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目!中國火箭發射失敗,他一夜白頭,忍辱負重創造了一項奇蹟……

1996年2月15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點火起飛。這是當時中國航天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承擔發射一顆國際衛星,全世界公開廣播,這在國際上也沒有先例。

飛行2秒後,火箭飛行姿態出現異常,火箭低頭並偏離發射方向向右傾斜。飛行約22秒,火箭頭部墜地,撞到離發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隨即發生劇烈爆炸,星箭俱毀,並造成人員傷亡。

總設計師兼總指揮龍樂豪“一夜白頭”。他說,“那時才真正知道什麼叫痛苦。說實話,我沒想到失敗得這麼慘。”

淚目!中國火箭發射失敗,他一夜白頭,忍辱負重創造了一項奇蹟……

龍樂豪

因為承擔國外衛星發射,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把失敗原因調查清楚。“改進措施是不是有效?你說了不算,要找第三方來評定。我們當時請了美、德、法、英的5個專家來,我跟他們報告了3天”。

面對輿論的壓力,龍樂豪帶領團隊不斷推理,反覆試驗,全面審查了火箭總體技術方案,再次認定正確無疑,並在此基礎上,圍繞設計、生產、產品質量控制、研製管理等工作進行了全面的複查,完成了12類、122項試驗,提出44項、256條改進措施,從而確保了後續飛行試驗皆獲成功。

淚目!中國火箭發射失敗,他一夜白頭,忍辱負重創造了一項奇蹟……

失敗是常態,成功是幸運。於科研人才而言,不經千錘百煉,焉有後來之收穫?於科學領域乃至全社會而言,沒有對屢試屢敗的包容,又何談一朝成功的巨大喜悅?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兩院院士大會上講話指出,要“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並直言這個過程“從來都是九死一生”。

攻堅自主創新,我們對“一生”孜孜以求,但必須對“九死”報以更多的理解、更深的敬畏。這不僅出於概率的考量,更因為“第一個吃螃蟹”需要付出敢為人先的勇氣、作出甘為人梯的奉獻。誠如一位院士所比喻的,“不能說饅頭吃到第4個吃飽了,就全是第4個的功勞”。面對探索未知中的失誤給予鼓勵,才能有更多創新者放下心理包袱,創造力的源頭活水才能充分湧動。

淚目!中國火箭發射失敗,他一夜白頭,忍辱負重創造了一項奇蹟……

反觀現實,我們對失敗的寬容度還是不夠。比如對科研人才的評價考核中,仍或明或暗地傳遞著“成王敗寇”式的簡單導向。一位“青椒”曾自嘲道:“板凳要坐十年冷?你敢拿一個結果不確定的項目去申請經費?”

相比之下,那些創新高地無不擁有獨樹一幟的容錯文化。被稱為“硅谷精神佈道師”的皮埃羅·斯加魯菲曾說,硅谷人對失敗有種特別的驚喜,“‘哇,你居然已經失敗過三次,這麼棒!’因為這意味著你離成功又近了一步”。

淚目!中國火箭發射失敗,他一夜白頭,忍辱負重創造了一項奇蹟……

令人欣慰的是,近幾年中國社會也開始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逐步理解科研特別是基礎研究投入大、週期長、盈利少的先天特性,在考核科研人員時,降低了“產出比”“轉化率”的權重。但這只是個開始,改革力度還要再大些,以更為科學的體制機制包容科研的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

很多時候創新可能在於“靈光一閃”,但更多的時候孕育於那些既費工夫又無收益的“無用之學”中。新的科技革命前夜愈發呼喚我們營造足夠寬鬆的環境讓科研人才心無旁騖地自由暢想、大膽假設、不斷試錯。從另一個層面看,真正的“強者”,不是意味著“從未失敗”,而是“無懼失敗”。今日中國有這樣的心胸與底氣,既能理性看待進步、不自滿,亦能坦然接受失敗、不自卑。


分享到:


相關文章: