部分湖泊重新蓄水煥發生機,田鎮五里湖、石佛寺楊林杈湖、城區月塘湖與武山湖、馬口湖、太白湖列入湖北省湖泊保護名錄,予以保護,羅城黑凹壪門前的赤磯湖、陳德榮村東邊的柳綠湖水面亦有較大恢復。

湖泊被圍墾成糧田的同時,廣濟縣人民政府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大搞蓄水排灌工程建設,修建了庫容1000萬至1億立方米的中型水庫4座,即梅川水庫、荊竹水庫、仙人壩水庫、大金水庫。庫容為300萬至1000萬立方米的小型水庫6座,即:松陽水庫(三八水庫)、百園水庫、象山水庫、張百可水庫、酒坡水庫、彭河水庫。庫容量在300萬立方米以下的小(一)型水庫14座:田沖水庫、石船水庫、桐山水庫、龍門沖水庫、崇山水庫、郭家沖水庫、蔡凹水庫、大堖水庫、陳山水庫等。庫容量在100萬立方以下的小(二)型水庫78座,其中梅川區23座,四望區17座,餘壎區14座。大大提高了蓄洪抗旱能力。

廣濟津樑。清代民國時期,外江內湖水運是廣濟縣內交通運輸的主體,所以廣濟津樑發達。建國前廣濟縣內湖航道簡易泊位塘口有武穴大橋邊、陸政倉頭埠、梅川四望慄木橋、太白湖童司牌等11處,建國後剩下5處,外江渡口7處,內湖水庫渡口31處。它們是:荊竹水庫的荊竹渡,梅川水庫的綠林渡,仙人壩水庫的株樹山渡、郭家埂渡,武山湖的程家林渡、馮秀渡,官橋大港的楊民望渡、湖南畈渡、陳家埒渡、伊家橋渡、董家橋渡、劉常渡,百園水庫的百園渡,百米港的蔡西港渡、大金水庫的插箕壪渡。還有伊家渡達龍坪下街,鄧家渡達龍坪上街。建國初期,有六七隻兩、三噸位的機帆船行駛在武穴至倉頭埠航線,從事客貨混裝營運,沿途停靠朱木橋、團山橋、朱林嘴、也子嘴、倉頭埠等地。從1971年起,內湖航運公司以1艘26座機動船,行駛這條水運航線,專營旅客運輸。1977年增加25座機動客船1艘,1982年增加兩艘共80客位的鋼質駁船載客,上午從倉頭埠開至武穴,下午從武穴返回倉頭埠,日均客運量200人左右。

1973年10月,開闢官橋至童司牌客運航班,固定1艘有80管客位的機動客船從事客運,沿途停靠連城橋、王勝祖、城塘橋、萬丈閘、童司牌等碼頭,每天往返一次,日平均客運量約100人次。

橋樑。清代的驛道和主要行徑的橋樑有30多座。梅川至雙城驛道有仁壽橋、春風橋、荊竹橋、車坊橋、雙城橋。雙城橋為黃廣界橋。黃梅袁某捐資修建,知縣周某立碑旌表,劉若宰題辭曰:“佛國津樑”。至今,這裡仍是一處靚麗的景點。梅川至菩提壩驛道有流水橋,熊家橋、周源橋、慄木橋、江(崗)家橋。梅川至高山鋪驛道有滄浪橋、三里橋、松陽橋。梅川至武穴陸路有文家橋、五里橋、七里橋、女兒橋、塔水橋、樂斯橋、陶家塘橋、大金橋、官橋、鳳嘴港橋、朱慕橋,其中,女兒橋又叫楊林橋,始建於“紹聖二年”,並有石鐫嵌入橋墩。梅川至龍坪有農官橋、五里橋、大金橋、北塍塘橋。梅川至鄭公塔有花關橋。花關橋,簡稱花橋。相傳關索往襄樊救父經過此橋,以劍擊橋石,當地居民建祠祀關公和關索父子。這些橋大多是石墩木面橋。自民國以來,這些橋樑大都被改建,有的因改道而廢失。如武穴鎮至龍坪鎮的主要通道有一單孔石橋,名曰“景陽橋。”位於江家林林岡處。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十三年(1748)、二十三年(1758)兩次重修,全長25米,寬3.5米,橋孔直徑3.5米,全以青石砌成。道光二十八年(1848)、二十九年發大水,武穴江堤潰決,此橋被泥沙淹沒。1976年興修水利時被挖出,仍完好無損。民國時期修築公路3條。計有橋樑25座,其中廣武公路有官橋,李泗壋橋等16座橋;界井公路有松陽橋、海子地橋、下徐橋、蘆河橋、周芳遠橋等半永久式橋樑;當時,縣內最長的公路橋是官橋。明末清初,此處為武山湖出水口的白石墩渡口,清乾隆年間建成木橋,1928年修廣武公路時,建成石墩木面橋,分為南北二橋,全長90米,計有24個石墩。抗日戰爭時期,被國民黨潰軍燒燬。建國後至1987年,全縣有各型規格的橋樑71座,均為永久式橋樑,總長16377米。其中長度在20米以上的橋有23座。

驛道。明清時期,縣內設有驛站鋪遞,據同治壬申志載:境內舊有廣濟驛,驛地最初設在縣署東北,後遷至縣署左側,改名梅川驛。還有雙城驛,在縣治東60裡處,明洪武十五年(1392)建。兩驛均設驛丞,乾隆十九年(1754)總歸知縣兼理。丞署作為驛站行館。驛站之間設有鋪遞,急遞總鋪設在縣城西門外。總鋪至黃梅途中有萬車鋪、青蒿鋪、石龍鋪、雙城鋪、與黃梅大河鋪相接;總鋪至蘄州途中有許家鋪、周源鋪、楊林鋪,與蘄春菩提鋪相接,總鋪至漕河途中設有十里鋪、固城鋪、與蘄春高山鋪相接;全縣共計12鋪,鋪鋪之間相距大致10華里,形成較為完整的郵驛網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