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泡出一杯好茶的重要細節

論泡出一杯好茶的重要細節

泡一杯茶,從燒水開始,溫杯潔具、醒茶洗茶,步驟較多,需要足夠的耐性。如若潦草,好茶難泡;如若心急,滋味難出。好茶,值得等待,既是時光歲月沉澱,亦是茶桌內外的慢慢沖泡。飲茶修身,也是修煉自己的耐心。無論茶品幾何、無論價位高低,喝出好茶滋味,離不開對茶的理解。自己泡茶,懂茶、慢飲,時光不負;親友小聚,端茶几杯,也是閒暇。並非人人都專業,茶滋味的表現因而不同。但以下步驟或許會有助您衝好一泡茶,也算是不辜負等待。

論泡出一杯好茶的重要細節

選水儘量選軟水,避開鹼性水

水為茶之母,想泡出一杯好茶,就要先找到最適合它的水。泡茶用水的最基本原則:要用軟水。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按其來源可分為泉水(山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泡茶,首先是山泉水或溪水為最好;其次是江(河)水、湖水和井水。自來水是通過工業淨化的,也屬於天然水。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水對茶的影響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水中的礦物質和水的酸鹼性。

水中有多種礦物質,含量豐富、影響最大的一般是鈣離子和鎂離子。它們的含量可以用水的硬度來衡量,含量越高,水就越硬。硬水燒開之後,鈣鎂離子會抑制茶多酚的溶出,而茶多酚不僅是茶之“功效擔當”,對茶的風味也至關重要。抑制了它的溶出,難免茶湯寡淡、茶香低濁。因此,要儘量選擇硬度低的水。

若是用鹼性水沖泡,茶多酚不穩定,很快會氧化。那些氧化程度低的茶,如綠茶、黃茶和鐵觀音,正常湯色應該是明亮的淺綠、淺黃或者黃綠色。如果是鹼性水泡的,就會很快變成紅濃的顏色。

論泡出一杯好茶的重要細節

煮水一定要煮沸

那怕是需要85℃沖泡,也需要先燒至100℃再放涼。

唐代陸羽的《茶經》中關於煮水沸騰的記載:

一沸:當水如魚目,微微有聲時;

二沸:

緣邊如湧泉連珠;

三沸:勢若奔濤、騰波鼓浪。

煮水要大火快煮,而不要文火慢煮。當水連續冒泡,煮到二沸或是剛剛三沸時,水的活性是比較好的。如果煮得太久,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則活性降低,即水“煮老”了,對茶湯影響也不好。

如果使用自來水泡茶,需要煮稍久一點。自來水沸騰時,把燒水壺的蓋子打開,保持沸騰一分鐘左右,能夠除去一部分消毒殘留的氯,降低異味。

論泡出一杯好茶的重要細節

選器——不同的茶要使用不同的茶具

綠茶:宜選玻璃杯或玻璃壺,方便觀賞其在水中舞動。不宜選紫砂壺,綠茶所需水溫低,而保溫性強的紫砂壺會悶壞綠茶。

紅茶:用玻璃茶具或白瓷茶具,可以便於觀察紅茶的湯色和金圈。

烏龍茶:若想展現烏龍茶高揚的香氣,可以使用瓷質蓋碗,方便聞香且不會吸味;如果想展現其深厚的韻味,可以選擇紫砂壺,能更好地激發茶性。紫砂保溫性好,可以淋壺加溫,保證沖泡溫度。

