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函谷關全部在河南,老子在這裡寫下了千古《道德經》


一直想去函谷關,想知道史書中說函谷的險是不是真的。

歷史上有三座函谷關,分別是秦關、漢關和魏關。 【秦關】即春秋戰國時期所建的函谷關,遺址在河南省今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

【漢關】在今河南省新安縣東500米,西距秦關150公里。據靈寶市志記載,自漢室興起之後,關中作為帝都,函谷關以東則稱關外。人們都以自己是關中人為榮。樓船將軍楊僕,原籍函谷關以東的新安縣,別人說他是關外人,他深感不快,就盡捐家資,於漢元鼎三年在新安縣城東也修起了一座雄偉的城池,人們稱它為漢函谷關。有了這座新關,楊僕也就成了關中人了。漢關早已廢棄,2000年僅存有關門遺址。


【魏關】位於靈寶市東北20公里,距秦關約5公里。相傳三國時候,曹操西討張魯、馬超,為了迅速轉運兵馬糧草,命許褚在那裡開鑿隧道,築起關樓,距秦關不遠,故稱新關。這處後來成為東達洛陽,西接長安的重要交通幹線。抗日戰爭時城樓毀於兵火,遺址為三門峽水庫淹沒,現僅留古道和烽火臺遺址。

我探訪的是較為“完整”的秦函谷關。秦·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區,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函谷關建於春秋戰國之際,“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春秋戰國以來,歷經了七雄爭霸、楚漢相爭,黃巢、李自成農民起義,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狼煙烽火,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現在的函谷關,已經開發為一處風景區,利用這裡錯綜的河道,利用這裡起伏的丘陵,這裡到處修建了各色景觀、廊橋亭閣,修建了廣場、道路,還栽種了各色奇花異草、蒼松翠柏。

傳說中老子曾在此著《道德經》,為了紀念偉大的先人老子,景區內樹了一尊老子銅像,高大巍峨、深邃而凝重,向後人展示著其性情的深遠,展示著其思想的睿智。

據記載,公元前491年,函谷關令尹喜,清早從家裡出門,站在一個土臺上看見東方紫氣騰騰,霞光萬道,觀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氣東來,必有異人通過。”忙令關吏清掃街道,恭候異人,果然,見一老翁銀髮飄逸,氣宇軒昂,並且倒騎青牛向關門走來。

尹喜忙上前迎接,通報姓名後,誠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從命,在此著寫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經》。以後,函谷關一帶的門楣或春聯都刻寫“紫氣東來”,流傳至今,表示吉祥。

只是景區內所有的建築都是現代的仿品,粗製濫造,山寨感很強。斗拱的細節太敷衍,小而簡單,屋簷出挑不好看,瓦也不好看。

函谷古道,東起弘農澗西岸的函谷關東門,橫穿關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溝、黃河峪、狼皮溝至古桑田,全長15公里,是這一帶唯一的東西通道。

整個景區包括的景點有關城遺址、函谷關東門關樓、函谷古道、戰國井式箭庫、尹喜故宅遺址、雞鳴臺、太初宮、函谷夾輔、函谷碑林等。

遊玩函谷關這種有歷史的景點總是會讓人充滿感慨,春秋戰國刀光劍影的群雄逐鹿和赳赳老秦國的崛起彷彿歷歷在目。

如今關內古代的遺蹟幾乎蕩然無存了,我們只能看著眼中現世的修建遙想當年了。關後有一條小路,可通往我的家鄉陝西,慢慢的走走,去感受一下當年的繁榮。

開放時間:夏上午8:00-下午18:30;冬上午8:00-下午17:30。 免票人群:兒童身高1.2米以下免票;70週歲以上老人憑老年優待證免票;傷殘革命軍人憑有效證件免票。 優惠政策:兒童身高1.2-1.4米之間購兒童票。60-69週歲老人憑老年證購老年票。 門票價格:成人票8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