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生命”主題的精美短文(14篇)

向人生的高空飛翔

有一塊石頭在深山裡寂寞地躺了很久,它有一個夢想:有一天能夠像鳥兒一樣飛上天空。當它把自己的理想告訴同伴時,立刻招來同伴們的嘲笑:“瞧瞧,什麼叫心比天高,這就是啊!”“真是異想天開!”……這塊石頭不去理會同伴們的閒言碎語,仍然懷抱理想等待時機。有一天一個叫莊子的人路過這裡,它知道這個人有非凡的智慧,就把自己的理想對莊子說了,莊子說:“我可以幫你實現理想,但你必須先長成一座大山,這可是要吃不少苦的。”石頭說:“我不怕吃苦。”於是石頭拼命地吸取天地靈氣、自然精華,承接雨露惠澤,拼命生長,不知經過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風雨的洗禮,它終於長成了一座大山。於是,莊子招來大鵬以翅膀擊山,一時間天搖地動,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後,山炸開了,無數石頭飛向天空,在飛的一剎那,石頭會心地笑了,它終於體會到飛翔的快樂。但是不久它就從空中摔下來,仍變成當初的模樣,落在原來的地方。莊子問它:“你後悔嗎?”“不,我不後悔,我長成過一座山,而且我飛翔過!”石頭說。

其實人的一生就像石頭一樣,最初的開始和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樣的,但同生為石,有的石頭胸懷飛翔的夢,同生為人,有人卻有凌雲之志。

為什麼我們不能像那塊石頭一樣擁有飛翔之志?一個人的目標定得高,他就必須付出更多的辛勞和汗水,即使經過全力打拼不能實現目標,至少也比目標定得低的人走得遠、實現得多。林肯總結自己一生的經歷得出這樣的結論:自然界裡的噴泉的高度不會超過它的源頭,一個人最終能取得的成就不會超過他的信念。我們的先輩在經歷或目睹了太多的翱翔或匍匐之後,意味深長地告訴我們這樣的人生哲理!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一無所得。

志存高遠吧!壯志凌雲吧!讓我們擁有一個值得一生為之拼搏的高遠志向吧!不在蓬蒿間低低飛舞,敢上青天的鯤鵬比翼,擯棄燕雀屋簷下的廉價歡悅,勇敢地飛上高空接受風雨雷電的洗禮。為理想拼搏,向人生的高空展翅飛翔。(《做人與處世》王新)

生命需要感動

黑格爾在《生命的哲學》裡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一個被執行死刑的青年在赴刑場時,圍觀人群中有一個老太太突然冒出一句:“看,他那金色的頭髮多麼漂亮迷人!”那個即將告別人世的青年聞聽此言,朝那老太太站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含著淚大聲說:“如果周圍多一些像您這樣的人,我也許不會有今天。”

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一個年輕人,他對生活已完全喪失了信心,準備割腕自殺。臨死前,他搜空所有的記憶想找一個能讓自己活下來的理由,但他所能記起的都是些傷心事。絕望之時,他腦海中突然閃現出一件事:小學時的一次寫生課上,他畫了一棵樹,綠色的枝幹,綠色的樹葉。老師從他身後走過,說了一句:“多麼有創意啊!”正是這一句模稜兩可的話讓他又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假如一個人老是生活在別人的指責、輕視、鄙夷中,往往會自甘平庸,甚至心靈變態,仇視他人和社會。而一句飽含愛心的善意的激勵,則可能引導他走向人生正途。

一句讚美的話也許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只可惜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過於吝嗇,不肯輕易吐露自己的讚美之言,卻容易在不經意間傷害別人。第一個年輕人之所以走到那一步,或許就在於此吧。如果大家都像那位老太太一樣,多一份愛心,在別人沮喪失落之時,送一句鼓勵或讚美的話,讓他感到陽光的溫暖,讓他知道在茫茫人海中他不是孤獨的,一直有人在關注著他,與他同行,悲劇可能就會避免。

記得狄更斯曾這樣描述生命的意義,如果我能彌補一個破碎的心靈,我便不是徒然活著;如果我能減輕一個生命的痛苦、撫慰一處創傷,或是令一隻離巢的小鳥回到巢裡,我便不是徒然活著的。減輕別人的痛苦,分擔他人的憂愁,讓他或是她感動,我們便不是徒然地活著,生命的內容就不會蒼白無色。正如汪國真詩中所提:獲得是一種滿足,給予是一種快樂。給予別人,感動別人也會感動自己。 (《青年導報》)

