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英日德情況看房地產業在各國都是支柱產業

從美英日德情況看房地產業在各國都是支柱產業

2016年房地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英國為13.89%,美國為11.7%,日本為11.36%,德國為10.9%,中國為6.5%,是五國中最低的。建築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中國為6.7%,英國為6.19%,日本為5.52%,德國為4.8%,美國為4.3%,中國是五國中最高的。房地產業和建築業佔比相加,仍是中國最低。中國房地產業佔比可能被低估。從各國來看,房地產都是支柱產業之一。

一、美英日德中五國房地產業佔比

我國提出“房住不炒”的住房產業定位。德國多年來較好地抑制了房價,使得實體企業能專注於生產研發,居民也不用為房價而焦慮,成為中國學習借鑑的一個榜樣。

2015年出版的《中國經濟的未來之路:德國模式的中國借鑑》(李稻葵,(德)羅蘭∙貝格編著)中寫“德國將房地產行業定位為‘福利產業’而不是支柱產業”。歐陽輝、劉一楠2016年“德國如何遏制高房價?”一文中寫“一直以來德國將房地產作為具有福利性質的服務型產業,而非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在德國,機械製造、汽車、電子設備、化工製造是德國工業的四大支柱產業。當房地產具有重要的社會福利性質,房地產“服務產業”的產業定位就決定了政府制定房地產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保障居民住房需求。”

不過,產業發展的目的(為了社會福利還是為了企業盈利和政府稅收),和它是不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也許不是一回事。“支柱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體系中佔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其產業規模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份額,並起著支撐作用的產業或產業群。支柱產業首先側重的是產值和利潤水平。”行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以下或簡稱佔比)是衡量行業是否支柱產業的重要指標。

中國的國家標準《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這裡說本標準使用重新起草法參考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制定的《所有經濟活動的國際標準行業分類》(2006年修訂第四版)編制,與其一致性程度為非等效。也就是參考而非完全和聯合國標準一致,和其他國家行業分類可能有些差異),將國民經濟行業劃分為門類、大類、中類和小類四級。第一產業農業只含農林牧漁業一個門類,第二產業工業含採礦業,製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以及建築業四個門類。第三產業服務業含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

等十五個門類。2016年中國第一大門類是製造業,佔比28.82%,第二大門類是批發和零售業,佔比9.4%。德國第一大門類也是製造業,佔比22.6%。美國第一大門類是房地產業,佔比11.7%。

德國房地產業佔比從1991年的8.8%,上升到歷史高點2009年的12.1%,近三年穩定在10.9%。

2016年房地產業增加值佔GDP比,英國為13.89%,美國為11.7%,日本為11.36%,德國為10.9%,中國為6.5%,是五國中最低的。建築業增加值佔GDP比,英國為6.19%,日本為5.52%,德國為4.8%,美國為4.3%,中國為6.7%,是五國中最高的。但房地產業和建築業佔比相加,仍是中國最低。

德、中、美三國四行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單位:%

從美英日德情況看房地產業在各國都是支柱產業

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建築業包括房屋建築業,土木工程建築業,建築安裝業,建築裝飾、裝修和其他建築業,房地產業包括房地產開發經營、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房地產租賃經營和其他房地產業。

行業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企業向政府納稅-企業獲得政府補貼)+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利潤)。

中國的建築業佔比高看起來是合理的,但英、美、日、德房地產業增加值佔比較中國高這麼多令人疑惑。

盛松成、宋紅衛《財新週刊》2018年21期的文章“房地產業對GDP的貢獻被低估了多少?”,認為由於統計內容和方法的不同,中國房地產業對GDP的貢獻率被低估,他們測算為12%左右,和美、日相當,根據廣義房地產業口徑衡量的貢獻率,中國還高於美、日。其中提到按照美、日的統計口徑,以交易為主的房地產和土地開發歸為建築業,而在中國仍被歸為房地產業。那這一條是增加了中國房地產業、降低了建築業的行業增加值。更主要的是美、日在自有住房服務方面,以市場租金的方式來評價,而中國目前是以初始的成本值核算,因此被低估。

