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与绚烂的交织,一个课程设计师的内心独白

编者的话:

亲爱的读者,不管你是从事什么行业,是否遇见自己职业发展的瓶颈呢?可能有些人正处在自己的瓶颈期,看不到未来的方向;有些还只忙于眼前的任务,没有精力顾及其它。但我想不管哪行哪业都有自己的瓶颈期,自己难不难受不是最最重要的,最最重要的是要看到未来的样子,给予自己方向,然后笃定的去实现它!

课程设计师这个岗位大家并不陌生,与其它各行各业一样,也都在摸索中前行,在摸索的过程中不断地成就,再摸索,再成就,渐渐地走出自己的路。

一般一个课程设计师都是从自我成就开始的。他们借助自身所学的技能,将这些技能设计成一系列课程。在这里他们既是技术领域专家,又是课程设计者。这个的过程也是自我成就的过程,尽最大可能证明自己是领域专家(或者称行业专家),是权威,是大牛,自我认为我讲的课程即精彩又有内涵。全力以赴地打造所设计的课程,调整、修改、补充课程体系;挖空心思地捉摸授课的技巧、案例的运用。在这期间,无形之中打造了课程设计的能力。

痛苦与绚烂的交织,一个课程设计师的内心独白

以上称为进化的第一阶段——自我成就,主要特点是通过课程展示自己,将自己的技术转化为课程, 修改较多,时间较长;重点是完成任务,质量可以保证。

技术的更迭速度之快,会甩掉许多跟随者十八条街以外,市场需求速度也不允许专家们学习完了再进行课程设计,况且技术永远学不完!因此导致了第一阶段进化完成的人进入了瓶颈期,有人指明了一条出路——合作。这就逼迫课程设计者要充分利用各领域已有的专家合作设计课程。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课程设计专家与外部领域专家合作。对于课程设计者来说,真正的痛苦才刚刚降临。隔行如隔山,课程设计者们至少面临以下三个问题:

一:需要快速了解相关领域知识

二:课程设计者们天天面对选择与抉择

因为领域专家懂技术不懂设计,他们会提供一堆信息,信息是要有取舍的,很多时候需要课程设计者根据课程需求进行决断,确定技能点范围,确定技能点讲解顺序,确定技能点讲解深度等等,这些对于一个懂行的人有时候都是很难决断的。课程设计者需要给与领域专家明确结论,以便领域专家更好地针对技能点讲解。

痛苦与绚烂的交织,一个课程设计师的内心独白

北大青鸟软件工程师课程产品

三:课程设计师们还要预知下一步,引导领域专家

如果说课程设计者懂得设计课程的方法论,那么具体实践过程中,就要根据所处领域技能的特点来设计课程。换句话说就需要课程设计者推算出该领域课程的开发方法和所有需要的环节步骤。有时候也会想“天知道这个行业的这个需求是个什么鬼!”感慨过后,还要一猛子扎下去研究,给出下一步规划。

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用一个夸张的比喻——可爱的课程设计师们也就剩下半条命了。另一个让他们着急的是怎样和外部专家合作按时完成任务,这又让可爱的课程设计师们丢下剩下半条命的半条命。但我相信随着对该领域的不断深入了解,他们会越来越游刃有余,历经了化茧成蝶的痛苦必定会走向绚烂的未来!

所以说很多设计者都成了某一领域的专家,这话一点都不假!

痛苦与绚烂的交织,一个课程设计师的内心独白

以上称为进化的第二阶段——合作期,将外部专家技术转化为课程。主要特点是与外部专家合作完成课程。重点是与外部专家协调好,敦促专家,按时完成任务。

课程设计者经历了第二个阶段就一定能够走向绚烂的未来吗?我看未必。

在经历了第二阶段之后,我们的课程设计者已经不再受限于自己技能点储备的限制,即突破了自身的瓶颈。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在第一阶段中我们把自己的课程制作成权威的,大牛的,即精彩又有内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自己录制的课程在鞭策着自己。与外部专家合作要走向绚烂的未来的话,就要抛开自我,拥抱课程!如果按照前面的计算,课程设计者只剩下四分之一的命,想要活得更加精彩,还要把这四分之一的命交出去,交给谁呢?——交给质量。

保证质量,这才是化茧成蝶的真谛!

如何保证质量呢?质量的保障贯穿在整个课程设计开发过程。总体概括就是: 秩序——>稳定——>质量

痛苦与绚烂的交织,一个课程设计师的内心独白

所谓的秩序泛指团队习惯的培养,例如遵守开发流程等等。进而有了稳定的环境,稳定的人员,最后才能更好地落实相关要求和规范。对于课程设计者来说,你的指导思想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以保证质量为目标,以这些为根据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流程,才能设计出高质量课程。

以上称为进化的第三阶段——课程成就期,追求完美质量的课程。主要特点是关注客观存在的事物, 本身的样子,追求事物的极致。重点是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我认为我们的课程设计师可以羽化了。带着美丽且坚强的翅膀去迎接风雨的洗礼,呈现出一篇篇、一节节能够打动人心的课程,迎接风雨过后的彩虹,迎接绚烂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