生存哲學

植物學家對阿爾卑斯山脈的植被考察之後,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最近100年來,許多高山上的植物品種正在增加,許多山底牧場上開放的花已經開到了海拔2000米的高山雪帶上,而原先雪帶上的植物則超過雪帶向更高處攀登。

植物學家研究了有關科學文獻發現,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氣溫逐漸升高,這些適宜在低氣溫環境裡生長的植物為了尋找適宜的溫度,不得不向更高的山上“攀登”。植物學家還發現,它們的生命力要比以前還強盛得多。

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許多植物自身都有對自然界靈敏的反應,並且不斷調整自身的生存狀態。如干旱可讓植物的根深扎於泥土中,風力大的地區的植物長勢更牢固。生長快的植物材質鬆軟,生長慢的植物材質堅硬。植物的生命如此,人也一樣。

一個有成就的人往往要比一個普通人經受的痛苦多。很少有人能花很少的代價取得成功。有人舉過一個形象的例子,上帝在每個人命運天平的兩邊,一邊放上名利、地位、成功等,一邊放上同樣重量的代價的砝碼。人的一生順境與逆境大體相等。

人清如水

我的一位師長別號“清水閒人”。對這個別號,有些人會望文生義,聯想到無所事事,隨波逐流,不求進取,卻哪裡知道,人生於世,無為有為之間,還觸及個人操守和追求的大境界。孔子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飴。”如水者,本來就是君子風範。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滋潤萬物而對萬物又無所求,自甘居於最下面,因此而接近於道的境界。人生也應像水一樣,無論置身何處都保持平和的心態,心裡像深淵一樣波瀾不驚,用愛心和人相處,言談誠信,做事有為,而且善於掌握時機。

你看,水流到的地方,不管地面原本怎樣凹凸不平,水滿了,都保持著它的平面。水所過處,必有痕跡,像人的誠信有節。“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灌溉良田,涓滴有情,隨風潛入,潤物無聲。

時令有寒有暑。嚴冬,水化為冰雪,凜然、皎潔,像人的堅貞氣節。春雷一聲驚蟄,大江大河嘩啦啦開凍,山川平原間積雪消融,融水汩汩流淌,匯入一江春水,又去潤澤萬物。相時而動,正像儒家所謂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不求有功,而功業已成。因為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世上有趨炎附勢的人,炎者,如火之熱也,正當紅也。這些人和水的品格相比,一個清冷恬靜,一個心急火燎,靜躁不同,勢同水火而不相容。

古人沒有鏡子,用一種叫做“鑑”的容器盛滿水,從裡面映出自己的像來,這就是“鏡鑑”一詞的來由。水既然可以為鑑,我們不妨拿它來照一照自己。

因細膩而偉大

赫爾岑在回憶錄中談到,西伯利亞的一些地方,出於對流放者的關懷,形成了這樣的風俗:他們夜間在窗臺上放些麵包、牛奶或清涼飲料“克瓦斯”,如果有流放者夜間逃走路過這裡,飢寒交迫,又不敢敲門進屋,就可以隨手取食,以渡難關。

前不久讀張光宇《拉薩的月亮》,知道拉薩每年過年都有一項內容,那就是到街頭佈施窮人。窮人成排地站著,眾多佈施者拿著零錢一路分過去。書中“我”錢分得差不多了,就專挑看得順眼的求乞者分,而那些看著不喜歡的人,就被跳過去了。這時,藏族大學生達娃把“我”拉到一邊,告誡“我”不能這樣有所遺漏,這樣做會使那些落空的求乞者受到傷害。達娃認真地看著“我”,直到她確信“我”已明白了她的意思而又沒有因此受到傷害,才放心地繼續佈施去了。

我對這段文字驚歎不已。我禁不住批曰:“細膩的心靈。心常常因細膩而偉大。”在我們的文學作品中,很少讀到這麼好的文字,因為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粗糙,我們的心靈當然也只會越來越粗糙,越來越自私和冷漠。

西伯利亞人民和拉薩人民都有這樣偉大的善良。

為什麼細膩本身就常常是偉大的,因為細膩體現了偉大的愛心和善良,體現了內在的良知和尊嚴。

一個人關心別人的處境和尊嚴,必是出於自己內在的尊嚴體驗。所以,在一個徹底喪失了尊嚴的無賴群體之中,沒有真正的良知和關懷而言。 

靈魂在高處

哲學家說,靈魂和肉體,就像鋒利和刀刃一樣須臾不可分離。

詩人卻說,靈魂在高處。

一個理性,一個感性;一個抽象,一個形象。雖沒有高下之分,詩人也不以探索真理為己任,然而,“靈魂在高處”揭示的真理卻赤裸得令人心靈顫抖。

你可能身處逆境,地位卑下,生活於坎坷困頓之中,一輩子都默默無聞,沒有出頭之日,甚至像《復活》中的瑪絲洛娃那樣遭逢巨大的不幸,身陷囹圄,但只要你葆有一顆純潔善良的心,只要你有靈魂在高處,你就是一個真正的人。

相反,像胡長清、成克傑之流,其人雖身居高位,享受著錦衣玉食,榮華富貴,出有寶馬香車,入有華屋美人,甚至接受著頂禮膜拜,但心靈卻極為卑劣、低下、陰暗,這樣的人,其靈魂只能在豬圈裡。

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保持心靈的高度,遠比保持身份的高度要艱難。

為人一世,提升靈魂的高度,遠比提升身份的高度更重要。因為,生命的尊嚴和價值,是以靈魂的高度來衡量的。

人們常用高貴來形容心靈,然而,高貴只是定性分析,高處才是一個可以量化的指標。它簡單,讓我們很容易就掂出斤量;它形象,讓我們一下子就看見了天堂和地獄;它直觀,讓純潔的靈魂仰之彌高,讓醜惡的靈魂無地自容。

你還有多少愉快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皮爾博士就提出,人們每天感覺心情愉快的時間已經大大的縮短了,從以往的每天平均三分之一的時間,退減到了每天只有五分之一的時間。這是泛指世界一些發達國家的人群。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許多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人們每天感覺心情愉快的時間卻更少了,平均還不到每天的九分之一。

越來越缺少愉快,已經成了全人類的一個通病。2000年初,一個國際研究調查組織對25個經濟發達國家進行的一項“你是否每天都很愉快”的抽樣調查表明,60%以上的人已經做不到每天都有愉快的感覺了。其中20%的人明確表示“我每天都不愉快”,甚至有人強調說““我不知道怎樣才能愉快。我就是不愉快!”

是的,愉快的感覺,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仔細想想,在簡單生活的年代,我們曾經每天都有愉快的體驗,我們大聲的歡笑,在街上吹起口哨,哼起歌。現在這些出自自然、發自內心的快樂真是太少了。甚至許多人,幾天也找不到一件令自己高興的事情。於是,也就出現了“找樂”的現象。既然自然的愉快沒有了,人們就花錢去找一些樂子來代替。“找樂”已經成為許多現代人不得已的一項內容。

不愉快的人多種多樣,各有各的內在因素。從大面上看,似乎是沒有什麼可以讓人感覺到愉快、或知足的事情,但深入下去,就會發現其中有許多的問題。主要是人們在情感上無法放鬆,想得到的東西太多。這就破壞了人們內在的自然成分,打破了人們的許多規律。每個人心中的壓抑感都大大地增強了。人們追求的目標,被經濟社會的浪潮一再地拔高。沒有房子,想房子,有了房子的,還想要大房子,有了大房子,發現還有更大的房子,有了更大的房子,發現還有更好的房子。沒有私人汽車,想私人汽車,有了私人汽車,發現還有那麼多比自己的私車更好的私車。這一切,都深深地壓在人們的心裡,使人比以往更加貪婪,更加不滿足,而心情反而變得很糟,很壞,十分的脆弱。向四周看,和別人比較,已經成為了經濟社會中人們生活的一種習慣方式,越來越無法擺脫。你一個月掙3000元,我就要想法掙到5000元,不然心理就不平衡。人們都在如此地拼命,都在為一個“外物”而活著。

在這種情況下,人的生活中老是沒有“完美”。你已經很有錢了,可總還有比你更有錢的。你已經生活得很不錯了,可比你生活好的人又有的是。於是你還是愉快不起來。失敗者會感到悲觀,成功者也會感到悲觀。因為這樣比來比去,成功者也就淪為了失敗者,人家失敗了,還有幾百萬元。你是成功者,也不過幾十萬元。這樣一比,你反而覺得恥辱、不如人,根本高興不起來。天長日久,這就成了一種心理上的問題。

