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外貿,一些縣域產品選擇通過沿海企業代理出口

不懂外貿,一些縣域產品選擇通過沿海企業代理出口

上週,得知全市2018外貿政策和業務培訓班開課,株洲縣一家日用消費品企業負責人立即報了名,“之前以為做外貿難,我們在這方面,是吃過虧的。”該負責人說。

困境:不懂外貿,縣域企業產品借沿海企業出口

上週五,2018外貿政策和業務培訓班三天的免費培訓課結業。培訓由市商務和糧食局、株洲海關主辦,近300名人員參與,他們有的來自各縣市區的進出口企業,有的來自各外貿服務平臺。

株洲縣一家日用消費品企業負責人也前來聽課,全程做筆記。該負責人說,此前由於缺少外貿經驗,也沒想過找部門單位諮詢,他們誤以為出口及退稅流程繁瑣,一直由沿海進出口公司代辦,每次按一定比例給予對方手續費,給企業又增添了成本負擔。

“這類因為信息不暢,轉而通過到外省報關、內貿轉外貿等方式間接出口的企業,在我市並不止一家,縣域進出口企業尤其突出。”市商務和糧食局外貿科相關負責人說,因為有些企業沒在株洲海關注冊,而是選擇由在沿海省份海關注冊的企業代理出口,不管是業務還是貿易統計,都未納入株洲的份額,也就從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市的進出口業績流失。

數據顯示,去年全市進出口總額為148.2億元,較上年同期提高58.3%。但細看,外貿在全市經濟總量的佔比只有5.9%(去年全市GDP為2512.5億元),遠低於全國32.7%的水平。

通過培訓等方式,破解當前困局,是我市的初衷之一。

現狀:有名的醴陵日用陶瓷,半數竟靠貼牌出口

除了缺經驗,更多企業還缺“品牌”。

一份來自市商務和糧食局的調研報告顯示,在五縣市中,去年我市外貿額過1億美元的只有醴陵市,較低的茶陵縣、攸縣則只有幾百萬美元。

究其原因,缺少品牌,靠出口數量甚至出口退稅補貼獲得微薄利潤,是不可迴避的問題。

據商務部統計,2002年全國出口產品自有品牌佔比不到10%;2012年,全國擁有自有品牌的外貿企業約佔外貿企業總數的20%,自有品牌產品出口額約佔出口總額的11%,自有品牌出口佔比仍然有限,以貼牌、代工方式出口的仍然居多。

在我市,這一問題同樣嚴重。作為國內最大的硬質合金生產和出口基地,株洲市硬質合金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就坦言,本地的不少產品還在低端徘徊,同質化問題突出;而醴陵的日用陶瓷產品,也有半數為貼牌出口,價格低,與國際知名品牌陶瓷產品售價懸殊。

“一旦出現國際市場需求減少、勞動等成本上升,這類缺少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就容易在行業中出局。”市商務和糧食局相關負責人說。

突圍:做強縣域外貿,是下一個經濟增長點嗎?

“做強縣域外貿經濟,有望提升為我市下一個經濟增長點,對於企業發展來說也是利好。”上述相關負責人認為,而對於企業來說,要做進出口,從體制、人才、產品等方面,都需要“開放”起來。

做大做強對外開放,幫助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我市已經在行動。

除了持續開展各類免費進出口貿易培訓,今年,我市已經啟動全市開放發展攻堅行動。其中,醴陵市為主的南四縣將作為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兩個增長極之一,進行重點培育。

更高效的現代物流服務也在加速構建。目前,我市B保物流中心已封關運營,正在進一步盤活周邊資源,計劃年內在附近建一個進出口商品交易展示中心;同時,“湘歐快線”也有望在年內延伸至我市,為我市發展外向型經濟形成合力。

市場面前,企業也在主動發力,努力實現產品差異化,提升競爭力。前不久結束的123屆廣交會二期,湖南華聯瓷業股份有限公司展出的5000餘件產品,9成為今年新品,其首創的高溫色釉與傳統釉下相結合的五彩工藝產品,就當場獲得了新訂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