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才发展报告2017》系列二:中美领军互联网人才新高地

《互联网人才发展报告2017》系列二:中美领军互联网人才新高地

第72期(总第198期)2017-12-26

一、高端人才竞争态势日趋极化

互联网人才具有重要性和紧缺性双重特征,谁抢占了人才高地,谁就能够掌握互联网领域发展的前沿方向。通过对全球近3000万相关行业人才的大数据进行文本挖掘发现,中美两国已经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格局中成为互联网人才最主要的聚集地,以中美为双核的互联网人才世界分布格局逐渐成型。

科学大家作为理论研究探索者,通过以互联网领域高被引科学家为衡量指标的分析发现,在全球3179位高被引科学家中,中国1022人,占全球的32%;美国591人,占全球的19%;排在第三位的英国146人,仅占全球的6%。通过对互联网领域以H指数为衡量指标的相关分析发现,全球互联网领域H指数前20位的科学家中(表1),来自中国机构9人。中国、美国已快速崛起为全球互联网领域的科学研究领跑者。

表1 互联网领域H指数前20位作者名单

《互联网人才发展报告2017》系列二:中美领军互联网人才新高地

领域专家作为技术研发开拓者,通过以互联网领域高强度专利发明人为衡量指标的分析发现,中国共有7479人,美国共有6581人,日本以612人位居第三。全球前20位的高强度专利发明人(表2),全部来自美国和中国,其中14人来自美国企业,高强度专利总数195件;6人来自中国企业,高强度专利总数106件。互联网领域人才聚集度最高的前20家机构多为中美两国企业(表3)。其中,中国8家、美国10家,但专利数量上中国仅为美国的一半(美国1160件,中国508件)。中国和美国在全球高强度专利发明人数量和高人才聚集度互联网机构上均占据绝对优势,但中国在高强度专利总数方面同美国尚存在较大差距。

表2 全球前20位互联网领域高强度专利发明人名单

《互联网人才发展报告2017》系列二:中美领军互联网人才新高地

表3 高强度专利发明人机构分布

《互联网人才发展报告2017》系列二:中美领军互联网人才新高地

战略名家作为思想引领先行者,通过以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家为衡量指标的分析发现,位列全球前20位企业战略名家中(表4),美国共有11人,位居第一,中国共有4人,位居第二。互联网领域相关行业已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家的平均年龄为53.3岁,他们正是伴随互联网一起成长、成才、成功的顶尖人物、价值典范和时代楷模。在这些蜚声全球的互联网领域战略名家中,有8人未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充分说明互联网是一个充满未知、颠覆旧知的非传统就业领域;从这些互联网顶级精英所从事的行业来看,其中17人与软件和服务业相关,3人与实体制造业相关,这也进一步表明以网络社交、软件、即时通信和搜索技术为代表的高附加值行业已逐步取代以硬件、设备为代表的传统行业,成为孕育战略影响潜力、行业竞争实力和财富聚集能力的互联网“人才金矿”。

表4 最具影响力互联网企业家排行榜TOP20

《互联网人才发展报告2017》系列二:中美领军互联网人才新高地

宣传杂家作为产业集聚推动者,在互联网领域最主要的代表群体里表现为网络社会组织。网络社会组织是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是民间力量参与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其形态包括基金会、协会、学会、促进会等各类社会团体,具有价值公益性和分布广泛性的特征,在各自领域内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行业资源。中国目前已拥有7.3亿网民,超过5亿的移动上网用户,正处在从互联网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的战略转型期。全国共有546家网络社会组织,他们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为参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网络安全生态以及营造健康网络舆论环境等方面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搭建了广阔发展平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宣传杂家逐步成为建立全球网络社会秩序、促进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推动网络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二、人才供需失衡成为关键瓶颈

2017年,美国互联网人才需求前八位的企业的人才总需求量约为53.4万人,而人才供应前八位的高校能够供应的毕业生人数仅约5.72万人,需求量是供应量的近10倍。中国互联网人才需求排前八位的企业总需求量约16.9万人,而人才供应前八位的高校能够供应的毕业生人数约1.49万人,也有10倍多的人才需求缺口。表5为中美两国互联网人才供需情况。

美国互联网人才池院校来源更为丰富,除相关领域的名校如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之外,学术实力和生源质量并不突出的大学也供应了大量的互联网人才;中国情况则与此不同,贡献互联网人才最多的大学几乎都是中国最优秀的大学。

分析发现,应充分利用好顶级大学培养出的互联网人才,推动顶级大学毕业生精英库为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红利,积极发现并培育能够带来革命性创新的互联网领袖人物。应鼓励不同层级的大学发挥人尽其用的优势,一刀切的政策和单一化的评价会束缚互联网人才教育健康发展的翅膀,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同等重要。以美国为例,凤凰城大学通过提供在线教育扩充生源、传播实用性知识;圣何塞州立大学利用临近硅谷的地利设置更偏向商业实践的课程。互联网需要尖端人才的质,也需要主体人才的量,只有二者相得益彰,才能构筑互联网领域的人才池储备机制。应制定政策营造终身学习的环境,通过互联网人才池的分析精准描绘有关互联网人才的技能领域、产业方向、工作属地的画像,才能有效化解供需不平衡对互联网人才发展的阻碍。

表5 中美两国互联网人才供需情况(单位:万人)

《互联网人才发展报告2017》系列二:中美领军互联网人才新高地

三、人才加速流动重塑全球格局

人才流动是抢占互联网人才高地的直接体现,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领域的热点地区。研究发现,全球互联网领域人才流动使得新型市场对原有格局产生了一定冲击。表6为中美两国互联网人才流动情况。

表6 中美两国互联网人才流动情况

《互联网人才发展报告2017》系列二:中美领军互联网人才新高地

东西方互联网人才交流频繁。2016年,流入中国的互联网人才主要来自美国、英国等国家;流入美国的互联网人才主要来自印度、中国等国家。

中国将在国际人才市场上更有作为。虽然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取消,但未来两代内中国仍面临巨大人口挑战,而且随着中国互联网领域持续增长,人才需求缺口将持续加大。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中国企业应将把确立国际人才输送管道作为第一要务。

新兴互联网市场国家的人员流动更为频繁,互联网基础服务领域人才吸引力较大。美国、中国和印度互联网人才分别每27个月、25个月和23个月更换一次工作,软件和IT服务业成为中、美、印三国互联网人才净流入量增速最快的行业,过去12个月中净流入量分别增长了5%,12%和5%。

新兴创业型互联网公司与老牌互联网公司展开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在中国,初创公司开出了更具吸引力的薪酬与BAT企业抢人。据智谷趋势公开数据显示,在1—3年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中,滴滴、今日头条、美团等公司的平均薪资比BAT高出21%;3—5年经验的技术人员比BAT高18%。美国两家独角兽企业优步和爱彼迎极度重视人才竞争,逐步将谷歌、亚马逊等老牌公司视为目标挖角公司。

互联网领域研究热点同样是人才流动热点。中美两国互联网领域的岗位变动率均高于整体行业,且越是热点领域,如云计算、软件开发、自动驾驶等,人才的岗位变动率越高。热点领域集聚了全世界顶尖人才、海量资金,形成了颠覆性创新、变革性力量。图1为中美两国互联网领域岗位变更率。

《互联网人才发展报告2017》系列二:中美领军互联网人才新高地

图1 中美两国互联网领域岗位变更率

课题组组长:王春法

课题组副组长:陈锐

课题组成员:杨光、黄园淅、石磊、赵吝加、付震宇、王燕妮、马茹、方园、熊嘉慧、李梅

本章执笔人:赵吝加

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欢迎赐稿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