經濟社會的殘酷性,大概不是貧富差距。貧富的差距,會永遠存在,而且還會越拉越大。問題是,人們在比什麼。如果是比錢,比誰富有,那麼人人都不會有好日子過。因為比來比去,你總不會是第一,這就會使你痛苦,使你無端地遭受莫名其妙的打擊。這打擊是來自你的內心。因此,目前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人們已經開始了比歡樂、比長壽、比輕鬆、比誰活得更自在,以找回人生的一些基本要素,以便好好地活在這個世上。這是一種內心的調整,也是一種根本有效的調整。(《雜文報》星竹 文)

因為簡單所以快樂

在當今競爭的高速公路上,你追我趕的現代人,絕大多數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達到“簡單並快樂著”的最佳狀態。但現在看來,這種生活狀態只能是一種奢想或內心的祈禱,因為大家都被實實在在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迷失自己。追求物質財富的慾望,把人們折磨得精疲力竭。人格商品化帶來的虛偽、利慾,導致精神的貧乏、失落。人們迫切希望尋求生活的真諦,為心靈與精神闢出一片淨土,尋覓一處賴以生存的寧靜港灣。嚮往過一種簡單且快樂的生活:真誠、和諧、悠閒。

提起簡單的生活,人們總誤解為過一種苦行僧的生活,辭去優厚待遇的工作,拋棄公寓和汽車,清心寡慾。其實不盡然,“簡單”是平息外部喧囂,迴歸內在自我寧靜真實的自然狀態。“簡單生活”是一種不求繁複,無拘無束的精神自在;是一種超脫世俗,淡泊致遠的生活態度;是一種選擇,讓生活更貼近自然。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億萬富翁,同樣可以選擇過簡單自由的生活,關鍵是你自己的選擇和感覺。簡單的生活並不意味著物質的匱乏,它不受任何繁瑣碎事和吹毛求疵的羈絆。生活要過得簡單而又不乏味,有情趣而不怪異,這就看你自己如何運用生活技巧來處理生活中的瑣事了。

簡單如小鳥翱翔在一片空靈的藍天,自由飛翔;快樂如永不枯竭的清泉,一路歡歌。簡單和快樂使人的靈魂得以寧靜,使人的精力得以恢復,使美德更加芬芳。我們的精神與心情都從簡單快樂中得到滋潤。我們熱愛簡單有意義的生活,我們希望快樂永隨每個人的身邊。從現在起,我們儘可能簡單、快樂地生活吧!(《廣州日報》 李戈 文)

信念是生命的脊樑

這位警察說:“我只知道歹徒現在還沒有被抓獲,我要親手抓住他!”

從那以後,他不顧別人的勸阻,參與了抓捕那個歹徒的行動。他幾乎跑遍了整個美國,甚至有一次為了一個微不足道的線索,獨自一個人乘飛機去了歐洲。

許多年後,那個歹徒終於被抓獲了,那位警察在抓捕任務中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在慶功會上,他再次成為英雄,許多媒體報道了他的事蹟,稱讚他是最堅強、最勇敢的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之後不久,他卻在臥室裡割腕自殺了。在他的遺書中,人們讀到了關於他自殺的原因:“這些年來,讓我活下來的信念就是抓住兇手……現在,傷害我的兇手被判刑了,我的仇恨被化解,生存的信念也隨之消失了。面對自己的傷殘,我從來沒有這樣絕望過……

一個人失去一隻眼睛和一條健全的腿,都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失去了活著的信念和生活的目標。

信念是生命的脊樑。一個人活著,無論外界的環境多麼惡劣,只要心中信念的燈亮著,所有的絕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麼,都不是生命的絕境。(《今晚報》週二軍 文)

珍惜自己

人世間有許多東西是值得珍惜的,如家庭的溫暖,朋友的友誼,師長的教誨,而最值得珍惜的卻是自己:自己的情感、意志、青春、奮鬥。

人生在世,終身與自己相處,打交道最多的是自己,但許多人卻不懂得珍惜自己。在順境時,常常將自己估計過高;而在逆境時,又往往將自己估計得過低。

珍惜自己,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做一個冷靜的現實主義者。既瞭解自己的優勢,也知道自己的不足,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

珍惜自己,就是認識自己的才能,以才能昭示力量,給生命和生活注入自信,會使你的工作更成功,生活更充實。

人生之舟不可能一帆風順,面對生活的挑戰,你無法逃避,只有珍惜自己,才能相信自己,保護自己,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只有珍惜自己,你才能把握自我,在獨立的追求中創造生命的價值。