普洱茶:尤其是老普洱茶,適 宜用紫砂壺。紫砂壺具有獨特的雙氣孔結構,透氣性好,能夠減輕普洱茶存儲時產生的一些異雜氣,茶的層次、韻味更好。

白茶:白毫銀針原料很嫩,沖泡溫度不能過高,故宜用大口蓋碗泡茶,避免悶壞茶葉;而白牡丹、壽眉或貢眉之類,使用茶具沒有太多限制,老白茶還可以用陶壺煮飲。

論泡出一杯好茶的重要細節

比例——嚴格控制茶水比例

要想泡出一杯風味穩定的茶湯,茶水比例的控制尤為重要。

茶湯是一種動態平衡下的美感。只要找準平衡點,茶湯的美感自然而生。按照不同場景,劃分了兩種比例。

1. 安全比例。

當難以實現茶水分離,比如旅途中或使用馬克杯時,將茶水比例嚴格控制在 1.5:100(即 100 毫升水對應1.5克茶)這一“安全比例”,即使一直悶泡也不會苦澀。

2. 日常比例。日常泡茶中,建議用1:30(即 30 毫升水對應 1 克茶)的茶水比例,更適合多次沖泡品飲。

如果沒有電子秤,只要按照茶葉的形態和茶壺的體積,也能大概確定放多少茶葉。

綠茶:扁平形綠茶、竹葉青等,鋪滿壺底薄薄一層就差不多了。毛峰、瓜片等稍蓬鬆的綠茶,佔壺體積的 1/5左右。

紅茶:類似祁紅、金駿眉較緊細的紅茶,投放佔壺體積 1/5 的茶量就差不多了。滇紅之類條索較粗的紅茶,投放體積約1/4。

烏龍茶:烏龍茶投茶量較大,如果是鐵觀音那樣的顆粒形,投放 30 顆左右。如果是單縱、巖茶那樣的粗條索茶,投放1/3~1/2。

普洱茶:條索形的普洱散茶大約投放 1/3,緊壓的普洱茶撬下一片鋪滿壺底的量即可。

白茶:白毫銀針約投放佔壺體積的 1/3,而像白牡丹、壽眉或貢眉較為粗老的白茶,非常蓬鬆,需投放約 1/2的量。

論泡出一杯好茶的重要細節

水溫——用手掌感受熱力嘗試最適宜水溫

控制水溫,是泡茶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

綠茶:不能用高於 90℃的水沖泡,否則茶湯的鮮活力會下降。

紅茶:要用85℃~90℃的水沖泡,以保持最香甜的口感,溫度太高容易酸澀。

烏龍茶:要用沸水沖泡,否則香氣不揚,陽剛的風格也表現不出來。

白茶:白毫銀針、白牡丹用 90℃以下的水沖泡,突出其鮮甜味,避免苦味,嫩度較低的貢眉可以用沸水沖泡。

黑茶:沸水才能沖泡出其稠厚的湯感和濃醇的滋味。

對於溫度,也無需特意買一個溫度計。對於不能用沸水沖泡的茶,一般做法是先把水倒入公道杯中涼一會兒,把手掌放到上面感受一下熱力(距離不可太近以免燙傷),多嘗試幾次就能把握到最適宜水溫的熱度。

論泡出一杯好茶的重要細節

手法——沖泡手法對茶湯的影響極為微妙

常見的注水方法有懸壺高衝、迴旋低衝、定點注水等等。

高衝&低斟

高衝低斟指的是,沖茶時要比倒茶時高,才有利於茶湯香氣的激發;而從壺裡倒茶出來時,要儘可能放低靠近公道杯,減少香氣走散,才有利於保留茶香。

香靠衝,湯靠吊

茶香需要衝擊,如果想要激發茶高揚的香氣,就高溫高衝,讓水與茶葉激盪而產生鮮明的香氣。而湯感需要細細吊出來,如果想要品嚐到細膩、有層次的茶湯,就需要把壺放低,沿著壺的邊緣,用細柔的水流讓茶葉慢慢浸出。

論泡出一杯好茶的重要細節

用心——用好增減原則展現人際關切之情

愛茶者千千萬,有人好淡,有人嗜濃。怎麼辦?

陸羽在《茶經》中寫道:“若好薄者,減之,嗜濃者,增之,故云則也。”

如果能按照前面的茶水比例沖泡,一般能做到穩定而不難喝。之後,再用陸羽所傳授的“增減原則”,將茶湯調至最合自己口感的狀態即可。

若是自泡自飲,相對簡單。若是泡茶給他人,則應根據對方“好淡”還是“嗜濃”的偏好進行微調。

泡茶,於細微處見關切之心。

說到底,泡茶,本身就是注水、出湯這樣的日常小事。參透了《茶經》的智慧,在看似平常的注水、出湯間,蘊含著動態的平衡之美,展現著人際的關切之情。

我們日常泡茶時,可以隨著當時的情境和心情選擇喝茶的口味。不一定要追逐珍稀昂貴的茶品,也不一定苛求沖泡技術,只要能夠享受當下喝茶的心情,享受有茶生活的美好,便是一杯好茶。

論泡出一杯好茶的重要細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