這樣算下來,五國的房地產業佔GDP比重都達10%以上,絕對是支柱產業之一。而且房地產業具有極強的關聯性和帶動性。2008年《金融時報》文章《住房保障投資:惠及民生拉動增長》寫“一些發達國家統計,房地產業的產值每增加1個百個百分點,就能使相關產業的產值增加1.5個到2個百分點。在我國,每增加1億元的住宅投資,其他23個相關產業相應增加投入1.479億元,被帶動的直接相關或間接相關較大的產業有50多個。不僅如此,住宅消費,還能帶動諸如鋼鐵、建材、化工、汽車、交通、家電、裝飾、傢俱和文化市場等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消費的相應增長,其比率大約是1∶6。”

二、德國近年的房價上漲

在多年成功控制房價後,近年德國房價不斷上行。

2013年10月德國央行在月度報告中指出,德國最大的七個城市房價過高,偏高幅度可能達到20%。自2010 年以來,柏林、慕尼黑、漢堡、科隆、法蘭克福、斯圖加特和杜塞爾多夫的公寓價格平均上漲超過25%,其中

柏林市的公寓價格從2009 年到2012 年上漲幅度超過80%。德國央行表示,為解決歐元區經濟衰退問題而設定的低利率使人們更易負擔得起抵押貸款,並促使他們尋求除了銀行儲蓄以外的其他投資渠道,因而促進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金融危機期間房屋建造速度的放緩使得房屋供應有限,也是房價上漲的一個原因。另外,在美國和數個歐洲國家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後,此前沉寂多年的德國房地產市場對國際投資者顯得更具吸引力了。(2013年10月《經濟導刊》“德國房價畸高或令歐洲央行承壓”)

2018年4月萊坊房地產諮詢公司(KnightFrank)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十大房價漲幅最大城市中有4座德國城市,首都柏林和漢堡、慕尼黑、法蘭克福。與2016年相比,柏林的房價漲幅達20.5%,居全球之首,漢堡房價增幅14.1%,位列第七,慕尼黑以13.8%的漲幅排名第八,法蘭克福以13.4%的漲幅排名第十。人口激增、租金上漲和外來投資者湧入,成為柏林房價高企的三大主因。(2018年4月《第一財經日報》“德國多地房價暴漲 央行發出調控預警”)

從房價收入比來看,德國是在1980年為四國最高(原因是二戰後到80年代初,由於戰爭破壞、人口和經濟增長,德國房價經歷了較長時間上漲,政府也因此採取各種措施加大供給、平抑房價,80年代後進入平穩期),此後一路下行,2000年後低於美國,2010年達到最低點,此後一直有緩慢增長。美國是1980-1998年此指標下降,1998-2006年上升,爆發了次貸危機後下降,直到2012年後重新攀升。2017年此指標由高到低是英、美、德、日。日本是1990年達到最高點,此後都在下降,直到2009年後有緩慢上升。英國是2007年達到最高點,2013年達到最低點。基本在2012年左右,四個國家此指標都在上升,和全球經濟從次貸危機中復甦及各國的貨幣寬鬆有關。

從美英日德情況看房地產業在各國都是支柱產業

三、從長週期看房產是回報率最好的投資品之一

2017年Oscar Jorda等五人(分別來自舊金山聯儲、德國央行、波恩大學、加州大學)的論文“The Rate of Return on Everything1870-2015”(德國聯邦教研部和美國INET智庫資助的一個研究)分析了1870-2015年這147年間16個發達國家的貨幣市場、國債、股票和房產回報。結論是各國平均收益率房產〉股票〉國債〉貨幣市場。風險資產(房產、股票)的收益率顯著高於安全資產(國債、貨幣市場)。1870-2015年這147年間澳大利亞、意大利、西班牙、瑞士、英國、美國等7個國家是股票收益率高於房產,另外9個國家房產比股票收益率高。但1980-2015年,16國平均是股票高於房產,只有澳大利亞和挪威兩個國家房產是高於股票,所以這兩者誰收益率更高在不同國家、不同時間真不一定。也就是147年平均下來房產高於股票,但近35年平均是股票高於房產。一戰前房產收益率平均而言高於股票,二戰後股票收益率略高於房產,總體來看房產的收益率和股票接近(約年化7.5%),且波動性還遠小於股票。

所以,很難將房產不視為一種投資品。

我國在房地產調控方面需要學習德國經驗,但房地產業的支柱產業地位是其行業特點所決定的,房價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也並非改變對房地產行業的定位就能改變的,還是需要增加供給、發展租賃市場、徵收交易和持有稅費、配套貨幣信貸政策等多方面措施相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