只有珍惜自己,你才能欣賞自己的工作,擁有一個美好的精神世界。

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是回憶,今天是人生的中心,只有抓緊今天,才能在明天生活得更美好。

生命中的每一瞬間,過去的都將永不再來,人生的每一次經歷,都是生命中不可再得的體驗,懂得珍惜自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著、工作著、奮鬥著,總是美好的事情。惟有珍惜自己,才會創造出值得珍重的珍貴的日子。

要珍惜自己,就要欣賞自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只有這樣,無論順境逆境,你都能坦然面對,正確把握自己。

芸芸眾生,活在人世,心境各異。許多的痛苦都是因為不好的心情造成的。珍惜自己,豁達處世,以平和的心境直麵人生,結果便會大不一樣。

珍惜自己,就能在紛繁的大千世界裡保持一顆平常心,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珍惜自己,便擁有一份好的心情,能化干戈為玉帛,化疾病為健康,甚至化險為夷。

珍惜自己,學會運用自己的長處,及時把握機遇,這是改變命運的最大財富。

珍惜自己,是消除自卑,重塑自我,參與競爭,勇於嘗試的有力後盾。

珍惜自己,生命的真諦就在於堅持與奮鬥,在不斷努力之中,獲得和保持這種心境,你就會擁有瀟灑的人生。短暫人生,百般滋味,餘韻綿長,人生的辛勞中包含著許多痛苦,才有閃亮的年華、光輝的業績。珍惜自己吧,享受人生的成功與失敗、歡樂與痛苦,這都是人生中最閃亮的經歷,是永恆的回憶。

珍惜時代,珍惜生活,珍惜生命,讓我們都來珍惜自己吧!(《大眾科技報》周力軍文)

讓每隻蝴蝶都能飛

一個孩子把一隻將要破蛹而出的蝴蝶拿了出來,而蝴蝶卻因此再也不能飛翔,孩子的心中充滿了內疚和深深的負罪感……

孩子因為愛那隻蝴蝶,為使它免受掙扎的痛苦才剪開蛹殼,而正是這種愛,毀了一隻本能振翅飛翔的蝴蝶!就像無翼鳥一樣,因為人類盲目而不切實際的愛,使它失去了鳥兒本該引以自豪飛向天空的能力……

對於一些無意的過錯,人們似乎都可以用“愛”來糊弄過去,人們可以說:“因為我愛它太深,所以……”難道所謂的愛,就是無緣由地帶給別人以傷害?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隻幼虎被母虎撕咬著,趕進了森林。開始,它餓、它渴、它長嘯,可是母虎頭也不回地走了。後來,這隻幼虎歷經追捕,拼殺,一次又一次死裡逃生,遍體鱗傷,終於,它威武起來,強大起來。它感謝母親,感謝她目光遠大的愛。

人類的愛往往太過於短淺,有時只著眼於眼前的一點一滴,而忽略了還有一生的路要走。相形之下,動物的愛就很長遠。只有經歷了風吹雨打的花才會開得更豔,只有經歷了磨難的意志才會更加堅強。在這裡,只想告訴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為了每隻蝴蝶都能飛向藍天,收住你們的愛——願每隻“蝴蝶”都能自由地飛翔……(《人才信息報》 張穎 文)

從舍到得的距離

舍與得的問題,多少有哲學的意味。我在一段時期曾經很是困惑,於是思想的觸角就亂探,遂有機會伸進玄妙的舍與得的領域。我把舍理解為付出、耕耘甚至犧牲,把得理解為回報、收穫或是昇華。得是一種正常的心理,也是積極的態度,生而為人,誰不願意得呢?關鍵是如何得。得的基礎應該是舍,由舍而得,先舍後得,這顯然是符合人情物理的。不過有時候也會出現舍而不得的情況,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者是也;有時候也會出現不捨而得的情況,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者是也。舍而不得,往往使人沮喪,甚至怨恨,然而高明的做法似乎是坦然接受,因為舍的過程起碼產出了快樂。不捨而得,彷彿是從天上掉下了餡餅,如果沒有神助,那麼是不可能的。然而世界非常複雜,什麼事情都可能出現,馬拉多納就由於“上帝之手”而進了一個聞名遐邇的球。

從舍到得的距離如何呢?在我的家鄉,一料玉米五個月,一茬小麥九個月,桃三年,杏四年,槐十年,確實驗證著管子的樹谷樹木之言。人當然是終身的大業:達爾文發現物種起源二十八年;甘地的非暴力抵抗運動四十二年;曼德拉廢除種族隔離制度,僅僅坐牢就是二十七年;釋迦牟尼的一個覺悟用了六年,傳播其思想用了四十五年;孔子十有五而志於學,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實際上從舍到得的距離不應該只用時間度量,因為時間畢竟是表面的,屬於單位的計算。也許從舍到得的距離應該以艱難困苦度量才合適,但我卻不能指出艱可以化多少公里,難又可以化多少公里,困與苦還可以化多少公里。我所能明白的只是一點,得在舍的前方,若想當書法家,那麼就一筆一筆走;若想當雕刻家,那麼就一刀一刀走;若想當歌唱家,那麼就一聲一聲走;若想不朽,那麼就終身努力立大德,立奇功,立真言。或是徹底忘了舍與得,一味默默地走,虔誠地走。不過這隻能是偉大者和聖賢者的方式,我輩凡夫俗子能忘了舍與得嗎?(《西安晚報》朱鴻 文)

人生目標

人生是什麼?人生的目的是什麼?目的不能說不重要,目的決定了人生的走向,但人生不等於目的,人生還是向著目的運行的整個過程,人生是過程!啊,這是一個最簡單但又最不為人注意的錯誤。人生目標是我們永遠的明天,我們的人生永遠是今天,是此刻,是轉瞬即逝的現在!

有目標的人是活得有意義的人,能看重人生本身這一過程並把握住過程的人是活得充實而真實的人——“沒白活一輩子!”應該是目的和過程兩方面都有質量。目的好說,志存高遠,從省事開始,人們就會得到理想的教育。然而許多人活了一輩子,到頭來,還沒有得到人生過程的樂趣,沒有享受人生,這是一種生命自覺與自省的缺乏。沉浮動靜皆人生,體悟每種境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失沉浮皆是人生所獲的賜予。

沉浮動靜皆人生。而我們卻常用一種效益座標來判別人生的狀況。前進為正,後退為負,上升為優,下沉為劣。其實,人生遠比這個座標複雜,進退沉浮所含的人生情趣也遠不是正負優劣的單一。

人們渴望升遷,珍愛名聲,還期待到達目標的速度。這樣,人生的過程越來越被忽視,人生成為一種期待回報的付出,變為目標實現的成本,甚至是電腦上可以刪除的多餘文件,只是因為需要提速!提速是經濟社會最普通的共同行為,因為效益與速度直接關聯。我們還記得“時間就是金錢,效益就是生命”,這裡的生命是作為企業和社會集團的生命,而不是人!如果把社會對效益的追求變成了個人的人生過程,那就是我們常說的異化;人生過程節律的疾與緩,是另一種人生境界,當它是個體生命發射光芒的境界,疾有疾之美,緩有緩之美。王維有名句:“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生命閃光處,不一定是鶯飛草長時;人生得意時,不一定是踏花歸來處。同樣道理,杜甫的名句:“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於平淡舒緩之中,寫出了人生的怡然淡靜,也寫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喜悅。一生蹉跎的杜甫,生前沒有飛黃騰達,而他這舒緩平和的人生感悟,卻穿透了千年歲月,緩如細雨,潤澤我們的心田。

(《信息日報》葉延濱 文)

生命無草稿

小時候練書法,開始我都是用廢紙來寫。學了很長時間,但一直沒有大的長進。父親的一位書法家朋友對我父親說:“如果你讓孩子用最好的紙來寫,他可能會寫得更好。”父親便叫我按照書法家朋友所說的去做,果然,沒過多久,我的字進步很快。父親很驚奇,去問那書法家朋友。他笑而不答,只在紙上寫了一個“逼”字。父親頓悟:這是讓我因惜紙而逼迫自己寫好字。

的確,平常的日子總會被我們不經意地當作不值錢的“廢紙”,塗抹壞了也不心疼,總以為來日方長,平淡的“廢紙”還有很多。實際上,這樣的心態可能使我們每一天都在與機會擦肩而過。

記得有一則諺語是這樣說的:“如果你想過河,請先把帽子扔過去。”因為你的帽子已經在那邊,你別無選擇,只能想方設法地過河。正是有了“逼迫”,人才會盡全力發揮自己的潛能,兵家所謂“置於死地而後生”也是這個道理。

生命並非演習,而是真刀真槍的實戰。生活也不會給我們“打草稿”的時間和機會,人們一頁頁漫不經心或全心全意寫下的“草稿”,都會成為人生無法更改的答卷。(《羊城晚報》韓如意 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