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擴大開放:防風險,強監管,擔責任

作為中國新一輪擴大開放的重頭戲,金融領域如何跟進,備受關注。近期,相關措施接連出臺並加速落地,銀行、保險、證券等領域更是大幅放寬市場準入。捕捉到擴大開放信號的外資金融機構(其中不少來自歐洲)迅速反應,跑步進入中國市場,希望分享由此帶來的巨大紅利。

包括金融業在內的這一輪擴大開放,是中國的主動行為,其正面意義十分明顯。這既是中國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需要,也是中國金融行業歷經發展之後的升級之舉。

本世紀初,外資金融機構赴華潮起之時,市場曾驚呼“狼來了”。這一次,市場的反應稍顯平靜,也更趨理性,顯示中國金融行業已具備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條件。近年來,從放開境外機構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到“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的“通車”,再到“滬倫通”接近實施、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原油期貨上市等,中國金融開放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影響力明顯提升。當前中國金融市場的規模、層次,以及多樣性,為新一輪開放提供了空間。

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一度為中國金融業帶來了產品演變、市場建設、業務模式、管理經驗等一系列變化,也倒逼中國金融政策不斷革新、前行。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已經轉變,金融業也需要尋找服務經濟轉型和未來經濟結構的新路徑。如何進一步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以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適應企業、資本“走出去”需要,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仍然是一個有效途徑。

過去數十年,世界經濟發展起起伏伏,金融市場波譎雲詭,中國這廂卻相對平穩,受危機波及較小。在總結原因時,一個普遍的理由是,中國金融市場的相對獨立和金融改革的漸進,為抵禦風險設置了一道屏障。如今,中國金融業將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是不是意味著抗風險的堤壩就不起作用了?

這實際是一個平衡開放和風險的問題。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開放都不是一放了之,中國也不例外,把防範金融風險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並且定下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如何使金融監管能力與開放程度相匹配,這將是考驗中國金融改革智慧的關鍵。

從目前中國相關金融機構的表態來看,主要會從如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做好政策配套,健全法律法規。金融開放的速度及金融衍生品的不斷推出,會產生一些原本政策、法律顧及不到的地方,需要及時應對。

二是加強對國際重大金融、經濟風險的預判,加大監管合作力度。這一輪開放與之前“請進來”、“走出去”不同,而是將進一步縮小國內、國際市場的差異,也意味著內外部風險的同頻、同步將更明顯,需要有國際視角。

三是新技術給金融行業帶來了衝擊,使得一些金融活動很容易突破地域限制,創新監管技術,加強科技監管成為重中之重。

四是微觀金融的風險防控將更加突出。隨著金融開放的擴大,微觀金融在中國的發展與普及程度也將大幅提升,民間參與金融的行為將更加普遍,諸如投機、違約、詐騙等問題會大幅增加,需要構建更加良性的金融生態,更加完整的金融行業鏈條。

五是過去中國的金融調控更注重數量導向,比如貨幣政策中更多采用貨幣供給與需求的調節,而歐美等發達市場更側重價格導向,通過利率及其傳導來進行調控。金融開放進一步擴大之後,如何確保金融市場的彈性與穩健,確保各類金融資產不形成價格泡沫,將是高難度命題。

六是金融進一步開放後,特別是人民幣國際化再度提升後,中國作為全球金融體系重要擔保人應盡的全球責任將大幅提升,甚至在特定時刻會處在風口浪尖,無論是即時的應對手段,還是背後的防範風險體系,其專業能力匹配都還需提高。

過去40年,金融對外開放全面提升了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如今,新一輪的金融開放已經起跑,相信同樣能帶給中國金融業新的提升。但金融市場作為複雜體系的存在,其對風險的防控,對市場的監管,與也會隨著開放同步提升,無論是中國的參與者,還是國際參與者,對此都應有清醒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